董健吾的子孙 《西行漫记》背后的董健吾

2017-05-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60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北京参加国庆庆典活动.观礼后,他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我能不能见一下王牧师?""王牧师?"毛主席当时愣了一下,不知他说的王牧师是哪位.原来,斯诺所说的王牧师,就是中共情报战线上的神秘人物--董健吾.的确,董健吾曾当过牧师,被我们称之为"红色牧师".董健吾1891年2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1928年加入中

1960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北京参加国庆庆典活动。观礼后,他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我能不能见一下王牧师?”“王牧师?”毛主席当时愣了一下,不知他说的王牧师是哪位。原来,斯诺所说的王牧师,就是中共情报战线上的神秘人物——董健吾。的确,董健吾曾当过牧师,被我们称之为“红色牧师”。

董健吾1891年2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央特科。他利用自己和国民党上层的密切关系及牧师身份作掩护,驰骋于秘密战场,成为中共早期情报战线上的一名卓有成就的特殊情报人员。

美国记者——斯诺

而埃德加·斯诺生前曾是著名美国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斯诺进入陕北就是董健吾陪同护送的。

斯诺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听说中国西北有一支队伍,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有的报道和传闻说他们(指共产党人)青面獠牙、共产共妻,有的人说他们和蔼可亲,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弄清楚事实真相,他就要亲自去看一看。当时,还没有一家国外媒体的记者进去过,因为进去是非常困难的,要冒风险的。

当时红军是国军“围剿”的对象,要到达延安,就必须穿越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线,加上路途遥远,山高坡陡,土匪横行,十分不安全,交通也不方便。更何况对红军的真实面貌也是一无所知,如果真像传闻的那样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倒好,但是,如果是一伙“青面獠牙”的,那可就危险了。

牵线搭桥——宋庆龄

正当斯诺为去延安之事一筹莫展而苦恼时,他北平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你执意要去的话,一定要找孙夫人帮忙。”于是,斯诺马上动身去上海找宋庆龄。

1936年初春,斯诺从北平来到上海,向宋庆龄提出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斯诺的要求立即被转达到党中央,正好,中共中央也希望有一个有正义感的西方记者来客观地对红色中国进行报道,以揭穿国民党的造谣诬蔑,因此,党中央迅速作出了回答:同意斯诺去陕北。同时还有一名美国医生马海德也要去陕北。

这一年的夏天,蒋介石调集重兵于陇海线中段,准备再次对陕北苏区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因此,潼关内外的气氛很是紧张,西安城里,特务们也在严加防范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将外国人送到苏区去那是非常困难的。谁能担此重任呢?宋庆龄和党组织经过慎重研究后,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董健吾。

西行漫记——去陕北

按照约定,董健吾与斯诺在西安的一个旅社会合。但是两人素昧平生,并不相识。为确保无误,宋庆龄作了细致的安排。她在一张名片上抄写了两行英文诗,盖上了图章。然后,一剪两半,分别交由两人保管。届时,两人以拼对名片取得联系。

斯诺后来在《西行漫记》中描写道:“一个身材高大胖得有点滚圆的,但是体格结实、仪表堂堂的中国人,身穿一件灰色绸大褂,穿过打开着房门进来,用一口漂亮的英语向我们打招呼。他的外表像个富裕的商人,自称姓王,提到我在北平的那个朋友的名字,并还以对名片的方式证实了他就是我要等的那个人。”

斯诺和董健吾会面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董健吾给斯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斯诺写道:“在这以后的那个星期里,我发现即使仅仅为了王一个人,也值得我到西安一行。”斯诺此行的结果是著名的《西行漫记》一书的产生。它向全世界客观地报道了红色苏区的情况,使世界各国人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它所创建领导的红军,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

1960年斯诺来中国,董健吾虽然没有见着他,但是后来听到从北京传来的信息说,斯诺还惦记着“王牧师”呢。1970年,斯诺再次来中国,那时董健吾已在病中,还常常翻阅报纸,注视着斯诺的行踪。斯诺也再次提出要见35年前帮他进入苏区的“王牧师”,然而那时的董健吾已重病缠身,两位老朋友终究未能再见,成为两人终生的遗憾。1970年12月,董健吾离开人间,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