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罗振宇在此次跨年演讲隆重推荐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2017-10-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可否认,罗辑思维能在这么几年内取得这么大的影响,当初的粉丝一定不像今天的这么多乌合之众,既没有判断力,又不肯独立思考,整天还高大上的不行,不说出几本罗胖推荐的书,就好像没办法和人打交道一样,罗胖推荐的书大多数入不了正规的学术圈子,更有些-显示全部不可否认,罗辑思维能在这么几年内取得这么大的影响,当初的粉丝一定不像今天的这么多乌合之众,既没有判断力,又不肯独立思考,整天还高大上的不行,不说出几本罗胖推荐的书,就好像没办法和人打交道一样,罗胖推荐的书大多数入不了正规的学术圈子,更有些就是误人子弟了

不可否认,罗辑思维能在这么几年内取得这么大的影响,当初的粉丝一定不像今天的这么多乌合之众,既没有判断力,又不肯独立思考,整天还高大上的不行,不说出几本罗胖推荐的书,就好像没办法和人打交道一样,罗胖推荐的书大多数入不了正规的学术圈子,更有些…显示全部

不可否认,罗辑思维能在这么几年内取得这么大的影响,当初的粉丝一定不像今天的这么多乌合之众,既没有判断力,又不肯独立思考,整天还高大上的不行,不说出几本罗胖推荐的书,就好像没办法和人打交道一样,罗胖推荐的书大多数入不了正规的学术圈子,更有些就是误人子弟了。

当初传播罗辑思维的那些人,绝对不是今天的这般模样,可能他们对罗胖所谈到的某些话题都有一定的认同,当然,他们认同的前提是他们具备这种判别的能力,而个人力量有限,我想,他们都是些有责任心,又认真的正儿八经的读书人。

现在这些人正在去标签,大多数最初认为罗辑思维好的人现在基本都开始反感了,罗辑思维对一个严肃的人来说,太业余了。

至于罗胖推荐的这些书,罗胖本人看没看过都很难说,如果罗胖每期视频都推书,那应该好多书他本人都没有看过。

更何况像王东岳的这本书,碰到个脾气不好的哲学教授,肯定砸老王脸上了,本人哲学科班出身,一共研究了七年了,看到老王书中的观点,太可笑了,一面批判别人的东西,又偷偷的用别人的东西,从技术上讲,此人完全不懂哲学,其水品和一个刚上研究生的硕士差不多,甚至有些方面还不如本科生,完全不懂哲学所谓的存在为何物,更不懂形而上学,却一副悟道了的样子,就他妈这三本书名字起的宏大,斯宾格勒才整个西方的没落,虽然当时一时间洛阳纸贵,但最终对西方的社会预判没有构成影响,这货弄个人类的没落,想想都可悲,这么高调的干嘛。

还爱展示自己多厉害,一会自然哲学,一会精神哲学,一会科学哲学,好像谁不知道他当年读的马克思一样。一会大谈西方,一会又高论中国哲学,还时不时的讲讲逻辑,好像谁不知道这些观点都哪里抄的一样。最可笑的一点,还讲那么多的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的物理知识,搞的好像啥都懂一样。

最无耻的一点,还说自己的学说也会被证伪,这他妈还不是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么?这样一来,好像自己的观点就必然要成为最接近真相一样。

一下子堵住了一些反驳者的嘴。

有好多人争论证伪与否的问题,这实际上毫无新意,海森堡的测不准,卡尔波普尔的观点,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休谟问题,培根的归纳法,分析哲学所引起的数学危机,包括科学,本身也要预定一个可靠的前提,不然知识从何说起。

如今的罗辑思维,真像一群乌合之众,霍弗笔下的狂热分子,孔非力的叫魂中的下层民众。

罗辑思维现象,真像搏击俱乐部和浪潮两部电影一样,罗胖成功给一批志大才疏的人洗脑,不过,不敢再这样玩下去了,迟早要玩死自己,这样下去,罗辑思维就真正的培养了一批高逼格的庸人,罗胖误国。

至于罗胖所说的最有思想的哲学家,罗胖是想钱想疯了。

再次更新,之前用手机写的评论,至于大家对我的回答有的认同,有的则不认同,在此重新回答。

伏尔泰说过,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仍要用生命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不会删除任何人的评论,但并不表示我对之前的评价失去信心。有一点我相当肯定,在罗辑思维的推荐之前,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而关注此话题或者此人的朋友,大多数都是通过罗辑思维而开始了解的,同时我也确信,评价的大多数都没有翻看完此书,懂哲学的能看一半就会当作此书浪费时间,不懂哲学的大多数看不懂,因为此书开篇所涉及的抽象概念,没有一定的哲学训练,基本上不知所云。

最近网上有文章扒了王东岳的来龙去脉,爆料者为他的一个战友,王东岳原名王和平,西安人,和大多数同时代的人一样,当年应该读书的时候没多少机会,阅读范围不超出当时所认同的意识形态之外,因此上,他当年对于哲学的见解,甚至不如当前的本科生,现在的本科生虽然不如王东岳好学不倦,但起码能有选择性的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王的战友对王的评价中,多少带有讽刺的味道,而大多数记载和我的导师曾经讲过的一样,白天劳动,晚上会坐在一起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多数情况下为《毛泽东语录》,而其他的书籍则很难看到,为了看书,他们可能会走很远的路去别处借书看,然后私底下讨论,更多时候,他们都会把想看看的书用别的书皮遮掩,这样便可堂而皇之的阅读。

我相信王在此阶段,也必然有一颗爱之慧的心,至于他看没看懂,则不知道了,从时间上来看,王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初中学历,当时的学校教育不怎么上课,就传统方面来讲,此时学校不教授文言文,我想这对后来的王学习中国传统哲学肯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对于中国的传统经典,很多当代的大师哪个不是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才在某个领域类有了点发言权,正规大学的哲学教授,更没有哪个是通才,他们的研究领域都很狭窄,而且并不是每个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下面该说说王本人的大作,王书的开头便是关于存在的讨论,存在在西方哲学上被当作一个问题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提出者是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巴门尼德之前的几位哲学家,或者叫做自然哲学家更为确切,他们关注的问题是宇宙的本源问题,即宇宙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问题,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都把实际存在的事物当作本原,或称基质。

尽管赫拉哥利特的火是一种抽象的隐喻,但火仍旧是可见的存在物,但在此后奠定了西方哲学的逻各斯主义,包括一位有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的学派,虽然认为数是宇宙的本原,但数是多,不是一,因此,数不是宇宙的本院,只有巴门尼德思考,才真正触及到了哲学的高度,即所谓的形而上学,世界事物纷杂,但它们只能是存在物,而不是存在本身,存在是一,显然,巴门尼德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开端,他登上了哲学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的最高点。

此人之后还有一些当时被称作哲学家的人研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世界的本原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

很显然,存在和存在物不同,存在物是一个对象,不论可感与否,总是具有一定的特性,就好比说,有好多东西可以称作桌子,可以是好多腿,也可以没有腿,但它们都可以叫做桌子,因此所谓的桌子又是什么,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显然不是研究具体的桌子,而是那个所谓的桌子是什么,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有两种桌子,一个是具体的桌子,一个是桌子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进一步补充了柏拉图的说法,对柏拉图而言,这些具体的事物分有了不同的理念,而这些不同的理念组成的集合才是存在,但这些理念又各不相同,理念与理念之间有没有关系,柏拉图认为有关系,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集合,这个集合或许勉强可以叫做存在,这其实就是共相问题,至今都没有解决,20世纪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引入家族相似的概念,也没有解决这一难题。

而存在又是一,要论证存在是什么,显然要更加深入的进行研究,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图形。

此后存在问题被搁置,直到笛卡尔,才又开始了新的讨论,后来的莱布尼茨引入单子,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最终也归于失败。到了康德,提出物自体的概念,进一步产生了人能否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在他的三大批判中,对这一问题做了肯定的答复,但到了黑格尔,却对康德提出了颠覆性的批判,实际上,正是黑格尔的成就是在前人的努力下得出的答案。

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中,便是从存在开始进入正题的,纯存在和纯无是一回事,这实际上是说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而两者又是有区别的,纯存在是没有任何特性的存在,无所不包,但正因为它无所不包,从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此对立存在,即纯存在没有对立面,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称作纯存在,因此上,纯存在不是具体理念,更不是具体事物,因此,纯存在好像是纯粹的无,但又不是纯粹的无,因为纯存在又无所不包,是纯粹的有。

此即为黑格尔对存在的解释。在后来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对存在的论述用了更多的笔墨,详细解释了存在物,存在,此在,在者,在,这一个,等好多概念,试图说明对存在的追寻是对意义本身的追寻,这就好比我们可以不去考虑存在物的在,因为存在物是自在,即使没有我们,存在物也在,世界也在,但如果没有我们的存在,这所有的在又有什么意义可言,没有可以感知世界的我们存在,世界存在与否又有什么区别,因此上,我们的存在是世界的存在的意义,当然,这里的世界本身存在,这里的我们是可以感知世界的存在。

但又因为我们在世界中,便很难认识客观的认识世界,就好比说,世界存在和我们存在是融为一体的,但却都是存在物,而不是存在本身,只有当我们追问世界为什么存在的时候,才能够发现我们的纯在折射出世界的存在,而存在本身却又非对象性的存在,因此,我们的存在具有一个时间维度,当个体不在的时候,意义世界消失,对个体而言,世界也跟着消失不在,但这个客观世界仍旧存在,因此,对存在的追问必然是对意义的追问。

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又称分析哲学,不能不说到维特根斯坦,集合论导致了罗素悖论,而罗素悖论的意义就好比人们对哲学存在的追寻一样,同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哲学中所谓的存在一样,他们通过研究数学进而研究逻辑,从而发明出数理逻辑,实际上数理逻辑是一种人工语言,之前的莱布尼茨或者帕斯卡尔,具体哪一位忘记了,已经做过这种努力,数理逻辑用于解决哲学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写作形式很明显就能看出这一点,其在第四章或者第五章中,对命题的否定,对否定的再次否定正是他试图通过逻辑的方式解决存在问题的努力,但他后期的哲学著作《哲学研究》转而试图通过研究日常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在他看来,哲学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语言指称不明而导致的,因此上,解决哲学问题要通过规范语言的意义来达到目的。

在《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能说的都能说清楚,不能说的我们就要保持沉默,可见,通过人工语言解决哲学问题的努力失败了,但日常语言最终也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最后的结论仍旧是一幅图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幅图景。

下面再来看看王书对存在的讨论,有什么超越了以上的讨论范围,王在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的同时,有没有说出了什么新观点。

原文:“哲学上所谓的“存在”仅指感知中的对象之总和”。仅此一条,此人几斤几两便一目了然。

原文:“把感知中的存在作为对象的总和来研究乃为自然哲学,而把感知中的存在作为感知的总和来反思乃为逻辑学。尽管两门学问全然不同,但所研究的却是同一种东西的两个方面”很明显,自然哲学并非是全部全部的哲学,这一点很清楚,西方哲学苏格拉底之前大概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就好比中国的两汉时期的宇宙生成论一样,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如果可以称作哲学,也是哲学的初级形式,只有巴门尼德意义上的存在,或者本体论才能够称作真正的哲学,换言之,即形而上学。

再一点,逻辑学怎么能够被定义为“对感知中的存在作为感知的总和来反思”呢?这是个什么定义,感知中的存在,即所谓的对象,那么感知的总和是什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对象的总和?来反思,显然是需要人来反思,这个命题是不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的变种?为什么又能如此来定义逻辑学呢?这是什么样的逻辑学,如果是大众意义上的逻辑学,那对此定义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如果不是大众意义上的逻辑学,姑且称作王氏逻辑学,但从定义中看,好像没有什么具体的特别限定,这句话就好像是在说我们思考世界就是逻辑学,或者说的更好一点,人有理性,因此上可以逻辑的思考世界,因此上,人对世界的思考就是逻辑学。

狭义的逻辑研究推理,而广义的逻辑则实际上研究的是人的思维模式,包含在思的范畴之中,是如何思,而感知是对象反射到心灵的投影,不仅包括实存物,思维自身也能够构筑可感物,即使这是王氏逻辑学,那么这个同一种东西又指的是什么?

原文: “存在本身并不牢靠,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需为存在本身发生疑问”。存在并不牢靠,显然说的是存在物,绝对的存在无需为存在本身发生疑问,这话也没错,自在之物,如佛教所说自在。但这两句话有什么关系,因为是什么意思?显然因为因为这个词的存在,前后两句构成一个推理模式,但这是推理吗?

类似的话很多,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从他所批判的人的思想中得来的,如果是此种情况,就没有批判的必要,因为实际上是一种赞同,因为批判的结果和没有批判没有什么新结论,之所以要批判,即在于这些先哲名言非出于王之口。另一种就是以逻辑之名行不成逻辑之文,前半句用笛卡尔,后半句用康德。用黑格尔的前提,得出海德格尔的结论。

不在谈论存在问题,说说其他方面,王书引用了大量的生物学上的材料,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不论这些材料是否正确,对作为罗胖推荐的最牛逼的哲学著作来说都是打脸,这本书的搞笑之处在于用生物学或者科学,在哲学的名义下研究社会学,如果这种办法行得通,那么之前的专门研究者在王看来都太小儿科,完全是毫无洞见的井底之蛙。

这样以来,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应该归为哪个学科的著作?像弗雷泽的《金枝》又该归为什么呢?好多知友将王的结论看作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如果说人类社会正在自身走向终结,且是因为自身进化的原因,从而趋向灭亡的边缘,这种看法是从哲学推出的结论还是从社会学推出的结论,这最有可能是从生物学推出的结论,但这又好像不是从生物学推出的结论,本人不懂生物学,也不懂热力学,虽然人们对进化论当前也提出质疑,但这并不是理由就可以提出奇谈怪论,王的观点提出已经有数十年之久,也经过了学界泰斗的讨论,这么有远见的思想为什么一直默默无闻,《物演通论》成书这么久,为什么就不能引起学界的关注,而且是此书不管放在社会学,哲学,生物学的书架上都不成问题,为什么就不能被人们接受呢?

看了看百度百科对王的介绍,难道就没人看出其中的言外之意?至于学哲学的应不应该有如此偏激的看待王的大作,这一点正是应该讨论的,学术就应该严肃,因为你讲的东西总有人相信,既然不能教会人如何思考,就应该传授正确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罗胖的推介,本人甚至不会去关注这样的书,正是罗辑思维有广大的粉丝群,而大多数都对罗胖深信不疑,本人也曾混迹于罗友群,但反感讨论这些话题,可偏偏有好多人常常有意无意显示自身多么热爱看书,动不动就哪期视频,哪本书的给人推荐,而罗友圈中的文化讲座还常常举行,动不动就给人推荐书,看没看懂不论,看没看都很难说,还到处给人推荐,这正是本人所反感的。

当文化成为一种装饰的时候,这才是可悲的,至于我的回答是不是友好,对我而言无所谓,哲学绝对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而言论上的冲突只要目的正确,并不会对反对者造成伤害。

水喝到嘴里,才知道温度,虽然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但都是喝的同一杯水,因此上,将就着看吧,这个问题不在讨论,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