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熙妈妈方芳 寻访方芳妈妈的故事

2018-01-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年前,她默默地来到了苗山.10年后,她涅磐重生长眠于苗山.方芳,这位法国的泊客,我们有幸成为了方芳的记录者,也成为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位记录者.2008年12月9日晚,冲天的火焰从广西融水大年河畔腾起,转瞬之间,那座承载着无数孩子希望和梦想的吊脚楼化为了灰烬,方芳妈妈随同她在中国的家园奔向了那个遥远的天堂.回想一年前我与方芳近一个月的共同生活,其中的点滴也未曾流忘.2007年11月初,我们摄制组一行5人登上了飞往广西的航班.对于方芳,之前的接触也仅仅局限与几个电话的简单交流和沟通,而且每次通话

10年前,她默默地来到了苗山。10年后,她涅磐重生长眠于苗山。

方芳,这位法国的泊客,我们有幸成为了方芳的记录者,也成为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位记录者。

2008年12月9日晚,冲天的火焰从广西融水大年河畔腾起,转瞬之间,那座承载着无数孩子希望和梦想的吊脚楼化为了灰烬,方芳妈妈随同她在中国的家园奔向了那个遥远的天堂。

回想一年前我与方芳近一个月的共同生活,其中的点滴也未曾流忘。

2007年11月初,我们摄制组一行5人登上了飞往广西的航班。

对于方芳,之前的接触也仅仅局限与几个电话的简单交流和沟通,而且每次通话都是时断时续,方芳总在说,因为是在山中的村寨里,信号不好,等过一阵儿再给我打回来,而往往再次接到她的电话,就已经是夜晚时分了。

方芳,生于法国,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的她,拿到硕士学位后进入一家法国旅行社当导游。此后她一直负责带旅游团来中国旅游。1996年至1998年,方芳住在桂林,继续她的导游工作。其间,由法国人创建的“无国界医生组织”开始在融水县设立医疗点,方芳结识了这个组织的成员。

凭借流利的中文和对广西、贵州少数民族的深入了解,方芳被聘为该组织的汉语翻译。而后又因工作需要,她来到了大年乡。而这里的场景也令她诧异万分,很多苗族女孩子在砍柴、放牛,却不去上学。

当她逐渐了解到,当地人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和生活上的贫困导致数以千计的苗族女童无法走进课堂时,感伤在她心中油然而生。1998年,结束随“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工作后,方芳前往北京工作。不久后,她又重返大年,来到了苗山里。也许是苗族贫困女童在她心里烙下的深深印记,从此也开启了方芳长达10年的助学长征。

方芳妈妈、中国色彩协会、捐助、苗山,四个关键词,成为了各种资料所汇集的焦点。难道是法国的浪漫与苗山中的柔美有了交汇处,带着更多的疑问,我们来到了柳州。

中国色彩协会的工作人员开车来接我们,而这一坐就是9个小时,而且是9个小时没有直道的山路,蜿蜒盘陀,趋附前行。当我们到达融水县大年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

伴着皎洁的月光,在微弱的手电筒光线引领下,我们沿着一条小路前进,身边流淌着的河水,那就应该是大年河吧。

终于来到了方芳家,一座高高耸立在大年河畔的房子。这是在2001年的时候,在大年乡村民的帮助下,建造起的一座融合苗族风格、侗族元素的吊脚木楼。这里是方芳的住所和办公室,也是法国朋友来大年时的旅店。我们也有幸将我们的“家”安置在了这里。一天路途劳顿,方芳安排我们早点休息,我们便早早地伴着大年河那潺潺的流水声,进入了梦乡。

11月的广西,温度尚可。清晨起来打开房门,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但是由于四面环山,且气候潮湿,将整个吊脚楼环抱在雾气当中。对面的青山上云雾缭绕,脚下的大年河清澈见底。河面上的雾气飘飘渺渺,偶尔划过一条小船,转瞬间变得无影无踪。耳边只听到哗哗的水声,早起的农人挑着扁挑到地里劳作。这便是我对大年的第一印象。

作为主持人,我可以说是离方芳最近的人了。由于山路崎岖,而且很多的村寨并没有通路,所以这些天来,我们一直徒步,跟随着方芳走村串寨。方芳告诉我,这些年来,她一直是这样,靠着双脚去走访每一个村落。一年磨烂四五双解放鞋,每天平均6-7个小时的山路爬坡早已成为了家常便饭。

每次在路途中,总会碰上一些山民,所有的人都会对你报以微笑,并热情地和你打着招呼。方芳也会用一些简单的苗语或者侗话和他们交流。分别之后,方芳总会向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村民的情况,因为多是苗族或是侗族,他所居住村寨的风俗,服饰,有多少户人家,有几个塔楼等等。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方芳作为一个外国人,她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了解如此透彻。方芳说,对于中国,真的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直深深地吸引着她,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最终在这里,美景让人惊异,犹如一幅展开了的中国山水画,让她找到了童年梦境中的中国。

“方芳干妈妈,Bonjour (你好)方芳。”当我与方芳一同来到大年乡高僚村完小的时候,这里的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迎接了我们。几十位身着苗族服装的孩童们高兴地将方芳围在了一起。来到响堂花儿小学的时候,方芳拿着相机和小黑板,给一个个孩子留下了那瞬间的微笑。这些照片也将会飞向大洋彼岸的千家万户,一双双大手将会牵起这无数双小手,一批批失学女童走进课堂,一座座新校舍拔地而起。

这些年来,方芳就是通过原先创办的“中国色彩协会”,这个专门向法国人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和旅游资源平台,改为资助贫困女童;利用原本小有影响的协会网站,发布需要资助女童的资料。渐渐地,一笔笔助学金汇到大年,一批批法国朋友在方芳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参观考察。

年复一年,方芳的故事逐渐被人们所知并为之感动。10年间,先后有2500多位国际友人加入到她扶助贫困儿童的工作中来。两个省,三个县,六个乡,八十多个村,5775名贫困女童得到资助,先后援建68栋教学楼及学生宿舍,资助款项达1564万元。

其实方芳并不富有。她目前的个人经济来源只有巴黎一套房子的租金,还有接待外国朋友来大年参观和看望资助对象时收取的劳务费和住宿费。同时方芳又是富有的,她亲手创立了一座桥梁,一座友谊的桥梁,一端是巴黎,另一端是苗山。她又是一条纽带,一边是上千名因贫困而一度走到失学边缘的苗族女童,另一边是超过两千位善良的法国朋友。她更是一个支点,架起了一座用爱心构建的桥梁。

大年乡鼓楼村,在2006年的时候,一场大火将这里的几十户人家的房屋全部烧毁,而一年过去了,这里所有的居民仍旧过着和火灾过后无样的生活。方芳带我们来到了其中一户人家。家中只有上初中的孩子和已是70岁高龄的奶奶。

女孩名叫张聪燕,父母很早就离异了,都出外打工,只能让这一老一小相依为命。全部用木头搭建起的简易房子,木缝中射进的阳光成为了屋子唯一的光源。屋子前后全部是污染的池塘,而家中唯一的收入仅仅是奶奶卖菜的钱。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是含着眼泪完成的,几次哽咽以至中断。坐在我面前的方芳,还有聪燕以及奶奶,她们的平静却反而让我内心不住地打颤。离开这里的时候,大家也都是久久的沉默。方芳说,像聪燕这样的孩子在这里有太多太多了,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希望。而此时正巧一缕阳光穿过木缝,打在了方芳的脸颊。眼中的眼泪依稀可见。

脚穿解放鞋、身着苗衣裳,成了方芳标准的着装。就是这样一位地道的苗家人,带领着我,走访着无数个不同的村寨。她已把自己当作大山里的一员。她如醉如痴地研究着苗家的历史文化,把苗乡介绍给外面的世界。她告诉我们,中国苗族人口有近千万,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比利时国家的人口,他们的文化是尤为珍贵的。

她对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不是没有文化,你们只是没有他们的文化,可是你拥有你自己宝贵的文化。在她的努力下,侗族文化的象征,木楼得到修缮,苗家的服饰,瑶家的草药,这一切都通过她走进了国际友人的家里。

几天的路途中,一些侗族的木楼也纷纷进入了眼帘。他们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方芳每到一处,也都显得格外兴奋。我们于是选择了几处不同的木楼来作为采访方芳的场景。

也许是触景生情,每到于此,方芳都会滔滔不绝地对我讲解关于民族的传说,习俗,几百年来的传统,令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她的家中,有一个衣柜存放着方芳所有少数民族的服装,苗族,侗族,瑶族,壮族,我们提出拍摄一个像服装走秀的场景,不同的是传统取代了现代,方芳每每拿出一件,心爱之情油然可见。

作为栏目的主持人,更好的融入嘉宾,才能更好的融于节目当中。不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抓住价值点,兴奋段,而更应在平时的共同生活中注意信息价值的把握。与嘉宾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好友,将心比心,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多。

将近一个月的拍摄,给予了我和方芳共同生活和体味的机会。更多的交流,更多的接近,这其中既体味到了苗山中的柔美,也品尝到了法国的浪漫。而如今,这如花的浪漫也最终成为了惘然的追忆。20余天的经历在3600多个日日夜夜前,好似夜空中那转瞬的流星,然而流星身后那道长长的划印却永远的凝固于天际。

当遥相望去,清明如水的月色终会洗静苗山,洗静那灰飞烟灭的尘皑。而方芳也会在山之深处,伴着潺潺的流水,继续播种并收获着她的苗婆梦。

在这片你选择了的土地上,安息吧,苗山的天使!在这片留下了你的土地上,安息吧,法兰西的英魂!当悲壮的芦笙响起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你祈祷。在你深爱的苗乡,在你深爱的5000名孩子心中,方芳妈妈,你会得到永生。

(尹畅:2009年天津电视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国际频道副总监、《泊客中国》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