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伊沙 如何评价诗人北岛后期的诗作?是否达到一流水平?

2017-08-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八年前,北岛从海外归来,带回了他海外创作的成果--诗集<在天涯>,把一个"决不跪在地上"的英雄,瞬时带回了人的境地.与此同时,第三代诗群却抛出"pass北岛"的口号,将北岛的创作视为"经典而过时"的产物,于是一片喧嚣中,北岛的后期诗歌在被充分认识之前就淹没在新的诗潮之中,而今,它们正如待开发的矿藏一般,等待着愿意反思的人们去挖掘.历史是无法回避的,人们在研究于坚.韩东等第三代诗人的时候,一定不可避免提及北岛,而人们对北岛的各种误读却从

八年前,北岛从海外归来,带回了他海外创作的成果——诗集《在天涯》,把一个“决不跪在地上”的英雄,瞬时带回了人的境地。与此同时,第三代诗群却抛出“pass北岛”的口号,将北岛的创作视为“经典而过时”的产物,于是一片喧嚣中,北岛的后期诗歌在被充分认识之前就淹没在新的诗潮之中,而今,它们正如待开发的矿藏一般,等待着愿意反思的人们去挖掘。

历史是无法回避的,人们在研究于坚、韩东等第三代诗人的时候,一定不可避免提及北岛,而人们对北岛的各种误读却从来没有减少,因此正如北岛的友人食指在《相信未来》中所说:”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如今对于北岛的争论,首先源于第三代诗人对北岛的反对,在论战初期,第三代诗人们认为汉语还有其他潜能和表达可能,故而为了探索,他们首先要取消北岛的权威,在他们眼中,北岛是传统的代表。其次源于北岛的多次诺贝尔奖提名,着势必使北岛站在诗坛的风口浪尖,而这两种源头恰好产生了两种极不客观观点:后者将北岛捧到天上,前者将北岛踩在脚下。

那么北岛的后期诗歌到底是怎样的呢?首先,读者们对于北岛作为传统的代表早已先入为主,但是对于其后期创作来说,显然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北岛应该更像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所说的,是世界诗歌的代表。因为北岛的许多光辉诗作都是在与祖国、传统、母语的疏离中产生的。

比如“一个被国家辞退的人/穿过昏热的午睡”(《创造》)、“在母语的防线上/奇异的乡愁/垂死的玫瑰”(《无题》),相对于传统,北岛更向往世界,他说:“有时远离传统是好的。”(《古老的敌意》),北岛对于中国诗坛的不良影响应该是其前期的诗歌养成了诗人们喊口号的习惯,而其后期诗歌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才更加个人化,更加走进人的内心。

既然北岛的后期诗歌不是第三代诗人所宣称的那样传统、过时,那么北岛是不是因为保守而给人造成了这样的错觉呢?其实不是,仔细阅读北岛的诗歌,你就会发现在各个阶段,北岛都有不同的尝试,比如他唯一的长诗《白日梦》就被他视为“失败的尝试”,在《青年诗人的肖像》一诗中,北岛也一反冷峻的常态,而像第三代诗人那样玩起了幽默,《乡音》也同样玩儿起了口语化,还有北岛正在创作的长诗《歧路行》等等。

也就是说,北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创新(当然我认为并不是像一些民间立场写作者所宣称的那样,只有口语化的诗才叫先锋诗歌),我们怎能说北岛“吃老本”呢?怎能说北岛“经典而过时”呢?

在北岛的后期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北岛,他宝刀未老,与祖国、传统、母语的疏离使他有着第三代诗人所没有的历史包袱,但是他很好的减少了写作的政治性,愈加向艺术靠拢,他是一个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的反思者。北岛保守的形象源于人们对他的不了解。

我注意到现在第三代诗人对于北岛的态度已经大大的缓解了,韩东曾承认:“本质上北岛与我们是一脉相承的。”伊沙在其编写的《新世纪诗典》中也给了北岛较高的地位,在第三代诗人的反崇高、反文化浪潮过去后,诗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我们似乎有必要重读北岛,因为第三代诗歌中民间立场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之间的巨大争端绝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语之争,而是精英化与平民化之争,不仅仅是一些外行看来的极其表面的“术”之争,而是“道”之争,是诗观之争!

因此在论战旷日持久,双方都极其疲惫的时侯,反思的进行是必要的。

由于我们必须反思北岛、重读北岛(重读永远比初读更让人收获),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北岛的多次诺贝尔奖提名而把北岛捧上天,北岛后期诗歌的流弊并非没有,有时还很明显,那就是过于封闭,过度使用的隐喻也有些故弄玄虚、不知所云,这就导致了“你没有如期归来/我喉咙里的果核/变成了温暖的石头“。

而且因为北岛有时过度沉迷于的独特的政治经历,导致了时而出现的”故作姿态“,这会使新一代诗人染上”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毛病,因为我们再也没有北岛的特殊社会环境了。

北岛的诗虽然总是无比冷峻,处处散发着理性之美,但是它们的思想性与其它“不冷峻”的诗人相比,并没有太多不同,我们将北岛放在国际诗坛上比较,就会发现北岛依然无法叫板一些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

那么最后,北岛的后期诗歌,这“待开发的矿藏”能给中国诗坛带来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种“出土文物”:

1、在第三代的反崇高、反文化造成的一片空白之后,北岛提醒了我们要创造价值。

2、创造价值的手段之一是反思。

3、内容要顺应时代,形式要顺应内容

4、过度浅白和过度艰涩都是不好的,知识分子写作要避免流于艰涩,民间立场写作要避免过于粗俗。不要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而在创作上走极端。

5、朦胧派诗人的历史任务是启蒙思想,唤醒诗性,第三代诗人的历史任务是去除传统的流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

6、而创造价值的任务将会落在我们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