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念奴娇赤壁怀古 问题探讨——《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问题探讨——<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南京市第五中学特级教师 赵志升)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

问题探讨——《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 (南京市第五中学特级教师 赵志升)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大家来看书。有人说苏轼的这首词要关西大汉来读,可惜我没那么壮,我来读读看,好不好? 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的提出 师:我想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好吗?(众生朗读全词) 师:好,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尤其是男生。

请大家注意,有几个地方,提醒一下。看一下开头,"浪淘尽、"这儿是顿号,我们停顿的时间要稍微短一点,显得急促一些:最后,"一尊还(hai)酹江月",不读"还(huan)酹江月"。注意这个字。

这首词大家课前预习了,40位同学交给我72个问题,我把相同的合并一下,一共有39个问题。今天这节课就挑出几个问题来,大家一块讨论讨论。 问题之一 师:戴睿同学问:"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豪放风格表现在哪儿?"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在上阕。上阕中尤以倒数第二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字便描绘出了当时长江边上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而在前面,第一句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可以联想到当年在三国时,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英勇战绩。

我由这一句不禁联想到当时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那种战斗场景,由此我认为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极具豪放的风格。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有没有?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就在上阕?是不是?写景的那部分? 生:我认为,这首词在它的下阕也同样反映出苏轼豪放的风格,像它描写周瑜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以"笑"来写出周瑜在当时那么危急、紧张的战况下,他依然能够笑着面对强敌,指挥军队打败八十万曹军,这也体现出苏轼那种豪放的风格。

揣摩语言 师:好,这儿也看出它的豪放。我们大家来看一下上阕。

把写景的部分再来读一读。这次我想请一位同学读。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我们来看看写景的地方,它好在哪儿啊? 生:这几个动词,穿、拍、卷,写得好。 生:三个字用得很有气势! 师:很有气势,怎么看出它的气势来? 生:拍,卷,就是很有力度的词。

巧用比较 师:为什么苏东坡的这个词就给人这种豪放的感觉呢?我们来比较一下,李后主有这么两句,哪两句? (众生:问君能有……)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写江水啊,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请一位女同学说一说。 生:我觉得"问君能有几多愁",那个"愁"字就表现出词人的心情,不是那种很豪放的,而是一种愁,"愁",就感觉,当然就不是那种气势磅礴了.

联系词牌名 师:说得太好了。有同学说了,为什么说苏东坡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刚才两位同学,有的从上阕,有的从下阕,分别找了一些语句。这位同学通过比较李后主的词,让我们明白了。

李后主写什么?写个人的愁,家国的愁。不过这是词的正宗,过去词都写什么?写男女的爱情,写离别,而苏东坡写的是怀古!有同学问,怀古怎么跟"念奴"捏在一块儿了。 生:"念奴娇"是一个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

师:有同学问的是"念奴",那是歌妓,是不是?那为什么要用她来怀古, "念奴娇"这里的"念奴",她唱歌的时候音调很高亢,适宜抒发胸中的豪情,所以很多豪杰之士都用这个词牌来写念奴娇。

问题之二 (投影:"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艳羡周瑜?一朱志宇同学问) 师:朱志宇同学抓住上阕里面提到的"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这多少豪杰啊,很多啊,刘备算不算?曹操算不算?为什么苏轼要独独地艳羡周瑜?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与苏轼当时的政治状况有关。

因为周瑜备受孙权的器重,让他指挥赤壁之战,而且他有才智,有谋略,而苏轼当时是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他政治上不得意,所以他希望借周瑜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师;好的,你说得不错。我刚才问的是为什么不羡摹刘备,不羡慕曹操,偏偏要羡慕周瑜?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问题。(板书:羡 周瑜) 生:周瑜在年轻时就非常有作为,而这就和作者"早生华发"而碌碌无为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而刘备,曹操都不是青年时就有多大成就的。

师:是吗?刘备,曹操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作为?请注意,这儿是赤壁! 生:在上阕中我们看到一句话:"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也就是说,苏轼根据当地的传说来看,他就认为这个地方暂且把它当作是赤壁之战的战场。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因为他打败了兵力众多的曹操,虽然刘备、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但周瑜做出的最大。

所以他艳羡周瑜是自然的。 将问题探讨引向深入 师:很自然的,没写曹操,没写刘备,因为曹操是周瑜的马前败将。(投影:李白《赤壁歌》)根据李白所说的"周瑜于此破曹公"。还能写败将吗?当然要写战胜的英雄了。

仅仅是因为这个吗?我们再想想,还羡慕什么? 生:我们知道,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年仅34岁,而此时苏轼被贬黄州45岁。 生:周瑜在34岁时就有了这么大的功绩,而苏轼自己已经45岁了,还没多大的成就,所以他就借赤壁羡慕周瑜。

师:你查的资料是45岁。45岁时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到黄州隔了几年写了这首词,所以应是47岁. 生:我觉得周瑜属于将才,而曹操、刘备都是属于帅才,而苏轼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所以属于将才,因此他与周瑜作比较,着重写周瑜。

师:你从将才,帅才这个角度来区分,觉得他特别羡慕周瑜,是不是? 生:下阕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第一句写的是周瑜与江南美女小乔喜结连理,正是才子配佳人。第二句"羽扇纶巾",写周瑜大破曹军。这两句一句写的是周瑜,写他人生得意的境况。而下一句写周瑜,写他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辉煌业绩。

我想当时的苏轼正是为周瑜这种美妙的人生以及他的气度所吸引而独羡周瑜的。 问题之三 师:好!刚才很多同学引经据典地说了不少。看来这个问题又牵扯出一些问题来了。我们来看一下,(投影)张璧琳、杨柳等同学问:"词的下阕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刚才这位同学也提了,对吧?和东吴的美女小乔喜结连理。

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生:首先,我认为是因为美女是配英雄的。 师:美女是配英雄的,美女衬英雄,所以这也是苏轼艳羡周瑜的一个原因。

(板书:小乔(美女衬英雄)) 生: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子。所以周瑜他能得到孙权的绝对信任。 师;有同学说有道理。你来说说看,有什么道理。 生:就是因为周瑜得到孙权的绝对信任,所以他才能够指挥赤壁之战,才能这样从容地把曹操打败。

师:你不光看到美女衬英雄这一点。其实更重要的是什么?因为小乔的姐姐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死后,他的母亲就对孙权说:"你可一定要把周瑜看作是自己的兄长。

"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孙权、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得到信任,他才能指挥作战。好的,看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之四 (投影)魏恺同学问"赤壁之战对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敌强的战争, 为何将周瑜描绘成毫无惧色的样子?这与历史符合吗?" 生:东吴的兵力一般都是水军,东吴久居江南,以长江为天堑,周瑜所谓有恃无恐啊!

生:而曹操的兵大多来自北方,就算他收复荆州的兵马,但他的兵大多是乌合之众。

周瑜有精良的兵马,本来不必怕曹操,而且他把曹操手下的蔡瑁、张允都设计除掉了。因此以长江为天堑,曹操想攻破,是比登天还难 把探讨引向细微处 师:你是从宏观的角度,大的方面来分析战局。

请注意,魏恺同学问得很细,说为什么要把周瑜描绘成毫无惧色的样子。从哪儿看出来? "羽扇纶巾",特别用了一个"谈笑"(板书)。请注意,谈笑之间就能破曹,跟历史相符吗? 生:我觉得,这多少带有苏轼个人的情感在里面。

因为此时苏轼他被贬黄州,他把周瑜描写得毫无惧色,同时也是表现自己此刻的情感。 师:魏恺问的是跟历史相符不相符?我说不符。就在赤壁之战,破曹以后,曹操是走了,留下曹仁在那儿守着。周瑜要与曹仁交战,他身先士卒,右肋中了一箭。

没那么儒雅,不符吧。苏轼这样写有没有根据呢? 生:我觉得这应该是文学与历史的相比较的一个层面。 师:两者结合? 生:是的,文学脱胎于历史。苏轼写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想表达与周瑜相同的豪情壮志。

而当时具体的周瑜情况到底什么样,若根据(三国演义》或其他史书我们也是无法得知。苏轼想借助这首词表达这种情怀。根据这首词来说,我觉得苏轼借毫无惧色表现他的壮志豪情。 文学与历史比较

师:表达他的壮志豪情。他特别要写出周瑜的"羽扇纶巾",一派儒雅的装束。这种儒雅的装束充分显示周瑜的才干,(板书:儒雅显才干) 我刚才说的《三国志》,是历史记载。史书上记载周瑜还是身先士卒的。那么他的儒雅有没有根据呢?有。

《三国志》里面还提到周瑜精通音乐。喝酒喝多了,他还能听出旁边演奏的乐曲哪个地方错了,当时流传"曲有误,周郎顾" 他掉过头来看看:"怎么搞的?你们演奏错了。"从这一点看出周瑜的儒雅。刚才那位同学说文学与历史对比、结合,脱胎于历史,说得很好!

所以这个儒雅还是可以相信的。 问题之五 (投影 "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 "人间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 师:这上面一个问题是柏坤同学提出的。

你说说,你怎么知道他一贯乐观? 生:我想起了他的 {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句中把自己比作行将就木的老者,但他仍抱有一种少年般的凌云壮志。 一个"狂"字,可以体现出苏轼的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师:好,他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接着看下面一个问题, "人间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同座位交流。 学生交流。(约1分钟) 问题探讨体现思维的质量 生:我觉得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此时苏轼面对的是 "被贬黄州",是人生中的挫折。

而这里的"消极",是消极地面对他人生中的挫折,而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是积极的。总体来说,是积极地面对人生。 师:你认为总的说是积极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从这个"梦"字,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这是纪念他的亡妻的。

"记梦"之后,体现出的是对亡妻的一种更深的爱。我想,这里的"梦",应该是他梦醒之后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寄托了一种感情,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与豪情。

他梦醒之后,必定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师:梦醒以后,更加奋发。 辨证地分析 生:我觉得苏轼此时的心态应该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说他积极, "他艳羡周瑜",是因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角,然而苏轼当时是被贬黄州,而且他时刻关心国家的政治,他看到北宋国力日渐衰落,边境有一些战事,他是非常想,像三国风流人物一样,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想换一种方式去诠释自己的理想。

从这点说,他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当他从"故国神游"一下跌落到现实,看到自己已经头发斑白,他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在他们面前是很惭愧的。他的心态自然会从一个高度跌落下来。他肯定要感叹一下,他在人世间是虚度光阴了,因为别人已经在报效祖国,而他自己却头发斑白而没有作为。

教师的"导"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周瑜是值得自己羡慕了,可是看看自己,苏轼这时47岁(板书:叹自己早生华发),早生华发。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有点悲慨的。从羡慕周瑜来说,刚才这位同学分析,他还是积极的。(板书:积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苏东坡被贬黄州,遭那么大的难,大难不死,没有像有一些人犬马声色,游戏人生。在那种处境下,他还在想,如何为国、为皇帝效力。

你看周瑜34岁就立那么大的功劳,我都47岁了,我空有报国之志,没有施展的机会,对这点有着慨叹。但这种慨叹,能不能说就是消极的呢?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写过这样一首词:《定风波》。

通过比较进行分析 (投影: 定风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看看这首词,能够看出苏轼什么样的心态? (读)莫听穿林打叶声(那个雨下得很大),何妨吟啸且徐行(慢慢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光是遇到这个雨,还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生:政治上的……)(对! 政治上的风雨.)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师: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很平和。再大的风浪他都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一种人生态度。他受的打击太多了,在黄州呆了四年多,后来又到了京都,但是他还是不顺。

什么原因呢?他有很大的抱负,早就想为国、为君效力,但他的性格很耿直,不随大流,该怎么说怎么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有些不赞成;旧派上台后,他又觉得新法之中还有些东西可取,又不完全反对。

两边都不落好,总是倒霉。有一天在家晒书的时候,他拍拍自己的肚子,对那些婢女说:,"你们说我这里面装的什么?"有一个婢女说:"您这里面装的一肚子文章。"苏东坡笑笑:"不是。"还有一位说:"您这是满腹经纶啊!

"他还是笑笑:"不是。"他的侍妾朝云说了:"您呀,一肚子是不合时宜!"所以,’他总是一再地被贬。黄州:后来又贬到惠州,惠州在广东;再贬的时候,当朝的宰相竟然出了一个点子,看到苏轼的字"子瞻",他们按地图查,海南岛有个地方叫"儋州",就那儿去吧。

——还有这样贬人的?——但是苏轼宠辱不惊,就在那儿,他仍然很平静地生活。我们看,苏轼,他就是这样来对待外界的打击,就像在《赤壁赋》里面说的那样: 引入《赤壁赋》 (投影 《赤壁赋》中文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苏轼就是这样的气派!所以,你看,慨叹过了以后,他举起杯中的酒,邀空中的明月,洒在江里,"一尊还酹江月"。用浩浩的大江,用空中的明月作证,我苏东坡是有报国之志的,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为国、为民去效力。

你说这是消极,还是积极? 众生:积极。 师:好,我也是这么看的。 (投影 课外随笔题目:东坡先生,我对您说)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的这样一首词。

他这儿有写景的,有抒发自己情感的(板书:景 绘江山如画 情)。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近苏轼,与其对话。课外感兴趣的话,就写一写:"东坡先生,我对您说。"想说什么,你们就说吧。

有话要说吗? 众生:有! 教师说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个传统的保留篇目。这次上课,我想,苏轼在十岁的时候,跟着他母亲读《后汉书,范滂传》,被范滂的"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所感。

苏东坡十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的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有一些大气的想法呢?所以,在考虑上这首词的时候,我就想,能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因此,教学目标就定位在,第一,要让学生去品味语言,去欣赏这首豪放派的代表作;第二,要了解苏东坡的人生思想。

重点和难点也是这方面的。 课堂教学,我主要是采用的一种质疑、点拨和探究的方法,没有更多地去搞一些设计。抓住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初步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去讨论,探究。

所以,可能显得比较匆忙。有些地方,我自己也感到,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能说到。 专家点评 赵志异老师的课,听过以后,大家都互相之间交换意见,大家都对这节课,感觉是清新的,淳朴的,从容的,干净的,大气的,这样一节课,在相当多的公开课的场合是久违了的。

从赵老师刚才所讲,介绍情况,也可以看出,"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赵老师实际上对苏轼很了解,也占有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对苏东坡的一首词,为什么最后能驾驭到这个地步呢?这与他对文本、对作家其人其文的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是分不开的。他对苏轼这首词的下阕的理解,做了很多深入的挖掘工作。

由于他对文本的教学有深度,有高度,立意高了以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赵老师把从学生那儿搜集到的72个问题,归并为39个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解读。从整个教学上讲,立刻就化转了课堂上师生的一种二元分离,把学生突显到一个主体的地位,学生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他探讨的是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恰好是这个文本学习中必须解决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觉,学习的投入,这一系列的方方面面分开来都不太好兼顾的问题,这样巧妙地抓住了关键和核心,于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他的课,在整个大框架预设的情况下,精选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解读,是既有这种常规的,又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而这些又是一种对于常规的底线的理解的合理的有效的补充,它和那种比较常见到的那种设计,效果不一样。

把学生课前的预习浓缩成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一下子马上就扭转了课堂上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在下俯首帖耳这样的一种不利的教学局面,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

赵老师接下去就带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上阕里面的写景的句子揣摩,然后是下阕里面的为什么写年少周瑜那样的一个片段,和他刚刚娶了小乔的那样的一种春风得意,目的何在,效果如何,然后是到词的结尾,去对词所抒发的感情的一种认识和体味。

赵老师突破了传统的对于苏轼这首词结尾所谓的消极的一种评价定势,结合作品,在学生充分地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得出一个比较公允的认识。

这样一个过程,它既给我们很多对文本研习的启发,比如说,深入地研习文本。同时,如何让学生不迷信教条,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自主合作、和别人不断地合作这样的一个方式,最后去获得对文本的比较深入的、恰如其分的理解,我觉得是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和作用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主编杨九俊认为:探究学习很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问题来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生成问题。第二个就是课堂上平等地、民主地讨论。

这就是探究。赵老师的课就很有这种探究的特点。为了强化这一点,为了进一步理解东坡其人,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 于是他再加上了一首《定风波》,稍微往外再挂一点,感觉到过渡非常自然,学生在这儿既强化了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拓展。

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赵老师的这堂课,语文味很足。平时教学中的语文开门的这些家常便饭的东西,听啊,说啊,讨论啊,学生的互相补充,纠正,讨论的过程中对关键的词句情味的辨析,赵老师是驾轻就熟。

虽然是一个传统的名篇,但赵老师在新课改的今天,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上出了自己对这个作品的一种生命的人生感悟和理解,这是很成功的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