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父亲 罗中立《父亲》估价 揭秘罗中立成名作《父亲》 你不知道的背后故事有很多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众多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围观<父亲>.记者 蒋霞曦 摄吴为山与罗中立对话现场. 首席记者 黄军 摄19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 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重庆"在解放碑重庆美术馆对外展出.记者 蒋霞曦 摄说到罗中立,自然会想到<父亲>,很多市民都知道这一点,也在网上看过这幅画,但<父亲>的原作却是难得一见,有关<父亲>创作背后的故事,更是鲜有人知.那么,罗中立当初是怎么画出这幅画的?这幅画背后又有哪

众多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围观《父亲》。记者 蒋霞曦 摄

吴为山与罗中立对话现场。 首席记者 黄军 摄

19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 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重庆”在解放碑重庆美术馆对外展出。记者 蒋霞曦 摄

说到罗中立,自然会想到《父亲》,很多市民都知道这一点,也在网上看过这幅画,但《父亲》的原作却是难得一见,有关《父亲》创作背后的故事,更是鲜有人知。那么,罗中立当初是怎么画出这幅画的?这幅画背后又有哪些秘密和故事?今(19)日,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与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在重庆美术馆进行了一场对话,罗中立向市民披露了很多创作细节。

“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 重庆”于今日起在解放碑重庆美术馆展出,罗中立创作的《父亲》时隔35年回到重庆,被很多人视为是父亲节最大的礼物。下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与罗中立进行了对话。

公开资料显示,1980年夏天,罗中立《父亲》创作完成,1980年10月 《父亲》到成都参加四川青年美展,1980年12月 《父亲》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美展,1981年4月 《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直到这次展览,《父亲》才首次回到重庆。

罗中立说,《父亲》获奖后,他也只见过3次左右。时刻35年回到重庆,看到《父亲》,罗中立也非常感慨,他说之后会带着父亲、孙子和家人,在《父亲》前照一张全家福。

谈及当年的创作,罗中立说,改革开放后,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征稿消息一发布,班上的同学都在准备,同学画的大多集中在伤痕类题材,罗中立有意识选择农民题材,避免跟同学“撞车”。

《父亲》并非一气呵成,在《父亲》之前,罗中立画了3稿。第一稿画的是一个守粪的农民,即便是除夕夜,那个农民都坚守岗位。罗中立说,《守粪农民》感动的是自己。

第二稿画的是一个收获的农民,农民满脸挂满了汗珠,在扫粮食,取名为 《粒粒皆辛苦》 。他说,这稿看下来,意义就是珍惜粮食,但是一想到“粒粒皆辛苦”就打住了。

后来罗中立反复推敲,把人物的侧面肖像换成了正面的头像,一个人戴着洗旧的军帽,手中拿着一个很有沧桑感的军用水壶,取名为《生产队长》。

“第三稿开始朝养育我们的方向去了,但没有把核心的‘父亲’点出来。”罗中立说。

从《守粪农民》到《粒粒皆辛苦》,再到《生产队长》,罗中立感激那些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国家,饱经生活风雨后坚守做人本分的父辈,对他们有深沉的爱与敬意。最后他决定把人物的帽子去掉,身份去掉,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取名为《我的父亲》 。该作品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揭秘3:吴冠中为《父亲》改名

说到《父亲》,吴冠中与这幅画也很有缘分。

罗中立最开始给《父亲》取名为《我的父亲》,后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委吴冠中将《我的父亲》改名为《父亲》,认为这样画作所传达的意义更广义。

《父亲》这幅画让人惊叹的除了画作本身,还有画作的尺寸。罗中立说,他在考进川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曾前往北京观看了一个展览,恰巧遇到吴冠中的一个讲座,演讲现场人山人海,罗中立远远地遥望这位大师。

“他说形式就是内容。”罗中立说,这对他用大尺寸创作《父亲》产生了影响,借用领袖画像的规格画了一个农民的肖像也在当时引起热议。

油画《父亲》的尺寸为216x152公分。罗中立说,当年创作《父亲》时,没有足够大的画布,因此,《父亲》的画布是两块布缝在一起的,如果用缝纫机缝,会有明显的痕迹。后来,一位老师用手缝的方式,帮他拼接了一块大的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