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的照片 李文杰:变化的年俗不变的年味

2017-1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空气中弥漫起火药的余香,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当白发苍苍的老娘翘首盼儿归,当思乡怀远的游子踏上归途……春节的脚步也就蹚过了时间的河流,来到了

当空气中弥漫起火药的余香,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当白发苍苍的老娘翘首盼儿归,当思乡怀远的游子踏上归途……春节的脚步也就蹚过了时间的河流,来到了人们面前。年味,便在每一个人心中荡漾升腾。

放鞭炮、点花灯、贴对联、吃饺子、穿新衣……各种元素掺杂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想当年,饺子一年吃不了几次,衣服几年买不了一件,而过年意味着物质生活的一次大改善。这是物质匮乏岁月,人们对过年期望与品味。而如今人们进入了物质繁盛、忙碌的时代,忙事业,忙赚钱,忙刷朋友圈儿……成了不少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主题。那么年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年夜饭不再是七大姑八大姨比拼厨艺的油烟灶台,而是早早就在酒店订好赴宴;"压岁钱"不再是给个红包,好多人选择了赠送书籍、文具等用得着的东西,表达更深的祝福寓意;吐槽春晚比单纯看春晚更有乐趣,等不到零点的钟声,很多辛劳的都市白领就已入睡,守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很多商店更是打破惯例,初二、初三就早早开门纳客……

时代发展,岁月变迁,春节年俗的农业文明色彩日渐消褪,工业文明的元素日渐增加。科技改变着生活,当然也改变着年俗。视频拜年、博客拜年、电子邮件和贺卡拜年、短信彩信拜年,多种多样的网络拜年方式使远在天边的人变得近在咫尺,你可以看到他的样子,也可以听到他的声音。在网上,你甚至可以包虚拟的饺子、放虚拟的鞭炮,你能想出的事情网上基本都能实现。网络为传统的年俗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一个新的内容。

时代发展,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们过年方式融入了新内容,新元素,新内涵。比如利用长假带着家人外出旅游;和亲戚朋友一起前往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观看杂技、兰州拳、皮影子、香包、剪纸、泥塑、刻葫芦等展示展演;还可以驻足隍庙、小西湖公园参加灯谜有奖竞猜活动和书画笔会,聆听久违了的秦腔;前往省、市图书馆积极参与"网络书香过大年"系列活动;抖擞抖擞精神,打打乒乓球、篮球……让这些诸多的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其实,年俗一直在变,然而,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情感交流中的"年味"却从未走远。年味就在阖家团圆的亲情中。春运大潮中的游子们历尽辛苦、千里跋涉,只为回家团圆;年味就在亲切问候和美好祝福中。给远在他乡的好友拜个年,向坚守岗位的环卫工人道声"辛苦了,过年好",给爷爷奶奶送上精心挑选的新春礼物……

正如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所言:"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精髓是两个字:爱和乐。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种爱与乐,系于物质的丰富,更跃动着心灵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