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女儿 许子东陈燕华女儿 爱在故事里――“燕子姐姐”与女儿许多

2018-0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燕子姐姐"陈燕华,如今是香港某文教传媒公司的副总经理.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以文艺的形式诠释儿童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借助教育来丰富儿童的文艺活动." 前不久,陈燕华欣然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她说:"尽管我离开主持少儿节目的舞台已经十多年了,但是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了解都得益于此,所以心中总是牵挂着儿童教育事业."和陈燕华的交谈,是从她的<燕子姐姐讲故事>的磁带开始的.十年来这盒磁带发行量已突破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燕子姐姐”陈燕华,如今是香港某文教传媒公司的副总经理。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以文艺的形式诠释儿童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借助教育来丰富儿童的文艺活动。” 前不久,陈燕华欣然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她说:“尽管我离开主持少儿节目的舞台已经十多年了,但是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了解都得益于此,所以心中总是牵挂着儿童教育事业。”

和陈燕华的交谈,是从她的《燕子姐姐讲故事》的磁带开始的。十年来这盒磁带发行量已突破150万,陈燕华幽默地说:“没想到,自己真成了讲故事‘大王’。” 不过,更没想到的是:十年之后,陈燕华又讲起了新故事。春节前夕,她首次和鞠萍姐姐、爱华姐姐等中外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合作的《双语故事接力棒》由中国唱片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发行。陈燕华说:“看来,我要一辈子和故事结缘了,因为其中凝结了我太多的育女经。”

听故事 陈燕华的女儿名叫许多,现在美国读高中。 说起女儿,陈燕华的眼中会流露出作为母亲特有的浓浓的温情。她说:“许多是个善良、自立、聪明的孩子。和她交谈,会让我感受到她心里充满阳光。” 也许大家想不到,这个家庭的家教和一个阳光女孩的成长,居然也充满了“特殊性”。

陈燕华说,女儿5岁以前,她的饮食起居都是由祖辈照料的,陪伴在女儿身边的不是父母,而是一盒盒《燕子姐姐讲故事》的系列磁带。 “起初,想让女儿从声音中感受妈妈的气息,以满足她对父母的想念。

可是我没想到女儿竟然听得入神了,5年中从未间断,”陈燕华说,“女儿的早期教育也就从听故事开始。” 谈及这段“入门教育”,陈燕华颇为自豪。她说:“当我看到那些磁带的封套盒子因反复使用而显得破旧不堪时,我心中又喜又惊。

没想到女儿那么爱听我讲的故事,更令我好奇的是,是什么深深吸引着女儿反复听?” 很多年后,在母女俩的一次谈心时,女儿许多为陈燕华解开了自己爱听故事的奥秘。

许多告诉陈燕华,听故事不但能熟悉妈妈的声音,而且可以帮助她打开想象的空间。 许多在5年“听故事”的岁月中,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边听故事边想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在她的想象中变得丰富多彩、栩栩如生。

陈燕华这样复述女儿听故事时的感受:“听着故事,想象着场景,我觉得原来只有声音的世界突然蹦出了彩色的画面,自己仿佛就置身于美妙的童话中。” “其实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陈燕华说,“关键在于挖掘。

”陈燕华对女儿采取“无为而治”的教育方法。她说:“我没有刻意地教女儿什么,也没有硬性要求她学会什么,只是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为她提供语言环境。刚开始,女儿只是无意识地听,可是渐渐地,她的兴趣就被熏陶出来了,想象力也随之丰富起来。

” “简单教育的方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陈燕华自豪地说,“女儿的作文可是一流的,这与她丰富的想象力有关。许多曾得意地说,句子是‘自动’从笔下流出来的。” 女儿的聪慧令陈燕华欣慰不已:孩子除了有家教之外,阅读优秀的少儿作品十分重要。

她说:“那些看似‘简单’的儿童故事,却包含了博大的人文精神,能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传递给孩子。在女儿身上,我意识到自己工作的特殊意义。”

讲故事 许多5岁时跟随父母去美国,在美国读幼儿园;8岁时又随父母来到香港,在香港读小学。尽管在多个地方生活过,但是陈燕华全家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在家里就说上海话。她说:“上海话会让我们全家感受到家乡的味道。

” 在很多城市生活过的许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特别表现在对语言的学习上。陈燕华说:“无论是广东话还是英语,女儿掌握得都比我们快,说得比我们溜。” 会的语言多了,本是件好事,可是让陈燕华有些犯愁的是,女儿说普通话的时间少了。

许多在学校以讲广东话和英语为主,一周只有两节课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很重要的,如果生疏了,多可惜啊。”陈燕华感慨道。 为了提高女儿讲普通话的水平,陈燕华要女儿报名参加每年的香港中小学生普通话演讲比赛。

为了帮女儿“备战”,陈燕华义不容辞地当起了教练。 陈燕华“训练”女儿的方式颇有新意:用“讲故事”让女儿感受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事后回忆起来,陈燕华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终于让我有机会面对面地跟女儿讲故事。

” 讲是一种形式,故事的内容却成了陈燕华教导女儿的好素材。当许多对练习表示倦怠时,陈燕华就会结合故事里的寓意告诉女儿:“想要台上得到100分,那么台下需要付出120分的努力甚至更多;如果你只肯付出50分的努力,绝对不会收获100分。

” 这种巧妙的“隐喻”对许多很起作用,陈燕华亲口讲述的故事不仅锻炼了女儿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她的心智。 在香港学习期间,许多所参加的普通话比赛项目,几乎都拿了冠军。

厚厚一沓奖状,在陈燕华看来,既是女儿学习进步的见证,也是对她辛勤付出的回报。她说:“能让女儿端正学习态度,从小掌握有效的学习普通话的方法,作为妈妈,我觉得很高兴。”

画故事 说起女儿的兴趣爱好,陈燕华忍不住笑起来:“花头经真多,不过真正能让女儿‘很投入’的爱好不多,画画是其中之一。女儿说,画画是纸上的故事。” 陈燕华说,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作为家长,他们也走过一段弯路。

当初觉得,只要孩子喜欢学就支持她,根本没有分辨孩子所谓的喜欢是“真心的”还是“三分钟热度”。许多刚学小提琴那会儿,很认真,上手也很快,可是过了一阵,她的兴趣就转向其他方面了。半途而废的情况出现后,陈燕华觉得自己“上了女儿的当”,她不再轻易给女儿报兴趣班。

不久,女儿迷上了画画。当她央求父母给她报兴趣班学习时,陈燕华没有当真。“冷”了一段时间后,陈燕华以为女儿已经忘了这件事情。可是没想到,一天放学后,女儿要求陈燕华送她去美术老师家。

事后陈燕华才知道,女儿经其他同学介绍,找到一位美术老师,决心拜师学艺。 “看到女儿提着很重的书包,肩背一块大画板,走起路来很认真的样子。说实话,我很感动,”陈燕华说,“想想,如果画画真是她的喜好而得不到家长支持,对女儿而言,岂不是一种打击吗?所以我还是‘心软’了。

” 这次“心软”让陈燕华真正了解了女儿的兴趣。她说:“每次女儿学画回来,总是将课堂上的趣事和画画的感受讲给我听。

听她说得如此投入,我才真正了解画画的兴趣给她带来了快乐。” 陈燕华表示,最初自己希望孩子能通过兴趣发展一些专长,但是后来才发现,“成名成家”的期望有悖于女儿的兴趣本身。她说:“孩子能在兴趣中收获喜悦、健全身心,比什么都重要。我是从女儿学画的故事中体会到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