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孔祥瑞 感动中国人物之孔祥瑞

2017-06-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码头工人孔祥瑞,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他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取得180多项科技成果,成为家喻户晓的"蓝领专家",被誉为当代知识型产业工人的楷模

码头工人孔祥瑞,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他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取得180多项科技成果,成为家喻户晓的“蓝领专家”,被誉为当代知识型产业工人的楷模。

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港码头当工人。1985年他放弃了去职工大学深造的机会。他说,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于是,他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做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他还有个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小本子每天随身携带,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一本本工作日志成为他搞技术创新的资料库。

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一次,码头上一台门式起重机的旋转大轴承出现异响,这有可能是缺少润滑,但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如果不拆卸进行彻底检修,门机就有可能瘫痪;如果拆卸下来后发现没有问题,企业会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大家不知道该拆还是不拆。孔祥瑞冷静地听了听响声,要求立即拆卸,结果发现滚珠已经散落出槽。门机的故障及时排除了,孔祥瑞“听音断病”的绝活也出了名。

2001年,天津港冲击亿吨吞吐量,作为当时天津港最大的装卸公司,孔祥瑞所在的六公司承担作业量达2500万吨,要求18台门机比往常要多干三分之一的活。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他发现门机抓斗放料时,抓斗要先下降进舱,然后打开放料,再提升。

在打开抓斗放料那一刻,会有一小会儿的停滞。于是,他尝试把抓斗打开放料和车钩提升的两个动作合起来,让抓斗边放料边提升。通过将操作杆移动轨迹由“十”字形变为“☆”形,用一个指令控制两个动作同时完成。

这项发明,使门机每钩作业节省时间15.8秒,平均每天多干480吨的活,六公司当年超额完成任务。这项“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被天津市总工会命名为“孔祥瑞操作法”,成为天津市职工十大优秀操作法之一。现在,这个“金点子”已在全国推广。

在生产实践中,孔祥瑞坚持设备使用“三必改”原则:存在安全隐患的必改;不适合生产的必改;不利于维护保养的必改。到2006年,孔祥瑞已获得130多项科技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蓝领专家”。

孔祥瑞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在全国传遍后,很多荣誉随之而来。不少单位请他去演讲,也有很多单位前来天津港考察学习。“公务繁忙”的孔祥瑞在码头的时间少了。但只要不出差,他准在码头现场。他说,荣誉对自己来说,更是压力、动力。唯有勤勉工作,创新不止。2006年之后的两年多,孔祥瑞带领工友又取得了5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专利4项,为企业创造效益2000多万元。

如今,在孔祥瑞看来,孔祥瑞这个名称,已经不仅仅是他本人,更是代表着天津港,代表着新时期的产业工人。“某种意义上,孔祥瑞是大家心目中知识型、技能型职工的代表,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也是我永远前进的动力。”孔祥瑞说。

他还深刻意识到,只有一个孔祥瑞远远不够,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人人都是技能专家,这个企业、这个国家才能飞速发展。在孔祥瑞所在的操作队,一直坚持一种叫“自助餐式培训”方法,具体做法是,每个星期五的下午,工人们会聚集一堂,把在平常工作中遇到的操作问题或技术难点,当场摆出来,让大家出谋划策,集思广益。

后来,天津港集团也参照这种“自助餐式培训”方法,在全集团推行“孔祥瑞大讲堂”,请孔祥瑞和一些技术专家对职工开展技术培训。再后来,天津市总工会在考察天津港的做法后,在全市开展类似的“劳模大讲堂”。一场轰轰烈烈的“技能革命”就此展开,无数个“孔祥瑞”先后涌现。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孔祥瑞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