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周纯全 1955年开国元帅大将上将简历 解放军开国大将的军事排名图

2018-04-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翻阅建国后我军档案,回顾大将评衔过程,名单的产生与确定可谓历经反复.早在1952年4月11日,总干部部制定<关于实行军衔制度工作的草案>,规定军衔等级为6等18级,其中将官军衔设置了少将.中将.准上将.上将4个级别,此时将官的分级尚没有"大将"一级.直到1953年3月,参考苏联.朝鲜等国军队的军衔设置,结合我军实际,总干部部拟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明确将官分为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4级.其中,大将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的基本标准为"一

翻阅建国后我军档案,回顾大将评衔过程,名单的产生与确定可谓历经反复。早在1952年4月11日,总干部部制定《关于实行军衔制度工作的草案》,规定军衔等级为6等18级,其中将官军衔设置了少将、中将、准上将、上将4个级别,此时将官的分级尚没有“大将”一级。

直到1953年3月,参考苏联、朝鲜等国军队的军衔设置,结合我军实际,总干部部拟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明确将官分为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4级。

其中,大将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的基本标准为“一级军区司令员及相当于该职务者”。这是我军当时的文件中首次出现“大将”一衔。

大将人选的确定也历经变化。1955年1月,总干部部下发《评定军衔的工作计划》,用于指导全军军衔评定工作,其中强调“中将以上军衔,由中央及军委于1955年1、2月间先行确定,以便全军依此标准向下排队,逐级评定”。

同时指出,评定军衔的主要依据为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以及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从实际酝酿情况看,大将的人选在考虑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更强调在军队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1955年1月14、15日,军委召开有关军衔座谈会讨论军衔设置问题,同时研究提出了元帅、大将、上将人选,并于1月16日由国防部部长彭德怀与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联名上报毛泽东主席关于元帅、大将、上将的预授名单。

从上报的名单看,大将初定人选提交了2种方案:第1种方案为15人,这15人中除后来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等10人外,还有张宗逊、宋任穷、肖克、王震、周纯全;第2种方案为22人,在上述15人之外,还增加了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等7人。此后,经中央反复研究后,授予大将数量及人员最终确定为粟裕等10人。

1955年9月15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呈报《将级军衔名册》,这份档案现存于解放军档案馆,从审阅情况看,《名册》经国务院副总理陈毅、陈云、邓小平相继圈阅后呈报周恩来总理。

此件中大将名单按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的顺序排序。同时,总干部部于9月20日上报的《元帅、将官名单》中也沿用了此顺序。

9月23日,在授衔典礼召开前4天,总干部部呈报周恩来总理关于《授勋、授衔典礼上所用的授予勋章命令、授予军衔命令和发给将官个人的授予军衔命令样式》,其授予军衔命令样式稿中大将的排序依然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而且除徐海东、张云逸外,其他人均注明了当时所担任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军衔命令》)

对此,该报告给予了解释“徐海东、张云逸二同志因身体不好,现在未担任军队职务”。周恩来总理审阅后在命令样式稿上做了2处修改,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军衔”的“授予”后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兼”字样,在赵尔陆上将处将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第二机械工业部派遣军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