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学历 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方文山、马伯庸、黄集伟对话北大学子”活动成功举行

2017-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方文山.马伯庸.黄集伟对话北大学子"活动成功举行新闻纵横新闻纵横2016年6月26日下午,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之"方文山.马伯庸.黄集伟对话北大学子"活动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和搜狗输入法字媒体主办.活动现场此次活动以"网络时代,青年碰撞:中文和新语言文化的青年视角"为主题,邀请方文山.马伯庸.黄集伟三位与文字结缘的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分享自己对于网络时代新语言文化的理解,并对话北大学

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方文山、马伯庸、黄集伟对话北大学子”活动成功举行

新闻纵横

新闻纵横

2016年6月26日下午,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之“方文山、马伯庸、黄集伟对话北大学子”活动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和搜狗输入法字媒体主办。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以“网络时代,青年碰撞:中文和新语言文化的青年视角”为主题,邀请方文山、马伯庸、黄集伟三位与文字结缘的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分享自己对于网络时代新语言文化的理解,并对话北大学子,在交流中探讨新语言文化的前景。

在主办方的介绍下,搜狗公司CTO、搜狗输入法掌门人杨洪涛先生致辞,他着重介绍了搜狗输入法的发展历程,让大家领略了其严肃性和创意性的结合。

杨洪涛先生致辞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校友、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的杨霁楚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并与各位嘉宾展开了精彩而生动的交锋。

杨霁楚女士主持活动

接下来,方文山、黄集伟、马伯庸三位嘉宾依次上台演讲,分享了自己关于新语言文化的观点与思考。

方文山的演讲主题为“独特的中文 精彩的碰撞”。方文山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汉字独特性的认知,他认为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表意文字,有着“望文生义”的特点。其他的语言在创新的时候都是直接创造出新的字,而中文则是通过字与字的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词语。

方文山认为中文与其他语言文化主要有两次大规模的碰撞。第一次是在佛教文明传入的时候。佛教带来了一些新的价值观,丰富了中文词汇;第二次是在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由于日本比中国更早接触西方文明,中国人在翻译的过程中直接引入了很多日制汉词,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极大地扩展了汉字词汇。方文山还列举了大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日制汉词,生动地诠释了文明之间的碰撞对汉语的影响。

最后,方文山又再次强调了中文的独特性。“中文是超越时空、超越地域、超越方言的,2000年前的石碑现在的人一样可以读懂,而埃及文明、玛雅文明、印度文明却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基于汉语两次与外部文明的碰撞,他又得出结论——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是正面的,会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多元性。

方文山强调汉字的独特性

黄集伟以“十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为题进行演讲。黄集伟坚持收藏民间流行词汇20载,2006年以后则专注于对于网络词汇的收集整理。基于自己一直以来的观察和研究,黄集伟从三个大方面、九个小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十年以来网络语言的变迁。

第一方面是网络语言生存方式的改变。首先,网络语言趋于段子化生存,段子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内容,表达意见的关键手段。人人都是段子手,但对于段子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第二个显著的变化是网络语言越来越句子化。

大众语文中日渐显著的节约化倾向,使得套用固定句式成为了人们降低交流成本的新手段,并开始呈现出“万众造句”的局面。第三个趋势是影像化。黄集伟认为,网络语言的主要功用就是“秀”。而伴随着智能手机、修图软件的普及,影像逐渐取代文字,成为更直接的“秀”的工具。

第二方面是修辞方式的变化。黄集伟列举了网络语言时代最为常见的三种修辞格——压缩、反转和迭代。其中压缩这一修辞经历了范围扩大、随意化和密集化的过程。而反转则使得词语由单一意象向复杂意象转化。迭代的高频使用更是证明了语言远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三方面是社交方式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表情包文化、视频社交和朋友圈社交中。表情包是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发展起来的,带有泛社交和信息暧昧这两个特点。视频社交则是介于社交和娱乐之间,盘活了之前的娱乐资源,是段子、流行语等多重组合的产物。朋友圈则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带有高浓度、虚实相间、族群性和表演性等特征。

黄集伟讲述十年网络语言的变迁

马伯庸的演讲主题为“流行语在古代”。身为80后的“马亲王”亲历着互联网在中国从引进到普及的过程,也目睹着网络流行语的前世今生。他回溯历史,结合古代的流行语,对网络流行语作出了自己的探讨。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每一代人其实都会去习惯性地批判下一代,都会觉得自己年代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于是,对待中文也会有人担心:网络语言是不是在污染中文呢?回溯古代历史,观察中文演变,马伯庸认为这种担忧是完全没必要的。

“流行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古代也有流行语,只是频度不如现在高。中文是活的,网络语言也是中文的一部分,也是中文进化中的一环,只不过这个过程发生在网上而已。网络语言既不低于、也不高于其他的语言。”随后,马伯庸还列举了一些古代的流行语,比如唐代的著名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就来自于波斯语;比如北京话中的“姥姥”就是由满语演化而来而流传至今的词汇。

再如《世说新语》中的枕流漱石一词,就是由口误演变成了段子,由段子演变成了成语。

马伯庸对于网络语言的态度是十分乐观的:“网络语言毒害汉语完全是个伪命题。语言是不能规定出来的。它像一种生物,在不断地进化,其中的流行语也是优胜劣汰的。那些流传下来的,只会让汉语变得更加丰富有趣,网络语言和传统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马伯庸畅谈网络流行语

在随后的对话环节,主持人与三位嘉宾一起就“青年”“群体心理”“影响力”“趋同/交流”“汉语未来”几个关键词展开了讨论,嘉宾们各抒己见,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于网络用语的观点。

主持人与三位嘉宾精彩交锋

北京大学和搜狗字媒体的代表分别为嘉宾送上了纪念品。

台湾研究会学生代表为嘉宾送上纪念品

搜狗字媒体代表为嘉宾送上纪念品

就读于中文系的希腊同学克里斯和来自外国语学院的邹文卉同学以及搜狗字媒体的老李作为代表与台上嘉宾交流了自己的观点。

中文系留学生代表对话台上嘉宾

本次活动将焦点集中在网络流行语这一青年语言文化,通过三位嘉宾的分享与解读,让大家加深了对这一时代热点的理解,也让大家看到了合作与交流、沟通与共鸣的重要作用。这也生动地诠释了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的主题——“视野:声音与行动”,谱写着国际视野、青年声音。(文/王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