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李鸿章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2017-10-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偶尔在图书馆中发现了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不觉眼前一亮,遂信手借来一读.    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李鸿章自然不可信,鼓吹以唯物史观写史者笔下的李鸿章皆不可信,因为鼓吹者向来都只拿被鼓吹的内容作幌子.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才叫人不得不信.何也?以时代.名望相仿而政见不同者的眼光去陈述.评论一个人,自然比戴上了有色眼镜的庸碌后人来得可信.    读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收益至少有四:    其一,是收获了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公在序例中已说明:"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

近日偶尔在图书馆中发现了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不觉眼前一亮,遂信手借来一读。

    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李鸿章自然不可信,鼓吹以唯物史观写史者笔下的李鸿章皆不可信,因为鼓吹者向来都只拿被鼓吹的内容作幌子。梁启超笔下的李鸿章,才叫人不得不信。何也?以时代、名望相仿而政见不同者的眼光去陈述、评论一个人,自然比戴上了有色眼镜的庸碌后人来得可信。

    读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收益至少有四:

    其一,是收获了梁公治史的态度。梁公在序例中已说明:"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后来又在评论中指出,自己之所以要为李鸿章作传,就是为了廓清当政者的历史责任,否则世人皆指李鸿章一人卖国,不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且只会令其他责任人逃脱历史的谴责。这便是史家应有的勇气、胸襟和态度,本书之后,恐再无来者,可敬益可叹!时人之于李鸿章,与后人之于蒋介石、林彪四人帮,不是如出一辙吗?而又安得后人之梁启超?

    其二,是收获了一个接近真实的李鸿章。从前读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李鸿章,总是十分费解,好象李鸿章所站的立场、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中国卖光、赔光——这样的"历史书",感觉编者连基本的逻辑都不需顾及,只需把谁反动、谁英雄、谁好汉、谁混蛋强加进学生的脑海,真个是粪土不如。今读梁公的《李鸿章传》,才是真正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世界与周围的人和事中,才能让读者得出一个接近真实的李鸿章。作者对李鸿章为人的评价是:"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而最后得出结论:"总之鸿章以中上之才,遇无上之机,因得功成名就。然不幸智短识少,未得增进国家之实力,使与列强相争衡实美中不足也。然惨淡经营,垂三十年之久......追心自问,能不伤悲?"

    当然,梁公这里所说的"不学无术"、"智识短少"是与当时西方列强的首脑相比较而言,并非说李鸿章真的是个"土八路"。就如作者在绪论中提到的"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作者也断言李的才识在二品以上大员中"无一人能及彼者"。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以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李一人的责任。

    至于梁公的著作是否就代表真实?这里不作评论,且看其对袁世凯(其时为李鸿章死后不足一年,尚未发生后来的系列大事)的评价即可知梁公的眼力、立场、操守如何:"今后承李鸿章之遗产者,厥唯袁世凯。世凯...其人功名心重,其有气魄敢为破格之举,视李鸿章或有过之。至其心术如何、其毅力如何,则非今之所能言也。而今日群僚中,其资望才具,可以继鸿章之后者,舍袁殆难其人也。"

    其三,是以史为鉴,从传主与作者的处事、评述中得到启示。作者的一句话说得非常精辟:"抑中国数千年历史,流血之历史也;其人才,杀人之人才也。"当然此话并非该书的"中心思想",因此作者也未作展开,有心的读者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共鸣。"李鸿章之治事也,案无留牍,门无留宾...其起居饮食,皆立一定时刻,甚有西人之风。其重纪律,严自治,中国人罕有能及之者。不论冬夏,五点钟即起,有家藏一宋拓兰亭,每晨必临摹一百字,其临本从不示人。此盖养心自律之一法..."----"卖国贼"的工作水平、工作态度、自持自律、自我修养能达到这个高度,可令今日的多少"公仆"望尘莫及?

    其四,温习文学、史学与政治学大家的精妙思想与文字。全书篇幅不长(不足二百页),图文并茂,然而字字珠玑,文意畅顺,还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与论述,本人才疏学浅,意会尚且十中难达其一,何况言传!其中妙处,恕难赘述。

    顺便一提,本书号称"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另三本是:林语堂《苏东坡传》,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吴晗《朱元璋传》,他日有暇,必求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