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临小品涉歧视 律师要求道歉赔每位河南人1元

2017-06-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华山认为,被告作品显然影射河南人是骗子的代名词,而小品的表演者也在观众笑声中,中伤了河南人.他说,河南人不断被妖魔化,挖苦河南人的"段子"更是四下流传.这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让人不禁想问: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小品<取钱>虽然是文艺作品,内容虚构.人物虚构,但虚构的骗子偏偏操河南口音,显然会误导社会大众将河南人普遍视为骗子,贬低河南人的整体形象,加剧社会已经存在的地域歧视."身为河南人,我经常遇到自己的河南人身份被人拿来调侃,甚至被明显歧视的情况.之所以要提起诉

张华山认为,被告作品显然影射河南人是骗子的代名词,而小品的表演者也在观众笑声中,中伤了河南人。他说,河南人不断被妖魔化,挖苦河南人的“段子”更是四下流传。这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让人不禁想问: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小品《取钱》虽然是文艺作品,内容虚构、人物虚构,但虚构的骗子偏偏操河南口音,显然会误导社会大众将河南人普遍视为骗子,贬低河南人的整体形象,加剧社会已经存在的地域歧视。

“身为河南人,我经常遇到自己的河南人身份被人拿来调侃,甚至被明显歧视的情况。之所以要提起诉讼,也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唤起公众对各种有意、无意歧视的注意,让社会更加团结、和谐。不论是平时生活还是文学作品,都应自觉摒弃这种有意无意的歧视。”张华山说,作为文艺作品,应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应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媚俗,更不能把一部分人的快乐建立在对另一部分人贬低的基础上。

北京电视台:尚不知情,“等法院立案了再说”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编剧魏新在微博道歉时,表示自己只会说接近河南话的山东老家方言后,又有山东网友站了出来说,“您觉得用自己家乡的方言就合适吗?”

张华山说:“如果说电信网络诈骗,骗子分布最多的地方并不在河南。小品中这样处理,有把所有坏事都往河南人身上摊的嫌疑。当然如果用其他方言也不合适,为什么不全用普通话?”

据了解,张华山已授权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韩朝泽来全权代理此案,韩朝泽律师积极回应:为支持张华山公益诉讼,打算象征性收取律师代理费1元钱,以示对律师工作的尊重。

7日下午,华商报记者联系北京电视台,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尚不知情,“等法院立案了再说。”

对于这件事,西安市民怎么看?

对于起诉,市民薛先生认为,这只是文艺作品而已,只是为了给其中的人物确定一个有个性的身份,并不会被人理解为“什么地方的人就有这样的品性”。市民王先生认为,律师或有炒作之嫌。“难道说操京片子就是黑北京人了?作品只是作品,不能对号入座!”但也有市民认为,“正是由于河南人经常被调侃,所以人们会认为该小品也是在妖魔化河南人”。还有市民认为,在一些国家,公开贬损某些特定人群是不能接受的,会因此吃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