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民简历 李瑞英张宏民 他们的声音是历史的一部分

2018-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些观众开始怀念这两个即将告别的声音,就跟当时赵忠祥等一批主持人离开镜头时的情景一样.可能有整整一代人,是伴随着李瑞英.张宏民们的声音成长.成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李瑞英.张宏民.<新闻联播>陪伴着太多的人跨过生命的漫长阶段.三十年左右的播音主持生涯中,这两位主持人坚守着播音员的专业素养,固定在某个时刻与全国的观众见面,数十年来一直如此,让观众熟悉,形成节目的影响力,也让我们在今天有足够的理由为他们的兢兢业业起身鼓掌,表达敬意.这两个声音的告别,又远远超出电视栏目的范畴.在过去的

一些观众开始怀念这两个即将告别的声音,就跟当时赵忠祥等一批主持人离开镜头时的情景一样。可能有整整一代人,是伴随着李瑞英、张宏民们的声音成长、成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李瑞英、张宏民、《新闻联播》陪伴着太多的人跨过生命的漫长阶段。

三十年左右的播音主持生涯中,这两位主持人坚守着播音员的专业素养,固定在某个时刻与全国的观众见面,数十年来一直如此,让观众熟悉,形成节目的影响力,也让我们在今天有足够的理由为他们的兢兢业业起身鼓掌,表达敬意。

这两个声音的告别,又远远超出电视栏目的范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信息来源和信息传播途径都很有限,那个时候,收看、收听《新闻联播》,从那些熟悉的声音里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国内、国外动态,是大部分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某种程度上,播音员的声音代表着国家的声音,一代播音员则代表国家一个时代的腔调。回首往昔,我们还记得那曾经军事化的腔调、平和的腔调乃至如今略带卖萌的腔调,这些播音员的音质仿佛共同组成了一道国家的声线,声线的起伏之中,见证了国家意识形态、观念、风气的变迁。

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播音腔调成为特殊的新闻学,人们从播音员的声音气质中解读政治讯息。在这个意义上,声音不仅传递信息,声音本身也成为了信息。播音员不经意间的一个咬字、重音、停顿,里面充满了涵义。

声音溢出于那些播报的字句,不同播音主持的轮班,甚至都构成了新闻的排序,以及国家的议事日程。在曾经的时代,一篇社论就可能成为施政纲领,一段播音可以确立国家态度、立场,听众们接受、领会,观看《新闻联播》变成为一场学习。

这种声音,字正腔圆,端正大方,没有个人色彩,没有地域色彩,一度作为一个似已固定的模式而存在,定格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声场。这也可以说是一度唯一的声音,权威、有力,有规律地出现,为人熟悉和习惯。

可以说,正在回忆、回味这些熟悉的声音的我们,也恰恰与这些声音记录下的国家共同走过了一段历程。昨天与今天,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是看得到的,而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渠道的拓宽,我们也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李瑞英、张宏民,熟悉的声音依然还在,可他们不会是回响在脑海里的仅有的声音,记录的手段、表达的方式以及内容观点本身日渐多元,我们也乐于聆听和接受这些不同的声音。

声音从单一到丰富,赵忠祥、李瑞英、张宏民这些“发声者”也走向他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两种变化交织在一起,是国家、社会向前发展,世代交替更迭的表征。即使不会再在同一个时刻听到那些熟悉的声音,他们依然会被人们记住,因为这些声音记录着较长时代以及我们自己的历史,在更长远的未来,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他们还会成为我们评价历史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