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方剂学 陈潮祖: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授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潮祖,男,1929年生,四川省宜宾市人.因母亲宿疾久困,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

陈潮祖,男,1929年生,四川省宜宾市人。因母亲宿疾久困,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1987年晋升教授。方剂学硕士导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

陈潮祖教授先后为本科、专科、西学中班、进修班等各类学员讲授方剂学,还培养了学术继承人1名。编著有《中医治法与方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中医方剂与治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主编《中医病机治法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等著作。

1988年任西南西北片区教材《方剂学》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则是其学术代表作。该书以脏腑为本,以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立说,系统阐述了病机三要素;而且以五脏统病机,以病机统治法,以治法统方药,把中医理、法、方、药融为一体,使制方有所宗,用方有所本。书中还提出了"五脏宜通"和"膜腠三焦"等新见解。

临床方面,陈潮祖于杂病诊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辨证、遣方、用药经验。特重肾命之阳,尤长补火益元。在运用补火益元诸方时,对真武汤的研究尤为深刻,化裁40余种,治病50余症,半数以上是他本人的创造性发挥。他运用本品,常与生姜配伍,欲其温而散者用生姜,欲其温而燥者用干姜。

益元特别重视和擅长运用人参。 作为方剂学专家,对方剂学的突出贡献是选收医方,以临床常用,疗效突出,结构独特为原则,无贵无贱,广收博采,纠正了重经方,轻时方,重书刊方,轻民间方的偏见;编撰方书,创以五脏病症为纲类方和从脏腑病机入手研究医方的新体例;辨析方义,注重方剂结构、用法、特殊性的疑点、难点、要点分析,把方理研究推上了由形入神的高度;阐明方用,强调方随法施,法因证立,证系于五脏,把理、法、方、药融为了一体;并集古今灵机巧变之实例,当代科研成果以及临床心得,对众多医方的临床运用,作了切合临床实际的充实发挥,为当代,也为后世筛选保存了一大批宝贵方药遗产。

学术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继承,大胆创新,且数十年如一日,教学之余,深入临床,临床之余,精研理论,着力笔耕,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上,始终坚持以论明理,以案实论,力求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论实理透。

由于内容生动具体,言辞雅畅清新,受到学生好评,誉为"月下清泉,流于石上"。30余年来,一直主讲方剂学,先后为学科、专科、西学中班、进修班等各类学员讲授方剂学,还培养了学术继承人1名,硕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1名。

合作编著《中医治法与方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中医方剂与治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主编《中医病机治法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等方剂学著作200余万言。

1988年任西南西北片区教材主编《方剂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其中,《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从1972~1984年间,一直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正式教材使用。而《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则成为其学术代表作。书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五脏宜通"和"膜腠三焦"等新见解。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翻译出版,流传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