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鉴燎刘某某 刘凯:“曹鉴燎多次拒绝提拔”真的是为了百姓?

2017-09-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刘凯:"曹鉴燎多次拒绝提拔"真的是为了百姓?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曹鉴燎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关部门就想让在沙河镇任职的曹鉴燎到天河区工作,而曹鉴燎不乐意"上调".此后面对组织几次调整,曹鉴燎仍然表示"不愿意上来".(6月10日新华网)有关部门想让在沙河镇任职的曹鉴燎到天河区工作,而曹鉴燎不乐意"上调",猛一看,当官却不为了

原标题:刘凯:“曹鉴燎多次拒绝提拔”真的是为了百姓?

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曹鉴燎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关部门就想让在沙河镇任职的曹鉴燎到天河区工作,而曹鉴燎不乐意“上调”。此后面对组织几次调整,曹鉴燎仍然表示“不愿意上来”。(6月10日新华网)

有关部门想让在沙河镇任职的曹鉴燎到天河区工作,而曹鉴燎不乐意“上调”,猛一看,当官却不为了做更大的官,这是高风亮节、甘于奉献、渴望全心全意为当地群众服务。但仔细一看,却让人哭笑不得,原来是他不想离开这个有利可图的“圈子”,看中了现在官位的“含金量”。

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市规划开发珠江新城,大量村集体的土地可以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灵活出让,镇一级干部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权,沙河镇又有多个村居位于开发黄金地段。作为沙河镇党委书记,曹鉴燎因此打起了“坐地生财”的“如意算盘”。

他把冼村、猎德等城中村的集体留用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从社会老板中寻找“代理人”,参与土地经营,从中牟利。在他看来,沙河镇党委书记的官职虽小,但是“含金量”不小,到天河区工作虽然官职升了,但是却捞不到钱了。

为了保住这个有“含金量”的职位,曹鉴燎也是蛮拼的,他通过下属让村民联名写信挽留他,甚至不惜给下属送钱、帮同僚推荐项目,完全颠覆了“常识”,可谓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样的干部完全是向钱看齐,怎么能为百姓服务?为百姓谋利益?

曹鉴燎三番五次拒绝组织提拔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和权利观发生错位,当官不是为民谋福利,而是为自己谋私利,把权力当成了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监管缺失惹的祸。在镇党委书记的职位上,公权在手,又可以一人自由支配不受约束,为他权利寻租提供了方便,对他的诱惑是致命的,导致他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领导干部要以践行“三严三实”为准则,切记不可升官发财两手抓,要勤政爱民,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实。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官员权力的约束,“把权利关进笼子里”,剥离官位含金量,不让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感到“有利可图”、“牟利太易”,如此才能“收心”,才能真正为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