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华南通副市长 姜永华在南通市“江海大地科学发展”大型新闻行动如皋行时的讲话

2017-08-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尊敬的各位来宾,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南通市"江海大地科学发展"大型新闻行动的各位嘉宾来到如皋.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如皋市委.市政府,向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如皋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将我市基本情况.近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如皋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现辖2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477平方公里,人口145万,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江苏沿江沿海开发重点县(市

尊敬的各位来宾,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南通市"江海大地科学发展"大型新闻行动的各位嘉宾来到如皋。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如皋市委、市政府,向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如皋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将我市基本情况、近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如皋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现辖2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477平方公里,人口145万,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江苏沿江沿海开发重点县(市),近年来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素享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的美誉。

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效

2003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如皋抢抓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点定位,求真务实,拼搏创新,实现了发展速度持续领先、经济总量位次前移、综合实力不断晋位、发展成果普惠百姓,初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持续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攀升,综合实力日趋增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67亿元,是2002年的5.96倍,年均增长13.8%。完成财政总收入110.7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63亿元,均居南通首位,分别是2002年的16.

9倍、14.5倍,年均增长36.9%、34.5%,财政收入连续七年受到省政府表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八。完成工业应税销售714亿元,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南通首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五十强。

二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态不断提升。2011年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底的22.6:42.7:34.7调整为9:55.5:3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37.3%,比2002年底提高22.

3个百分点。产业体系不断优化,现已形成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及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机械冶金、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和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被评为全国科技百强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服务业占比逐年提高,港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三是开发开放成果丰硕,发展优势日益凸显。2011年,完成工商注册外资13.8亿美元、到帐外资7.2亿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36倍和46倍,到帐外资总量连续七年位居南通第一、全省领先。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出口18.

8亿美元,年递增31.92%、31.68%,进出口总量位居江苏前十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60亿元,是2002年30.4亿元的8.6倍。如皋港成为新世纪首家县(市)级国家一类口岸,2011年实现海关关税27.5亿元,总量位居苏中苏北第四名。

四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2011年,城市化率达49.75%,比2002年提高了28.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达35平方公里、30万人。绿化覆盖率由2002年的11.2%提高到2011年的22.

1%,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建成沿江一级公路、204国道如皋段、新东线、白雪线、江曲线、蒲黄线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市等级公路达3100公里,形成"八横八纵"的骨干道路交通网络。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道路框架全面拉开,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五是民生改善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00元,分别是2002年的3.5倍、3.1倍,年均增长14.9%、13.4%。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0.

1平方米、51.3平方米。人均寿命达77岁,被认定为世界第六长寿乡。投资9亿元的区域供水在南通率先实现全覆盖,供水入户率达90%。率先出台并实施了大病补助和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患大病群众均得到及时救助。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先后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矛盾调解机制健全完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平安县(市)。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勇争先,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在发展路径上,坚持走吸纳集聚、开放带动之路。我们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事,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与民营经济"双引擎"驱动战略,坚定不移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集聚吸纳优质资源要素。强势推进产业招商。

充分放大我市港口资源、区位交通、特色产业优势,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不断延伸现有产业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型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软件服务外包、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招引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央企重特大项目,着力招引国内外大公司的总部、营销机构、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不断完善招商信息和项目落地利益共享机制,切实提高项目成功落地率。

精心筹办节会招商。以每年举办一届沿江经济洽谈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一会两节"及境内外专题投资说明会为载体,在美国、台湾设立招商窗口,全力主攻欧美、日韩和港台等重点区域,加大上海、苏南、浙江、深圳为重点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招商力度,瞄准国有大企业和民资密集区域,大力招引知名内资企业,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梯次转移,近年来,熔盛造船、陆地方舟、德源高科、雅鹿TPA、长天化丙烯、森松重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市。

提升载体能级招商。坚持以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的系列意见,按照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衔接的原则,科学编制和修订了集中区(园区)规划,健全完善"搬迁整理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四位一体的园区滚动发展机制,建成国家级造船基地和省现代电力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是在发展突破口上,坚持走沿江开发、强"极"拉动之路。我们始终将沿江地区作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融入江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桥头堡,着力打造长三角新兴制造业基地、服务长江流域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上海都市圈内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和江苏沿江地区现代化滨江新城。

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六横六纵"城市道路框架全面形成,道路、管线、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全面到位,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投入运行,医院、汽车站、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星级商务酒店建成投运,港口新城人口近1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75%,长江镇成为全省首批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

着力完善开发开放功能。所有园区均实现"九通一平" ,泓北沙、长青沙内港池建成并投入使用,海关海事等联检部门、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配套齐全,建成15万吨级码头2座、1-5万吨级码头20多座,初步形成亿吨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保税、监管仓库等配套功能陆续建成,集装箱航线开通。

着力提升贡献份额。沿江地区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和深水岸线的优势,加快要素资源集聚,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及配套、石油及精细化工、港口物流等重点产业,沿江地区的深度开发带动了我市要素承载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沿江地区利用外资、工业应税销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关键指标占全市比重均超过30%。

三是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城乡一体、"三化"互动之路。我们始终坚持以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为主抓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深度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三化"互动并进提供支撑。

始终突出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以工兴市"战略,持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2011年全市应税销售超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435家,其中超亿元91家、超十亿元4家、超百亿元1家。

十大产业贡献份额达全市的95%以上,"中国船舶工业第一城"、"中国肠衣城"、"液压机之乡"和"太阳能、电动车之乡"等品牌不断做大,现已形成以熔盛重工百亿级企业为龙头、100家超亿级企业为依托、500家规模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为"三化"互动并进注入动力。我们以"双城-重点镇-一般镇-集居区"城乡规划为引领,按照主城区100平方公里、港城30平方公里、中心镇10平方公里和建设一批特色镇的要求,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先后成立城投、交投公司,采用BT、BOT等方式对城市资源和各类要素进行资本营运,加快实施城市道路网络化工程,新建改造城区主次干道260万平方米,对30个老小区实施了改造,实施了内外城河改造提升、水绘园景区改造扩建、集贤里古民居修复、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性改造等工程,城市规划馆、红十四军公园、文化广场相继建成开放。

以小城镇"十个一"、"十个优"功能建设为抓手,通过存量盘活、招商建镇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多层农民集居区建设,镇区农民集居区累计建成10.

8万户,其中百户以上社区130多个,集聚农民20万人以上。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三化"互动并进夯实基础。大力实施"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快培育花木盆景、长寿食品、外向肠衣和农副产品流通4大主导产业板块,不断提升优质稻米、果蔬、畜禽、蚕桑和高效渔业5大传统产业板块,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提高到70%和95%。

积极稳妥推进"万顷良田"试点工程,为"三化"互动并进拓展空间。抢抓国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和江苏"万顷良田"试点工程建设机遇,走出了一条主功能区依靠"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其他镇借助挂钩周转政策整理的如皋特色用地之路。

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较高标准搬迁补偿、超前高标准建设安置区、全方位组织培训就业、全覆盖推进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机制,成功探索出"农民以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业户口换城镇户口、集体经济所有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等推进模式,切实破解了"搬迁难"。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总面积2.2万亩的长江镇项目区、总面积1.5万亩的柴湾镇项目区搬迁整理结束,形成连片农用地3.7万亩,整合并高效使用集体建设用地6738亩,实现了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的双赢。

四是在发展方式上,坚持走人才强市、创新驱动之路。我们始终坚持将人才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政府、社会、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江苏首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家县(市)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首家县(市)级留学生创业园,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个。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行"雉水英才"、"学子归巢"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加快建设人才公寓,不断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创新创业团队。

近五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入选省"双创"人才计划7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60多位院士、高校校长以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受聘为如皋市经济社会发展顾问。

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实施企业家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培育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市场开发意识和管理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全市246家企业与145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船舶、花木、玻纤复合材料、家畜废弃物利用等四个省级创新联盟,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省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五是在发展落脚点上,坚持走以人为本、发展惠民之路。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增加百姓收入、增加集体收入,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如皋对外美誉度和影响力"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准,用惠及百姓的发展成果凝聚人心。

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安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各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得到有效落实,19.

4万城乡老年居民享受政府基本养老金,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32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07%。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便民。逐年加大教育投入,港城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东皋幼儿园、附小北扩等一批教育重点建成投入使用,扎实推进城乡师资持续均衡配置,普通高考和职教对口高考上线人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人民医院门急诊楼、中医院病房楼建成投入使用,建成省级示范卫生服务站240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镇文化服务站、体育健身广场和村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市)、省文化先进县(市)。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利民,近五年来,城镇、交通、水利累计投入达285.5亿元,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供热、城乡公交和数字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农村改厕、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秸秆综合利用率均居全省前列,全国生态镇、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统筹推进帮扶解困惠民,大力实施"一美元"、"双联双助"等工程,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率和脱贫率均达到100%,连续五年获得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的县(市)。

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始终关注重病、残疾、丧失劳动力等困难群体,最大限度维护失地失业群体利益,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思路

今后五年,是如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八项工程"及南通市委市政府"八个领先"的工作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生态文明化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和南通,综合实力全面融入苏南板块,逐步缩小与苏南"第一方阵"的总量差距。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万元;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330亿元、11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左右,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9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9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0亿美元。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5%。城市化水平达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5000元、22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围绕上述目标,我市今后五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

1.更加注重转型升级,致力推动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科学发展本质要求,深入实施以工强市战略,在着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把加快转型升级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把科技和人才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更加注重开发开放,致力推动区域竞争力实现新提升。抢抓经济国际化、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沿江开发,持续放大国家一类口岸开放优势,不断提高开发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之路,着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更加注重调整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加快 "走出去"步伐,不断提升对外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切实增强主功能区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主体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3.更加注重统筹兼顾,致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新飞跃。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围绕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着提升。

4.更加注重生态建设,致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经济结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依法节约集约用地,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综合效益。扎实开展绿化造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5.更加注重发展惠民,致力推动民生福祉实现新提高。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社会养老服务等六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业有所就,推动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紧紧围绕"决战决胜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运行平稳、转型加快、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亿元,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357元,分别增长17.5%、14.6%。1-7月份,实现财政收入75.

3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59亿元,分别增长31.6%和27.2%,总量均居南通首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八。实现工业应税销售412.69亿元,增长7.75%;完成工业用电量18.

15亿千瓦时,增长10.74 %,两项总量继续位居南通首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44亿元,增长26.3 %。实现固定资产抵扣税2.04亿元,新增工业装机容量11.06万千伏安。完成工商注册外资8.15亿美元,到帐外资1.85亿美元,引进市外民资82.1亿元。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6.45亿美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量及出口增幅均居南通第一。

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如皋过去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大力宣传和倾力支持,如皋今后的发展更离不开你们的帮助和指导。我们衷心地希望各位朋友进一步关注如皋、关心如皋,常到如皋来参观考察、调研指导,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宣传造势。

最后,衷心祝愿通市"江海大地科学发展"大型新闻行动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事业兴旺、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