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话语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介绍《作为话语的新闻》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类的语言现象可以划分为两个维面:语言和言语(话语),语言是抽象的.系统的一种表达规则,一旦运用某种语言系统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说话或写作,形成的口语或文本,即是话语.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产生的口语或文字作品即新闻话语,它的特点在于是一种再现事实的话语.它们在形态上是物质的报纸或电子传媒的一种文本,在观念上则是一定语境的体现. 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的这本书,把新闻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因而将符号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新闻学研究结合了起来,提供了深化新闻学研究一种视角.话语分析存

人类的语言现象可以划分为两个维面:语言和言语(话语),语言是抽象的、系统的一种表达规则,一旦运用某种语言系统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说话或写作,形成的口语或文本,即是话语。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产生的口语或文字作品即新闻话语,它的特点在于是一种再现事实的话语。

它们在形态上是物质的报纸或电子传媒的一种文本,在观念上则是一定语境的体现。 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的这本书,把新闻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因而将符号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新闻学研究结合了起来,提供了深化新闻学研究一种视角。

话语分析存在两个层次: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前者对新闻话语的结构进行描述,后者将这些结构的描述与记者的认知、新闻话语如何再现事实的过程、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他的观点属于批判学派的温和派,通过新闻话语分析,他认为:“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的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

”这里的“意识形态”不完全是政治意义上的,包括政治意义,但更侧重文化传统。 在作者的论证下,看似平常的新闻话语具有了规律性的总体意义(宏观结构),包括一系列的常规叙事类型、叙事等级和顺序规则、隐含的叙事模式,以及将隐含叙事变成真实叙事的转换规则。

在微观结构方面,从确定命题到保持内部的一致性、句法、词序、措辞风格、修辞等等,各种非常具体的分析,令人信服地感受到(甚至新闻作品的当事人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话语深层的“意识形态”成份。

新闻话语的多层级结构特征,决定了受众一般只能得出既定结构所提供的解释框架,其他的解释框架、其他的目标、规范、价值和意识形态等等,会被使用到反面的解释中。 该书对新闻话语的考察是从源文本和对源文本的加工过程开始的,从而能够准确地论述制度(机构)控制、经济利益控制、专业活动组织、日常新闻工作程序和新闻价值体系如何对新闻话语产生影响。

在观念性的认知方面,该书涉及五个重要的控制记者职业活动的认知因素:1.

记者对事件的主观认知模式(表现在对输入文本的关于事件的解释)。2.记者对源文本可信度和权威性的认知模式。3.新闻文本制作的目标和规划,包括所确定的新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4.接受者的认知模式对记者的影响。5.制作语境的认知模式,包括日常的工作程序、时限和工作互动。 梵.迪克曾发动他的学生们记录了荷兰各主要新闻传媒的记者们获得新闻源和加工源文件的许多细节。他从中发现,记者们在以职业的新闻价值标准制作新闻时,实际上不断复制着社会的话语,无形将与事实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价值观内涵其中了。

无论记者如何独立地思考,他通过详尽的宏观与微观的话语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新闻、新闻制作和报纸已深深地被他们为有效地以一套固定程式收集每天新闻而编织的那张网所束缚住了。

” 该书专设“新闻理解”一章。作者注意到,受众仅仅在读了新闻标题之后所产生的控制结构就已经相当复杂。

新闻话语的结构与受众理解、记忆密切相关。 从“认知”角度研究新闻话语,该书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梵.迪克就此写道:“本书勾画的是从全新的、跨学科角度对新闻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其关注焦点在于新闻的话语结构和新闻制作、解释的社会认知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本书是对更广义的新闻理论的拓展和更进一步的发展促进。” 该书最早的英文版本是在1988年,15年后出版中译本仍然有意义,其意义就如作者为该书中文版写的序言所云:“在大众传播研究中,这种研究方法是如此受人青睐,但又如此难觅踪迹。

……如果缺乏对认知意义的深刻认识,话语、媒体和传播的研究将无法进行到底。” 本书第一次试图把话语研究和媒体研究结合起来,集中论述了媒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话语类型——报纸上的新闻。

《作为话语的新闻》 托伊恩.A梵.迪克/著 曾庆香/译 小16开,定价27.00元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与张柏芝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