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文艺美学》之灵魂自赎与精神自绎

2018-04-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现实主义的人性观,即"代永恒立言".如柏拉图<伊安篇>:"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得作诗或代神说话."其作品往往是宏大叙事,代神(天地)立言.而到了现代主义那里,其人性方面仅仅是"代我立言".现代主义成了独白,它是个人的理性的呢喃,如艾略特的<荒原>.后现代主义的人性层面则是"代本我立言."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的三

     现实主义的人性观,即“代永恒立言”。如柏拉图《伊安篇》:“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得作诗或代神说话。

”其作品往往是宏大叙事,代神(天地)立言。而到了现代主义那里,其人性方面仅仅是“代我立言”。现代主义成了独白,它是个人的理性的呢喃,如艾略特的《荒原》。后现代主义的人性层面则是“代本我立言。

”本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的三个概念,“本我”在某种程度上即本能。而在后现代的“本我”指的是“力比多”,即欲望——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自我”是比较完整的社会的“我”,但是还残存部分个人的语言。“超我”指的是社会要求我如何。所以后现代很多诗歌看起来写的很本能。在看待世界的问题上,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绿洲,这片绿洲是由意识之光照亮的,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或者传统的小说,结局总是团圆美好的。

而现代主义则认为世界是荒原(反科技)。后现代认识整个世界就是沙漠,是心灵的沙漠,充满渴望、性和本能的沙漠。在境界上,传统艺术追求完美;现代主义则是追求创新与完美的统一,如《荒原》、《尤利西斯》、《老人与海》等作品;后现代追求永不完满,如小说没有结尾或结尾多个的情况。

在风格上,传统艺术艺术是雅,如《水浒传》,即便是些土匪也写得雅;现代主义则是雅俗共进,雅俗都好;到了后现代,则是粗俗坦荡,有的写作粗俗脏乱不堪入目。

回到问题的上,写作为何?为何写作?王岳川认为:“只要人类灵魂中还蠕动着嫉妒、伪善、痴情或吝啬,那么,奥赛罗、答尔丢夫、维特、葛朗台就是长久活在人们心中。只要现实中还有谎言,还有卑污,就会存在呼唤的真理、呼吁光明的写作。

”今天,这些已经所剩无几。我们现在真应该好好思考“写作何为?”的问题。托尔斯泰“我每一次用笔蘸墨水,都在墨水瓶里留下了自己的一点血肉。”如果我们的写作或者读书没有这么一点想法,就变得很可疑了。

    王岳川说“也许,写作是关乎艺术本体论最深奥的秘密了。于是,从现象学入手,寻找写作内在冲动的本源,以发现作家写作的秘密和精神的意向成为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焦点。”为何进入写作迷狂之后,作家与平常的自己以及其他凡夫俗子迥然不同?答案是“一般地说,写作中与个体审美体验接通的是深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

”刘小枫写了一本书《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即把个人的体验与集体的体验沟通起来,这样艺术才会使人产生共鸣,才有可能成伟大作家,伟大作品。

所以王岳川说:“个人无意识要和集体无意识沟通。”“写作犹如一条神圣的边界,写作者只要一到达这一边界,他的整个精神状态都将发生改变,甚至使处于写作激情中的作家与平时作为常人(das man)的他,其差异有时可能到判若两人的 程度。

”按写作心态来分,作家可以分两类:内倾直觉型与内倾感觉型。“代无意识立言”,即代一个民族的根去立言,有点像康德的绝对命题。

如王岳川说:“……将那勾魂摄魄的深层体验转换成恒定的存在,使飘忽不定的梦和沉郁深邃的灵思簇拥着新的意识进入'有'的领域。……把那尚处于无声无言的'无'引入'有',使那幽暗的闪烁之光在现有的艺术域中呈现出来。

”荣格曾对现代著名绘画《嚎叫》作出如下解释:“他必须把一切被人遗留下来的腐朽之物完全加以遗弃,而承认,他现在仍伫立在一片会长出万事万物的空旷原野前。”那么现代艺术家在“世界的边缘”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人类在“濒临几千年的期望与希望的绝望边缘”;看到“物质上的每一次进步阶段,总是为另一次更惊人的浩劫带来更大的威胁”;看到“科学甚至于已经把内心生活的避难所都摧毁了,昔日是避风港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恐怖之乡”;看到“人类理性已惨遭失败,那挥之不去的东西却像幽灵般接踵而来。

人类在物质财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然而也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深渊,那对世界黄金时代的许诺,已被无限荒凉、无比丑陋的世界所取代。”现代人所受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打击是致命的,因为最后不得不陷入痛苦和困惑的深渊。

    荣格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美变成了丑,审美变成了审丑?荣格解释卡夫卡等人的作品说:“他们的作品往往象征着通向地狱的旅程,象征着向无意识的沉沦以及对人世的辞别。因此,毕加索笔下人物的现代意义在于,这个人物的现代意义在于:这个人不肯转入白昼的世界而注定要被吸入黑暗;这个人不肯遵循既成的善与美的理想而着魔般地迷恋着丑与恶。

在现代人心底涌起的就正是这样一些反基督、魔鬼般的力量,从这些力量中产生出了一种弥漫周遭的毁灭感,它以地狱的毒物笼罩着光明世界,传染着、腐蚀着这个世界,最后像地震一样将它震塌成一片荒垣残堞、碎石断瓦。

”虽然现代主义作家们怀抱“以头撞墙”决心,然而“写作最终能使卡夫卡、荷尔德林、斯威夫特、果戈里、海明威、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茨威格、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这类作家战胜孤寂、冷漠,而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吗?事实是,荷尔德林、斯威夫特、果戈里都精神失常。

而海明威、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茨威格、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都自杀了。

而卡夫卡呢?卡夫卡通过自己的写作走向了富于意义的生活了吗?”(王岳川)为什么西方这些“灵魂的工程师”连自己的都无法拯救,都自杀了?刘小枫解释说:“西方艺术家背靠的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一旦这种超越不存在,则背靠着虚无,因此自杀变成可能。

”王岳川补充说:“作家们的真诚,使他们不能容忍这已达夜半的世界,不能容忍这贫困时代中的意义匮乏。作家们通过写作在寻找光明和意义。

”不管怎么样的作家,内倾的也好,外倾的也好,都要考虑萨特所提出的问题:“为何写作?为谁写作?怎样写作?写作何为?”“然而,冒险和感性欲求成为后现代人的时髦,性、暴力和权力话语成为后现代写作的核反应堆……”

    进入后现代文艺美学批评也“从理性批判到语言批判”、“从人说语言到语言说人”(如分析哲学美学语言观,解释学—接受美学语言观,后现代主义语言观)。后现代的基本特征:1.

表征为消解认识的明晰性、意义的确定性、本体价值的终极性、真理的永恒性;2.丧失了超越之维而走向“平面”模式;3.广告、影响、复制、形象文化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逻辑;4.文化工业生产与商品紧密结合,出现了新的文化工业。

后现代文艺本体消解论的特点:1.解拆深度模式(详见《中国后现代话语》);2.消解历史意识(新历史主义);3.消蚀主体精神(自我已经完全耗尽,主体已经分裂瓦解);4.消解了审美距离(把艺术等同生活)。如果人类的世界完全变成了“后现代的世界”,这不是人类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