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标题 陈力丹教授谈2008年新闻传播界的六个热点话题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播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形下,加上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可能很多身在其中的当事人也无法料到最终的结果.这种情形已经愈来愈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结果不会像传统传媒的"舆论监督"那样可以控制,可能伤及无辜.因此,研究这种情形下可能的社会心理机制,防范可能带来的过大杀伤力,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话题六:山西"封口费"事件再次引发关注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意识2008年11月,山西矿难"封口费"事件被揭露.除了这类记者直接索取非法利益外,地震报道中出现为抢镜头

播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形下,加上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可能很多身在其中的当事人也无法料到最终的结果。

这种情形已经愈来愈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结果不会像传统传媒的“舆论监督”那样可以控制,可能伤及无辜。因此,研究这种情形下可能的社会心理机制,防范可能带来的过大杀伤力,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

话题六:山西“封口费”事件再次引发关注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意识

2008年11月,山西矿难“封口费”事件被揭露。除了这类记者直接索取非法利益外,地震报道中出现为抢镜头而不顾人的生命、报道侵犯当事人隐私等等事情,也说明我国新闻界职业道德和规范的不健全。因此,新闻职业伦理规范问题,这一年多次引发社会关注。

例如采访中司空见惯的“车马费”问题,一位在中央级媒体工作了15年的老记者说:一些部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都会有车马费,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潜规则。朋友说,不拿车马费就是砸对方的场子。有一次我说不要,别人说你先拿着,出去扔了都可以,因为你不要别人就没法要,这是一种群体的规则。

怎么办?我过去多次,以对方的名义,当然是在让对方知晓的情况下,把钱转给希望工程,这是我过去经常做的一件事。我觉得面对着一个群体都很奉行的潜规则,个人的抗争是很无奈、很无力的。

谈到职业理想时他说:其实我所处的媒体和我周围的人中,有一些人是把新闻当成理想来做的。这部分人的表现,在业界评价相对高一些。但是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还是把这个职业当成一个饭碗、一个谋生手段,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为了吸引眼球,编造夸大事实或者为商业利益代言的种种情况。记得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老记者对一个年轻记者说,当你的工作、你的报道需要面对亿万双眼睛的时候,当记者就不该仅仅成为你的谋生手段。

根据我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研究”的深度访谈和观察日记,尽管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同时也看到改善这种情形的希望,希望孕育在一批有理想的新闻人身上,例如上面这位老记者,寄托在中国社会逐步转型后社会法治意识的改善上。

从观察和深访的结果看,具有坚定的新闻理想并能在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环境中坚守这份理想的新闻工作者,并不占多数,这也是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的“二八”效应。相对于这些人,大多数新闻从业者身处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与矛盾中,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我们还发现,具有理想和坚持信念的新闻工作者的人数虽然并不多,但是他们在新闻界的影响力却是很大的。不同类型的媒体工作的新闻从业者,谈及他们所尊敬的新闻人和传媒时,呈现高度一致的结果。这说明,尽管很多职业规范在现实中未必人人都能遵守,但具有职业理想的新闻工作者和履行职责的传媒,依然是整个新闻界尊敬和向往的对象。

有意思的是,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从事调查性报道、专职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他们的自律通常很严,努力从自身做起,来改善现实中的某些不足。而多数新闻工作者从外部因素上找寻新闻职业水准不高的原因,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实践中的某些不符合职业违规的行为。

然而,无论是少数坚持职业理想的记者还是多数普通新闻从业者,他们都对中国社会的转型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认为随着社会在政治文明、法治建设、市场经济规范、人民素质提高等方方面面的进步,随着新闻环境的逐渐开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塑性很强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能够激发出潜在的素质,中国新闻职业的水平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2008年,我们看到媒体与信息开放的社会一起成长。这是直面国际传媒、话语权激烈争夺并期待走出重围的一年,我国的信息公开政策也因此迈出了关键一步。看来,患难之时我们的自信心较强;而感觉良好之时,反而容易走回信息封闭的老路。因此,巩固5.12报道开创的信息公开的新传统,理论上坚决贯彻6.20 胡锦涛讲话精神,是未来传媒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