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中潜规则 由“黄健中丑闻”看演艺圈所谓“潜规则”

2017-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演艺圈有某些"潜规则",其实人们早有耳闻,只是因黄健中录音带丑闻事件,才使之较彻底地泄漏于"圈"外.不止演艺界,别的"圈"也不免有其"潜规则

演艺圈有某些“潜规则”,其实人们早有耳闻,只是因黄健中录音带丑闻事件,才使之较彻底地泄漏于“圈”外。不止演艺界,别的“圈”也不免有其“潜规则”,例如药品产销。官场无疑是个硕大的“圈”,同样有一套“潜规则”,在一部用于反腐败教育的内部资料片中,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已把它说得相当清楚。

“圈”的“潜规则”,其被接受、被遵循并发挥“指导”作用一般止于圈内。“潜规则”常常是在反复的“利益博弈”中自发形成的,虽不见诸文字但“圈”内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一旦谁破坏了潜规则,也许从此在圈内就混不下去。“潜规则”往往具有隐秘性和“深奥”性,“圈”外人一般难以领略其真谛。对于某些“圈”,例如演艺、体育、学术等等,其“潜规则”无论如何荒唐、可耻,“圈”外之人一般均无能为力,因此不予评说也罢。

而对于有些“圈”例如药品产销,则不得不关注和评说,因为这种“潜规则”看似限于圈内,实则建立在与广大患者不公平交易的基础之上。

官场“潜规则”更需要接受百姓的监督和评说,因为官员手中掌管着公共权力,官员的一举一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实在太大。 任何一个“圈”内的“潜规则”,大抵都要以另外的“潜规则”作为背景支撑,于是才能构成类似于电路板中的“回路”。

例如药品产销“圈”中的“潜规则”,一定与官场“圈”(起码是与医疗卫生有关的官场“圈”)中的“潜规则”相互作用。 黄健中录音带丑闻中的女主角张珏大概是一个跨越两种以上“潜规则”的人。

一方面,她曾经遵循、实践过演艺圈的“潜规则”,如今之所以要向全社会“揭露”它,不妨看成是对该“潜规则”的挑战。挑战需要勇气,但绝不是出于正义,此有其本人“语录”为证:“我不信吃了亏还要打落门牙往肚里咽,我既然付出了,为什么不能得到。

”另一方面,她必然了解至少一种别的“圈”的“潜规则”,或者是具有“广谱性”的“潜规则”,以给自己留条后路。在后一种“潜规则”中,张珏“炒”出来的“名”的价值(主要是商业价值)自会找到实现的途径。

例如,她作为“名人”可以被商家请去拍广告、做形象大使,或者写回忆录之类的畅销书等等。 “名”这种东西很奇特。按说,名之大、小是一回事,好、坏则是另一回事。如何计算“名”的社会价值,应有一种将其大小、好坏进行综合折算的公式。

而近些年,另一种计算“名”的公式(也是“潜规则”)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名气无论黑白、反正、好坏、香臭,只要足够大就成。于是,不择手段求“名”者越来越多,“炒作效应”被推向极至。

尤其是某些商家,常常成为把“名”的价值标准搅浑的重要力量。马拉多纳的名气不小,但后来名声一直不怎么好。去年11月份被请到中国并闹出诸多不愉快,始作佣者看重的当然是其名的商业价值。

前不久,木子美的名气突然大了起来,尽管其名之中的含金量很低甚至为零,但试图拿其做文章的人并不少,抢注“木子美”商标几乎是一场闹剧。刘晓庆作为影视演员的名气很大,同时作为“亿万富姐”以及连续不断的经济纠纷,其名气也不小,假如给刘晓庆的名打分,其“大”与其“好”显然是不匹配的。

令人费解的是:刘晓庆尚在取保候审,商家即已迫不及待地找上门来鉴定这样那样的合作协议。假如刘晓庆在某部电视剧中扮演了某个正面角色,而观众恰是受过其骗的安徽某地村民,其形象能“正”得起来么? 孤立地看某种“潜规则”也许并不可怕甚至可不屑一顾,但假如此“潜规则”和彼“潜规则”配合、联合起来,就可能形成一种巨大的、危害甚广的非正义力量,并使那些善于在不同“潜规则”间跨越的人左右逢源,获取超额利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潜规则”具有十分神妙的自我保护能力,明明在制造着不公平或其它人间丑恶,但法律、道德却往往都奈何它不得。要想让某个圈子内的人舍弃大家都从中得益的“潜规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还是要从外部打破,或让那些决心走出圈子的人打破。更重要的一点,是借助正义的力量,斩断不同“潜规则”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