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杨昌济 青年毛泽东的言志诗与抗日志向

2018-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11年春,毛泽东开始到省城长沙读书.1914年春,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杨昌济.后来,毛泽东对斯诺谈起在长沙读书的情景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他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我后来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毛泽东自述>,第26页)毛泽东与杨昌济的"密切的关系",包括受杨昌济思想的影响,被杨昌济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娶杨开慧为妻等等,其中也包括与杨昌济的交往加深了他对日本的认识.杨昌济去英国留学之前曾在日本

1911年春,毛泽东开始到省城长沙读书。1914年春,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杨昌济。后来,毛泽东对斯诺谈起在长沙读书的情景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他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我后来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毛泽东自述》,第26页)毛泽东与杨昌济的“密切的关系”,包括受杨昌济思想的影响,被杨昌济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娶杨开慧为妻等等,其中也包括与杨昌济的交往加深了他对日本的认识。

杨昌济去英国留学之前曾在日本留学了5年。1903年春,杨昌济同陈天华等从上海乘船去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1906年,杨昌济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8年春,杨昌济离开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进入苏格兰北淀大学文科学习。

杨昌济同陈天华一样,也是救国心切的海外学子。回国任教后,他不仅向毛泽东讲湖南人曾国藩、谭嗣同,也自然要讲他的湖南同学陈天华。毛泽东认为陈天华是湖南人的骄傲,对陈天华以蹈海警醒国人一事,他曾在《湘江评论》第4号评价陈天华“感愤国家的危亡,蹈海而死”,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5页)1921年农历端午节,毛泽东的好友易白沙,只身赴京刺杀北洋政府首脑没有成功,然后南下组织军队北伐也没有成功,于是他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跳海自杀,以唤起民众。

毛泽东为易白沙写了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陈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萧永义编《毛泽东诗词对联辑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杨昌济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教修身课的老师。他主张从实际出发,从特殊性出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除了听杨昌济的课之外,课余时间还经常与同学好友到杨老师家请教、谈心。

杨昌济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曾在《达化斋日记》中记载了毛泽东自述的家世、个人简历,并赞赏他“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他还写道:“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乃至在去世前,杨昌济还致函好友章士钊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5页)

救国,自1894年以来最急迫的课题,就是要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步步加深的侵略。杨昌济自然会经常向毛泽东谈论这个问题。他对日本帝国主义1894年侵略中国、朝鲜以及辛亥革命后与袁世凯的勾结,始终抱有警惕。在讲课时经常联系现实,以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教育学生,这些教诲在青年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毛泽东遇到恩师杨昌济的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卷入战争,无力东顾之机,加紧扩大侵略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恢复帝制的支持,9日答复接受日本提出的条件,只表示第五部分中有几条“容日后协商”。这一“亡国条约”激起强烈的反对,也激起湖南一师师生们的愤慨,他们编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明耻篇》一书。这件事更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刺激,他在《明耻篇》一书的封面上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抒发抵抗日本、救国图存之志。

这期间,毛泽东同班同学易昌陶病逝。毛泽东送了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滞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毛泽东还写了一首长诗来悼念易昌陶,其中一段如下:“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竞早亡,牙琴从此绝。”悼诗和挽联,既有对易昌陶的怀念和英年早逝的惋惜,更有对日本和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的忧心如焚。悼诗和挽联同“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之语是相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