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强校长 黄海强:外国语学校优势仍在

2017-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方教育时报:最近两年,全国多地把降低英语比重作为中高考改革的核心,此前北京等地宣布中高考英语分值将逐年下降.这是否意味着,将来英语不是主要

南方教育时报:最近两年,全国多地把降低英语比重作为中高考改革的核心,此前北京等地宣布中高考英语分值将逐年下降。这是否意味着,将来英语不是主要的考试科目,外国语学校也会淡出历史舞台?

黄海强:高考英语率先改革,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并不意味着英语不再重要了,以及外国语学校不再重要。英语作为一门必考科目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改革开放前后,国家亟需外语人才、涉外人才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外国语学校应运而生。

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英语已经普及,外语人才越来越多。在这个时候,对外国语类学校而言,外语已是本色而非特色,而且是多语种的,不能把英语当作是外国语的代名词。把外语教学捧得很高,或是让外语培养退出学校教学,这两种声音是两个极端,都不可取。

现在的改革,其实是让外语恢复正常。语言学习本来就要回归原点,既不能崇媚洋外,感觉高人一等,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学校培养学生普及外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会外语、懂技术,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是明摆的。

往更深一层看,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外国语学校的优势更明显。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语言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这是片面的。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懂一门外语,就可以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比如我们马上要和德国的歌德学院签约,开展德语课程。

我们知道德国的制造业是很棒的,但你只有掌握了他们的语言后,了解了他们语言背后的文化,你才能真正学习好他们的机械制造、医学,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掌握外语不吃亏,说个笑语,林语堂先生精通中英文,当年他写文章投稿时可以中文、英文各一份,可以领两份稿费喔!

孩子在中学掌握好一门外语,在大学可以没有障碍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他专业,成为像季羡林这样的东西贯通的大师,那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现在的外语学习和考试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的高考已给学生、家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小孩每天只是吃饭、上课、做作业、睡觉,与大自然、社会广泛接触的童年生活没有了,有些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完全对付考试的训练,长此以往,这个民族还有创造力吗?因此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我是很支持国家高考改革的。托福、雅思等这些国际标准化的考试早已经是一年多考了,高考英语降低分值,一年多考,也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步骤。

南方教育时报:那么,您如何看待当前形势下外国语类学校的定位与发展?如果我是家长,您怎么说服我的孩子要选择外国语学校,选择您的学校?

黄海强: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两方面换位思考。我常常想的是,第一,假如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又是怎么考虑。如果这两方面考虑的结果都能达到最大的期望值,这件事我就可以做。我对我们学校持的是一份平常心,我给孩子和家长的回答是,外语是我们外国语类学校的本色,而不是特色。做好了本色,回归了本色,再建构学校的特色,社会一定会认可我们的价值。

我们的本色,就是切切实实完成多语种的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英语,为学生将来做一个了解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外文化的国际人奠基。在特色建设方面,由于是外国语学校,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与教学相得益彰的社团文化,让孩子除了学习,能把更多精力参与到社团活动,锻炼、培养组织能力、领袖气质、体艺特长等,适应将来改革的需要,给孩子找到更多更适合于他们的发展出口。

学校的主体作用不可替代

南方教育时报:现在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外语学习应该过渡到社会化培训,其中英语教学要彻底交给民间机构和学生自己,您认为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黄海强:英语人才培养一直都是由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学生需要在学校接受9年义务教育。国家有专门的课程标准,也有专门的教材,孩子不论在哪里读书,英语都是必修课。但在外国语学校,学生可以把德语、法语、日语等作为必修,英语反而变成了选修。

不排除有些孩子学习不那么好,他们可以在双休日到社会机构里去补课,但外语学习不会完全变为社会培训机构的责任,在国家的统一课程标准和相应考试标准体系下,学校的主体作用代替不了。

我个人认为,社会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培训机构学习英语的学生越来越多,是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出国留学。

深圳毗邻港澳,很多家长有能力把孩子送到港澳地区、国外读书,而到境外读书,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不仅是生活语言,还有学术语言。这部分学生除了必须要过托福、雅思等语言关,还要求通过A-level、SAT这些中学课程或考试,有些还要通过AP(大学先修)课程。但国内的中小学只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让你完成教育,没有义务让你通过托福、雅思和SAT。我想,培训机构主要还是承担了这方面的市场需求。

南方教育时报:从招考分离的发展趋势来看,您认为英语考试社会化有没有可能?

黄海强:考试社会化与学习培训是两回事,英语考试作为标准化、社会化考试是有可能的,但是组织机构必须要有公信力。现在的考试是国家的考试院负责,将来如果交给机构承办,前提是等到政府的规则、标准和监管到位。

这样做的前提还需要招、考分离。比如,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它的招生模式和南科大一样是“631”模式,高考成绩占60%,自主考试占30%。尽管自主考试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迈出了重要一步,高校拥有了招生自主权,高考成绩成为参考。

招考分离的好处是,可以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比如一些全英语授课的高校,他可以对英语提出很高的要求;但如果是一所技术类高校,那么可能偏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英语水平。高校的自主招生行为,也算是一种相对于政府一刀切式的社会化的考试形式。这样做也打破了高考的局限性,高考考察不到的品德、性格、创新能力,在自主招生中可以做到。

办学一方,要造福一方

南方教育时报:刚才您谈到了本色与特色的问题,我们还想深究一下。据说市二外要构建外国语学校科学发展新模式,这个模式有什么特点和内容?

黄海强:我把二外的发展分为谋划(长期)、规划(中期)、计划(短期)三个阶段,核心内容是围绕学生,多元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中,十年以上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谋划,五年发展为规划,并重点做好每个学年的工作计划。

在谋划阶段,我们重点按有利于综合素养、创新素养,特别是有利于形成深圳学生特质的素养上来制定发展方向,我们后来发现这与目前深圳公布的学生“八大素养”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规划阶段,我们则注重形成课程、课堂这“两课”合一的整体模式。

比如说,我们学校现在通过重点打造“少年科学院”、“少年技术学院”、“少年人文学院”、“少年艺术学院”等社团项目让学生多元发展。你可以看到我们通过课程和社团,努力让孩子们能考上好大学,初步实现人生的梦想,长远来看,帮助他们在各自领域有所作为。

在外语本色发展方面,我们和市教育局、龙华新区的领导多次汇报过,目前二外只有高中,但要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最好是初高中一体,从初一开始培养。我们设想与新区的一些初中建立联盟,在初中学校里开设小语种课,二外派师资管理课程。

当我们的外语教学效率提高,取得成效之后,外语将不再作为我们倾注大量劳力精力的部分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围绕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打造特色。二外位于观澜,这里的版画、永丰源陶瓷等,都很有名。

前段时间我们到永丰源陶瓷公司,他们也愿意校企合作。我们正在组建学院,希望把这些资源变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开设陶艺、茶道、书法、民乐、棋艺等中国传统课程,组建一个综合功能室,专人管理,让它成为学生的校园、家园、乐园。

我希望二外的学生,将来传承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传播出去,也能吸引到国外的学生来我们这里学习。在国外,很多学校都是与社区社会紧密结合,资源共享的。二外也是这样,办学一方,造福一方。通过合作,把新区的初中教学质量也带动起来,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也能为学校服务。

对走课制暂持观望

南方教育时报:您的这个做法让我们想到有些学校正在实施的“走课制”,这好像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最大化的模式,您如何看待这种模式?

黄海强:走课制背后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各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不同,所以要走课,这在国内外的大学或国外的一些中学里,是普遍的事。学生上课就好像吃自助餐,自由选择。

从理论上,走课制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比如一个学校录取800名学生,第1名和第800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第800名的学生还没听明白,第1名的学生已经不耐烦了。现在强调以生为本,走课制是“以你为本”,具体到每一个人。但是这需要一个大环境,就好像朱清时校长探索教育去行政化,在教育体制不改的情况下,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将来的教育有无限可能性,不止走课,网络学习、虚拟学习也可能成为主流。

但目前,我对走课制持观望态度,因为我似乎还没有看到可操作性。首先是学分制和管理要跟上。走课制就要打乱班级,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科目,去不同的班,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教学难度。但是几千学生打乱班级走课,一是给管理带来很大难题,二是对学生自身也会有所挑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学校也要有配套的管理和手段,帮助和引导他们。

要实现因材施教,除了走课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社团活动,通过活动弥补第一课堂。学生应该有三种课堂,除了必修课的第一课堂,社团活动的第二课堂,还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第三课堂。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这样,学生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关于他

黄海强,1962年生,原任深圳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91年起,黄海强在深圳外国语学校先后任学生处副主任、主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党总支委员,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特别是他作为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创办者之一,在该校工作长达22年,在该校副校长工作岗位上工作长达10年之久,为该校国际化之路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外国语学校运营和管理专家。

黄海强还是深圳外国语学校梧桐诗社的发起者,主编了梧桐诗刊十期,他同时还是一个足球队前锋。2014年1月,他接棒原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校长、现深圳实验学校校长衷敬高,成为市二外的第二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