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语录 骆玉明 《世说新语》的课堂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从陈思和倡议在复旦中文系建设"原典精读"系列课程以来,我每年为刚进校的大一学生上"<世说新语>精读",已经过了三个轮次.外校一些老师谈及我们的"原典精读"系列课程,以为颇有深意可寻(特别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兴趣方面).这样想也有道理,但从教学实践来说,我觉得这一课程模式最直接的好处,还在于能够方便而迅速地将教学活动引导到具有学术内涵的深度,在深层次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力活动."原典精读"是以文本解读为

自从陈思和倡议在复旦中文系建设“原典精读”系列课程以来,我每年为刚进校的大一学生上“《世说新语》精读”,已经过了三个轮次。外校一些老师谈及我们的“原典精读”系列课程,以为颇有深意可寻(特别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兴趣方面)。这样想也有道理,但从教学实践来说,我觉得这一课程模式最直接的好处,还在于能够方便而迅速地将教学活动引导到具有学术内涵的深度,在深层次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力活动。

“原典精读”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课程,我对这一课程模式的理解,是在强调老老实实读书的同时,追求由浅入深的效果,这对大一的学生也许特别有意义。我上“《世说新语》精读”所用课本为徐震先生的《世说新语校笺》,一开始对学生几乎都不识繁体字有点意外,但想一想现在中学教育的情况,也就明白这是必然的。于是就从认识繁体字开始,进入词语、语法、文学手段、历史背景等各种层面,直到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层意义的阐发。

在这个过程里常常会发生散射状的、连环性的辨析与讨论。譬如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冲突,我和大家探究了人如何通过对事物的命名来设定世界的秩序以及命名与解释活动中的话语权力问题,再分析名实的分裂、概念体系的崩溃直到世界的重新命名等各种现象,进而涉及人们如何试图以“返归自然”的方式来寻求社会变化、人生意义的新起点,等等。

这种辨析与讨论把文本中出现的问题推衍到更为普遍的意义上,又回过头来借此对文本获得更透彻的理解。

一年级新生原来还像在中学里那样等待教师“灌输”知识,这种散射状的、连环性的辨析与讨论不断刺激了他们所拥有的智力和积极思维的欲望,复杂的知识背景和玄奥的哲理虽然会让他们感到陌生和意外,但作为年轻人,这引起的常常并非退缩而是兴奋。

他们会费力却很有兴致地追随着教师的思路,点头、摇头、大笑,或夸张地作惊愕状,或发声抗议,表示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我感觉他们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大学生,并为此感到快乐。同时,由于始终以文本解读为基础,课堂讲解的内容可以“散漫”却不致“无归”。

在最初讨论“原典精读”课程的具体内容时,我提议列入《世说新语》,理由是这部书对于认识魏晋这一中国历史上特殊时代的思想文化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过去的文学史课程中,《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当然也会被提及,但在上“《世说新语》精读”课时,我不愿特别强调它的“文学”意义;依托对这一文本的解读,我希望学生从社会结构、政治变迁、思想演化、文人心态、艺术趣尚等各方面去了解和体会魏晋的历史文化,并通过与前后时代的对照,寻求深入理解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途径。

我系不少教师有这样的想法:中文系的学生如果过于拘泥于“文学”,不仅会造成知识面的狭窄,其对文学的理解恐怕也会是浮浅的。打破偏狭的学科意识和概念化的教学方式是“原典精读”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学生也正是因为这类课程所选择的原典包容了丰富的信息,解读的过程十分活跃,对之特别感兴趣。我抽查学生的笔记,发现他们有时会由文本的内容、教师的阐释引发出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