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主讲 当代学术前沿讲座第四讲: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纵论“文学史框架的设定”

2017-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26日下午2点,我校闵行校区1教218室里座无虚席.气氛高涨,由我校古籍所和中文系联合举办的"学术前沿讲座"举行本学期的第四讲,这次主讲的嘉宾是复旦大学中文

3月26日下午2点,我校闵行校区1教218室里座无虚席、气氛高涨,由我校古籍所和中文系联合举办的“学术前沿讲座”举行本学期的第四讲,这次主讲的嘉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题目是“文学史框架的设定”。讲座由我校中文系朱国华教授主持。

     骆教授首先提出了文学史的框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建立起来后又是如何描述的问题。骆教授指出历史存在不同的解释方法,既有循环论方式来看待历史的,又有用发展变化来描述历史的。

骆教授认为,文学史是广义的历史的一个分支,文学也是许多历史著作阐述的对象。分析历史与文学史的关系,就要看到底有没有文学史、文学史究竟是什么。接下来骆教授着重分析在过去的文学史研究中古代与现代相互隔绝的成因与弊病,提出从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的历史与传统入手,沟通古今文学,研究其演变的过程;提出文学史的核心价值是文学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文学在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主张以此核心价值为主线来研究古今文学之演变。

骆教授谈到在他协助章培恒先生主编的复旦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就试图在文学史中建立一种核心价值,如《新著》的《导论》所言“我们的描述基本着眼于在人性的发展制约下的文学的美感及其发展。

这既牵涉到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也离不开文学的艺术形式。”这种观点的理论本原主要是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论述。简括而言,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哲学手稿》和他与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诸书中所论,大体可以说,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类历史的理想结果是达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对如何将这种历史观可信地运用在文学史的描述里骆教授格外强调的是,文学是人类求证其自由本质、创造其自身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更多地表现了意欲的生活、想象的生活,意欲和想象的内容如果是合理的,便会改变现实生活的内容乃至人自身,所以它是人类求证其自由本质、创造其自身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学却是直接从感性出发,而优秀的作品总是能深刻地揭示人性的困境、人性欲求与社会规制的矛盾,它以潜在方式提出的给予人的发展以更大自由空间的要求,和生命的本真直接相联,所以它是人类求证其自由本质、创造其自身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文学最具有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其具有情感特征和虚构性。

讲座持续了2个多小时,讲座结束后朱教授对骆教授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