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骁周思成 周思成肖骁关系不好

2017-06-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的深坑不得不防 文/缠绕夜色 若不是最近操心高考志愿填报这档子事,压根不会想到在众多高大上的大学名称背后居然有着许多故

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的深坑不得不防 文/缠绕夜色 若不是最近操心高考志愿填报这档子事,压根不会想到在众多高大上的大学名称背后居然有着许多故事。老祖宗秉持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日趋利益化的教育界成了一纸空谈。

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3年五年间共计257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从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共计285所高校获准进行了更名。这就意味着近8年来全国合计542所高校进行了更名,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5之多。

换一种说法或许让众多备战2017年高考志愿填报的家长与考生更加便于理解,即这些数据意味着8年内全国两千多所高校中每五个学校就有一所高校曾经进行了更名。 所以,近十年来国内大学更名成风,有些甚至大玩"改名游戏"短短几年内数次易名,究其根本都无法逃脱一个"利益"的怪圈——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

高校的这种任性直接导致了家长和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的混乱和迷茫,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大学名称望文生义游戏的深坑,一旦由于没有深入了解这些高校历史发展的渊源而填报了志愿并被录取,届时和预期相去甚远悔则晚矣。

大学的大规模更名并通过更名换去脱胎换骨的层次升格,再加上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市场化、圈地、兼并,更趋利倾向使得更多的"学院"要提升为"大学",诸如电子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交通大学之类的校名比比皆是,明明可以依靠专业取胜的一招鲜院校,却为了吸引生源的需要搞一个像是综合性大学的校名。

把从前农林、煤炭、纺织、冶矿、化工等等这些一看就知道所属领域的专业院校名称丢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文理、科技、经管、财经、商业等等这样时髦的词汇。君不见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即便更改了若干高大上白富美的校名之后,仍然有某些高校的某些专业乏人问津难以为继的地步,不仅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师资力量的引进更难。

倘若考生不幸掉坑,试问如何拿未来换四年的青春? 其实,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的更名是有着具体的规范的,学院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一是100名以上正教授;二是8000名本科在校生;三是涵盖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四是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五是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六是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42%以上;七是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在如此严格的规范限制条件下高校更名的小高潮依然一股股接连不断,不得不说以上条条框框显然过低,无法用切实的监管手段将钻空子的院校锁进制度的笼子里。

那些因为没有深究一所大学的历史严格,仅是想要一个响当当的高校名称,就一个猛子扎进去的考生,谁为他们的学业以及就业前景负责? 教育没有捷径,教育的品牌更是需要艰辛而漫长的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因此,生而为国人,眼见都未必为实,除了老牌大学以外,再通过望文生义来了解大学似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再莫要将四年的青春草草托付,透过那些彰显"高贵地位"的大学名称而去查一查名称背后的故事,着实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