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人刘大鹏 刘大鹏:一个梦醒人的一生

2018-03-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2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山西儒者刘大鹏悄然离世.他不会想到,自己留下的200卷日记会流传如此之广--不仅在他生活的时代就有了手抄本,1990年更出版了点校本<

1942年夏秋之交的一天,山西儒者刘大鹏悄然离世。他不会想到,自己留下的200卷日记会流传如此之广——不仅在他生活的时代就有了手抄本,1990年更出版了点校本《退想斋日记》,而且,一位住在英国的女性学者、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在多年之后,还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一本微观史名著《梦醒子》。

《梦醒子》,这本被广泛运用于英美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的专著,最近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然而,让沈艾娣吃惊的是,对这一代中国读者而言,刘大鹏日记所描绘的世界——20世纪前期一个最普通的中国乡村,也已经不是他们生活记忆的一部分。

“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教科书都倾向于将现代化描述成向美好生活持续迈进的过程。我希望人们能想到这些遭受进步之苦的人——个人、家庭、地方,甚至或许是整个的中国乡村人口,让他们反思现代性带来的悲剧。”沈艾娣说,这是她写《梦醒子》的初衷。

英文无法翻译的称呼

年仅38岁时便被哈佛大学聘为历史系正教授的沈艾娣,是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旅美历史学者陈怀宇曾形容沈艾娣为“青年学者的榜样”,认为她是一位“极有计划性、极度专心、极度自律的学者”,已经出版了5本书,其中4本专著,处理四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作为一名西方学者,我对中国的认识多半来自于书本。我对一位举人还要不辞劳苦地为自己的院子铺石块,甚感惊讶。但当我和老一辈中国学者讨论时,他们经常向我提及年轻时在乡下熟识的这类老先生。他们称之为‘私塾先生’,这个词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翻译。”沈艾娣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

在她看来,“私塾先生”这个称呼并不完全适合刘大鹏,“因为相对于坐馆,刘氏把更多时间花在经营煤矿和务农上。但是‘私塾先生’确实描画了这类乡贤——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却依然可能家境贫寒。”而刘大鹏的200卷日记,正是近代中国千万执著信仰的儒生人生自省的范本。

留下400卷手稿

“先辈言‘日记不宜登时事也’,余之日记时事多。以身处乱世,心无所寄,惟于日记册中聊寄慨叹而已。”这是刘大鹏1901年写下的日记。

刘大鹏很早就开始写日记,他非常敬仰曾国藩,并把曾国藩给子弟定下的修身规范抄在日记里。在读曾国藩劝诫之前,他的日记偶尔中断,但是读过之后就再也没有间断过。他每日早起,冬天便点盏灯,然后静坐片刻。随后,他读一节历朝史志,晚年则是读一份报纸,然后开始写日记,他书写工整,并用日记来日省己身。

但是,刘大鹏一生著述远不只是日记。据他家人忆述,在他过世时,其房间的木橱里有超过400卷薄薄的手稿,其中半数是日记,其余是别的作品。根据他的墓志铭,日记之外尚有263卷作品,其中包括方志、游记、重修防洪堤的规划、地方神异集、家谱、家规、自传、48卷文以及洋洋93卷诗。方志和日记现今皆保存在山西省图书馆,但没人对其中的诗文感兴趣。

虽然刘大鹏的400卷作品都未曾在他生前得以出版,但这并不影响手抄本的传阅。正如沈艾娣所说,“把单调的日常生活写下来,他给原本普普通通的生活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价值”,也是“将自己从湮没无闻中拯救出来”。

“梦醒子”的由来

刘大鹏一生为自己写过两篇自传,并编入其所作的方志《晋祠志》中。

其中一篇是《卧虎山人》:“内不汩于利欲,外不婴于世故,随所处而足,随所至而安,随所遇而乐。卉衣蔬食,逍遥天地间,无斯须之顾虑,视轩冕钟鼎如梦中也。”大意为他1903年写就此篇之前的人生经历:1878年通过县试,1894年通过乡试,1895和1898年两度进京赶考,但均失败。

之后过着清平朴素的生活。他把自己看作“卧虎山人”,将自己想象成隐士,拒绝入仕,选择田间寓居。在沈艾娣看来,对刘大鹏而言,“卧虎山人”的形象“是一种安慰,一种对地方社会地位的要求,一种面对失败而保持体面的方式”。

另一篇自传则是《梦醒子》,“梦醒子”亦是刘大鹏为《晋祠志》亲作文章时用的笔名。在这篇传记中,他讲到自己做了一个导致他态度转变的特别的梦。刘大鹏将吕洞宾传说中的道家观点嵌入儒家的价值观里,以此领会梦中老者给他“诚与敬”的忠告。“乃知从前竟在梦中过活,今日方才梦醒耳”。可以说,相比“卧虎山人”,“梦醒子”这一更为复杂的形象是从刘大鹏读书入仕的自我认知和现实的冲突中产生的。

儒者凋零的一生

刘大鹏一生无法接受现代化,坚持用儒家道德秩序看待世界。他痛恨学校讨论时务,认为“全在富强而伦常至理并置不言”;他认为革命推翻清政府而建立的新政权不合法,共和国“既成民国乃拂民心,则失民国之本旨也”,还对省议会选举提出批评。

儒生、孝子、议士、商人、老农,沈艾娣用这五张标签划分了刘大鹏不同的人生侧面。儒生是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途径,孝子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议士是维护乡党利益和儒家政治正统性的需求,做商人时又能发挥强调儒家思想中的诚信品行,而老农则是践行儒家信仰的广阔空间。尽管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儒家信仰和道德体系渐渐被弃之不顾,但刘大鹏始终身体力行。

去世之前的第五天,刘大鹏写下了自己的最后一篇日记,内容说的是因为通宵雨水淅沥,所以不怕会有秋旱了。这是他生命最后的阶段里最为关心的事情。以读书的事业为起点,以儒者的追求贯穿终身,以农夫的身份走到结束,在晚清民国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刘大鹏的生平或许正象征着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儒者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