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胜少将 寻找刘铜锣原型:怀念刘福胜将军

2017-09-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3年5月23日,电视剧<铁血红安>在红安县将军文化电影城开机.一段剧情,勾起我尘封的记忆--怀念刘福胜将军.[剧情摘要]:主人公刘铜锣带领方杠子.安娃子等

2013年5月23日,电视剧《铁血红安》在红安县将军文化电影城开机。一段剧情,勾起我尘封的记忆——怀念刘福胜将军。

[剧情摘要]:主人公刘铜锣带领方杠子、安娃子等人参加了工农红军,此后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到暮年听到了伴随一生的铜锣声寿终正寝,成为红安籍223位将领中唯一在家乡红安仙逝的人。

刘福胜是红安县华家河镇方刘家冲人。他于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在一生的戎马生涯中演绎的动人故事不须详述,只看他那古铜色的皮肤,身上的伤疤和那些闪亮的军功章,让人敬仰。

捐资:"为细伢读书建校是你们的责任,也是我的愿望。"

解放后,将军对家乡一往情深。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的干部为了集体建设多次找他求援,他总是热情接待,并想方设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人们不会忘记,他曾为家乡搞过拖拉机,弄过机耕船,还为曾家桥捐过款……他多次回家探望,每次回来总要住上几天。

因为乡音未改,与乡亲们一块谈公事,唠家常格外融洽。言谈中,他常为家乡的变化而高兴,也为家乡的落后而感到忧虑。当他看到村小学正处在塆子中间,教学环境和卫生条件很差,而且都是土坯房,光线又黯淡,于是向村干部建议:为培养后代,应该换个地方建一所像样的学校。

在他的鼓励下 ,1994年村里决定在塆西头山岗上建一座教学楼,将军知道后非常高兴。为了支持建校,他亲自出面,从省、县争取了四万元的扶持资金,又把自己回家时带在身上用的1000元钱捐给了学校。

当时的村书记刘开礼、村主任刘开国知道将军并不富裕,不接受他的捐款,可他说:"为细伢读书建学校是你们的责任,也是我的愿望,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二人深受感动,当面表态一定要把学校建好。

将军回去后,把建学校的事一直挂在心上,多次打电话询问工程情况。1994年冬天,老将军思念家乡,也惦记着学校,又一次回到了老家。当他看到教学楼正在顺利施工,主题工程即将完工时,觉得自己的心愿就要实现,感到十分欣慰。

 遗愿:"明年学生就可以在新教室里上课了!"

谁也没料到,将军这次回来再也不走了。当年12月20日吃过午饭,他同几位乡亲坐在门口晒着太阳聊着天,学校里的读书声一阵阵传来,他向着建校工地望去感慨地说:"明年学生就可以在新教室里上课了!"过了一会他忽然觉得身体不舒服,人们急忙把他扶到屋里,并立即联系医生前来治疗,待到医生赶来时,81岁高龄的老将军已溘然长逝。

乡亲们都觉得将军同家乡的感情太深了,是冥冥之中魂归故里。在征得上级和家属的同意后,村里为将军建了一座墓,把他的骨灰安葬在新校前面的山坡上。将军墓座北朝南,面对着青山,墓前栽有长青松柏。每到清明时节,有师生扫墓,也有乡亲们前来祭奠。

1995年春,教学楼及配套工程完工了,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被命名"福胜小学"。由李尔重题写了校名。从此学生告别了破旧的校舍搬进了新校园,也了却了将军的一桩心事。

 刘铜锣:是红安将军群的缩影

众所周知,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郭建光,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其创作原型都取材于红安籍的开国将领。毫无疑问,《铁血红安》中的刘铜锣应该是红安将军群的缩影。但我反复琢磨,觉得刘福胜与刘铜锣都是从农家娃参加红军而成为将军的,恰好方刘冲塆当时也有几位像方杠子一样的热血青年跟她一起参加红军闹革命,刘铜锣暮年听到伴随一生的铜锣声在家乡红安仙逝,而刘福胜老来心系家乡教育,在听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中与世长辞,骨灰还埋在故乡的青山上。

不难想象,刘福胜是刘铜锣别的主要原型之一。

不论我的理解是否符合编导的意向,但我的确是因剧而生情。唤起了自己对刘福胜将军的思念。

红安是用鲜血染红的一片热土,到处都有动人的英雄故事。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富有革命历史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那些英雄人物、英雄门第、英雄村到处是诗和戏。作为一个红安人,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宣传红安精神。真诚希望《铁血红安》拍摄顺利,早日封机上映,让我们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