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电影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首次同意让拍电视剧

2017-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艺评论家解玺璋五年前曾参加过<穆斯林的葬礼>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此次参加这部作品二十五周年的座谈会格外激动.他说自己曾在出版社工作过,和很多

文艺评论家解玺璋五年前曾参加过《穆斯林的葬礼》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此次参加这部作品二十五周年的座谈会格外激动。他说自己曾在出版社工作过,和很多作家与出版社都有联系,因此对霍达和十月文艺出版社长达25年的珍贵友谊非常感动:“一个作家和一个出版社关系这么好,友谊能保存到25年,我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情况!

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一点点不愉快,长期合作的双方就会分手,你们给出版社和作家做了榜样!”解玺璋还特别强调读者的重要性:“一本书的生命不是靠作家延续,而是要靠一代代的读者延续。

《穆斯林的葬礼》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人阅读?虽然过了25年,我看这本书仍然在精神上心灵上会产生振动,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普适价值,提供了和每一代人精神碰撞的东西,这对读者有益处,读者就会把它不断的延续下去。”

一位名为韩洁的读者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一家三代人从67岁的父亲到14岁的儿子与《穆斯林的葬礼》和霍达本人之间的情缘。“我的爸爸酷爱《穆斯林的葬礼》,不仅反复阅读和摘抄书中段落,还手绘了主人公的院落示意图。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妈妈也喜欢这本书,我的公公婆婆也喜欢上了这本书,我的婆婆就是穆斯林,他们爱不释手,经常交流。

我爸爸还辅导我的儿子从9岁起开始每年阅读《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对我们全家的意义都非同寻常。”由于作为该书超级粉丝参加了5年前《穆斯林的葬礼》20周年纪念活动,韩洁一家与霍达相识,并成为朋友。

“2009年我爸爸患了脑出血,当时老家的医院建议他开颅做手术,霍达老师听我说到此事,马上请一位天坛医院的医生朋友看了父亲的片子,认为没有必要做开颅手术。后来爸爸康复出院,至今没有复发。我们全家对霍达老师都非常感谢,永远铭记。这就是霍达老师怎样对待她的读者,怎么对待她的朋友。”

霍达首次同意改编成电视剧

霍达本人一张口就首先感谢读者朋友,而且还赠书给现场读者并为大家签名。她说:“感谢我的读者朋友们今天冒雨前来,我非常感动。我们今天认识了就是朋友,我会把我的电话告诉你们,如果你们有事找我,我决不会拒绝。我的人就和我的名字一样,比较豁达。

我主张做文章要‘曲’,做人要‘直’。所以我为人直率,有什么说什么,也很愿意帮助人。而且我这个人比较多情,特别重视友谊,也正是因为我的多情和性格,所以写出了多情的小说。”

霍达说自己也曾思考为什么《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长盛不衰:“我想,第一是因为真主对我的宠爱,第二是观众对我的厚爱。我是用我的心血来写这本书,我充满了感情。这本书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60年的变迁,写他们爱情曲折的故事,写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战争,不光写的是回族,目的是为了唤醒我们的民族从苦难中崛起,从拼搏中新生。

为什么它到今天还这么感动人?我觉得是因为现代社会缺少一种东西,有些年轻读者对书中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特别喜欢,因为现在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有房有车,但是他们体会不到我们这一代人爱情,所以从书中获取。”

曾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等各种社会职务的霍达,多年来关心国情,笔耕不辍,前年还创作了反映住房问题的话剧剧本《海棠胡同》并将其搬上舞台。她说:“一个作家首先应该是历史学家,是思想家;应该走在社会的前面,知道社会的走向,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我的老师是司马迁,他是亦文亦史,所以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作家有责任记述历史,有责任把我们时代的风貌反映出来。”

座谈会最后,一向说话直爽的霍达坦言道:“这些年来,有无数家影视公司找我想把《穆斯林的葬礼》拍成电视剧,我一直没同意。因为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没有人能真正沉下来做这个事。但有个制作单位对我说,你现在不拍,以后你死了我们也要拍。这句话提醒了我,我现在还活着,还能控制他们,如果我死了,我就控制不了了!所以经过认真思考,我现在宣布,如果有合适的单位,《穆斯林的葬礼》可以考虑拍电视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