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锟的后代 解析民国大军阀曹锟:大人物一生的恩怨情仇!

2017-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曹锟读书颇有悟性,但家里无力再供,十五岁那年,便辍学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决定自谋划出路,做些小买卖.他的第一份职业是卖布.布料是从天津大商号进的,刚开始,他就搭个大口袋在肩上,迈开两条腿,一路走到天津卫,进好了货,就肩扛手提,到四下里的乡下叫卖.因为踏实.肯吃苦,生意就越做越大.很快,他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独轮手推车.凭着这辆独轮手推车,他在风里来,雨里去,自如地行走在各乡村市集间,大沽.保定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身影.生意有了起色,父母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可是,尽管这样营营役役.奔波劳碌,一年到

曹锟读书颇有悟性,但家里无力再供,十五岁那年,便辍学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决定自谋划出路,做些小买卖。他的第一份职业是卖布。布料是从天津大商号进的,刚开始,他就搭个大口袋在肩上,迈开两条腿,一路走到天津卫,进好了货,就肩扛手提,到四下里的乡下叫卖。因为踏实、肯吃苦,生意就越做越大。很快,他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独轮手推车。凭着这辆独轮手推车,他在风里来,雨里去,自如地行走在各乡村市集间,大沽、保定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身影。生意有了起色,父母都露出了舒心的笑。

可是,尽管这样营营役役、奔波劳碌,一年到头,曹锟的兜里却总剩下不了几个子儿。这,是怎么回事儿?原因很简单。他生性豪爽,喜欢武术,崇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那一套,爱结交朋友,动辄就拉人家下馆子。一来二去,朋友是交了不少,可是卖布赚来的几个钱也花得不少。更逗的是,有一次,他喝醉了,横卧在街头呼呼就睡。街上的劣童看有机可乘,就把他身上的钱全偷走了。梦后醒来,一摸口袋,钱没了!他只是笑笑,也不当一回事,拍拍口袋,摇摇晃晃就要回家。有好心人别人告诉他,你的钱是谁谁谁拿走了,你沿这条街,往哪儿走,就可以找得到他,要得回自己的钱。曹锟傻呵呵一笑,说,钱没了就没了,费那个事儿干嘛?

咦?奇了。众人像围观外星人一样,看他。他挠挠头,笑着说:“我喝酒,就图一乐;他们拿我的钱,也不过是图一乐,追着要拿回,就没什么意思了。”众人一齐晕倒。傻子呀,真是个不可理喻的傻子!也就从这时开始,曹锟在当地便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曹三傻子”!其实,曹锟这也不是傻,你说你钱偷都被偷了,多半已经被这些顽童拿去花个精光了,去他们家里闹,一则他们家长脸上无光,二则也不见得肯承认这回事,更不会痛痛快地拿钱来赔。去讨明知讨不回来的小钱,费时费力不说,还把乡里邻里的关系闹僵,何苦呢?还不如洒脱一些,磊落一些!所以曹锟若无其事,走了。这也充分反映出他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直爽大丈夫!

往往,一个人,能吃亏,也就能做得了大事。古话不是说,吃亏是福吗?吃亏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忍让。一个能包容,能忍让的男人,在困难面前不但百折不挠,而且更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往后的日子里,“曹三傻子”将会把这种“傻”更加发扬光大,而他也将迎来了他富于传奇而风光的人生。

李鸿章在直隶练兵的时候,年方二十岁的曹锟毅然决然地告别了他的贩布事业,应征入伍。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慢慢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他觉得,自己实在不是经商的料。参军,也许才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在军队里,他待人诚恳,处处表现出“曹三傻子”特有的“傻”劲:有好处都让给别人,吃苦受累则揽归自己,从来不与人争权夺利,对别人的横加指责从不分辩,对所有的刁难都逆来顺受,对上级交待下来的活儿更是任劳任怨。军队里的滑头兵都笑话他:真是个大傻子!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个大傻子,却慢慢地赢得了上司的肯定。

天津武备学堂刚成立,上头准备拔一部分士兵进去培训,曹锟的名单就赫然在列!真是老实人有老实福啊。从走进天津武备学堂开始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轨迹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武备学堂毕业,他先是在清将宋庆所部的毅军做了一名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