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e评分及sf-36量表对acs患者风险及生存质量的评价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GRACE风险评分评估ACS患者发生临床事件的风险,使用SF-36量表对比分析发生临床事件的ACS患者与未发生临床事件的

[摘要] 目的 通过GRACE风险评分评估ACS患者发生临床事件的风险,使用SF-36量表对比分析发生临床事件的ACS患者与未发生临床事件的ACS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计算294例ACS患者入院时的GRACE评分,观察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30天的临床事件(包括心脏骤停、心肌再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通过SF-36量表评估ACS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入选ACS患者294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224例(76.2%),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17%),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6.8%)。年龄为35~85(68.5±10.9)岁,男性228例(占77.6%),女性66例(占22.45%)。

共发生临床事件57例,其中死亡22例,,心力衰竭21例,心脏骤停14例,临床事件组GRACE评分(21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31.7),(P 0.01);临床事件组SF-36评估中,心理健康情况、角色心理情况、活力/精力、身体疼痛、综合健康情况等分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 GRACE评分是预测ACS患者发生临床事件判断预后的良好的评价系统,对GRACE评分大于165分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干预以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GRACE评分高,发生临床事件的ACS患者伴有明显的生存质量下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危险性及预后的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

由于ACS患者临床表现与危险程度极不相同,且高危患者可能快速进展发生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和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并且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其对血运重建治疗策略的选择亦有不同。因此,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早期危险分层,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对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ACS危险分层不同研究均发现,GRACE风险评分对预测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1 年临床事件的准确度优于传统ACC/AHA危险分层及TIMI评分等其他方法[1];并且根据GRACE风险评分最佳界值进行的风险分层与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显著相关,能更好地预测高危患者。


对ACS患者来说,目前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治疗措施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ACS患者的生活质量作出正确的评定非常重要,尤其是发生过心脏事件的ACS患者。36条简明健康测量表(SF-36) [2]全面概括了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主观感知等方面的健康测量内容,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可接受性。
材料与方法
1、对象
选择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94例,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224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 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 20例。


2、方法
2.1 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和本次住院治疗情况。在出院后1月内共有272例完成了第二次随访,其中男性213例(占78.3%),女性59例(占21.7%),年龄为35~85(68.5±10.9)岁,临床事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性别、年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根据患者入院时情况进行院内GRACE评分,主要包括8项临床指标:年龄、心率、动脉收缩压、血肌酐、Killip分级、心肌标记物升高、心电图ST段变化和入院时心跳骤停。
2.3 临床事件:观察指标为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0天内发生的死亡、心肌再梗死、心跳骤停及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II—IV级或LVEF40%)。

将发生以上临床事件的患者定义为事件组,将未发生以上临床事件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
2.4 采用中文版本的SF-36量表对ACS患者在入院1周内及出院后1月进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价。该量表包括10项,共36个条目,分为8个维度,分别是生理功能、生理角色限制、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限制、心理健康。测评后得分根据有关公式分别计算出总评分和8个分项评分。
2.5 统计学处理及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3.1 GRACE评分与临床事件的关系: 发生临床事件(死亡、心肌再梗死、心力衰竭、心跳骤停)57例(19.4%)。临床事件组GRACE评分(21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31.7),(P 0.01)
事件组和对照组各参数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