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和蒋方良 蒋方良与蒋经国的传奇爱情

2017-1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4年12月15日中午12时10分,蒋经国遗孀蒋方良在台北病逝,享年90岁,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蒋经国的夫人,原名芬娜,是俄国人,她和蒋经国是在俄国认识的,那时的蒋经国正在莫斯科留学.二人在婚后先后生下孝文.孝章.孝武.孝勇三男一女,全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台湾.蒋介石对于这位身材高大.金发蓝眼.高鼻梁的俄罗斯媳妇,起先有些不习惯,在此之前,蒋经国曾写信告诉他父亲这桩婚事,蒋孝文出生的时候,还寄了一组黑白照片给他,所以,他对蒋方良还不算陌生,直到发现她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妇女的要求,是标准

2004年12月15日中午12时10分,蒋经国遗孀蒋方良在台北病逝,享年90岁,为自己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蒋经国的夫人,原名芬娜,是俄国人,她和蒋经国是在俄国认识的,那时的蒋经国正在莫斯科留学。二人在婚后先后生下孝文、孝章、孝武、孝勇三男一女,全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台湾。蒋介石对于这位身材高大、金发蓝眼、高鼻梁的俄罗斯媳妇,起先有些不习惯,在此之前,蒋经国曾写信告诉他父亲这桩婚事,蒋孝文出生的时候,还寄了一组黑白照片给他,所以,他对蒋方良还不算陌生,直到发现她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妇女的要求,是标准的贤妻良母。

蒋介石相当高兴,于是替她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芳娘”,这也等于是对这位媳妇的肯定。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三个儿子也相继去世。接连不断受到打击的蒋方良,过着孤寂的晚年。

初识成婚

蒋方良与蒋经国是在俄国认识的。蒋经国于1925年底,也就是他刚满16岁的时候,由蒋介石批准到莫斯科去留学。当时在苏联,他幸运地遇到了蒋方良,结为异国情侣,而蒋方良也由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1931年,苏联发生大饥荒。消费品、食用品,如鱼、肉、糖、肥皂、牙粉、鞋、袜等,不论城市农村,一概奇缺,蒋经国被送到农村体验生活。这对蒋经国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以后,蒋经国又到工厂去工作。在工厂里,他节节高升,被任命为工人航空学校招生委员会的主席,为工厂写“改良工厂生产组织建议书”。

翌年,晋升为副厂长,兼工厂报纸的主编。事业得意,并带来了爱情,在他管理下的一位女工,芳名芬娜小姐,慧眼独具,看上了蒋经国。

芬娜是个孤儿,金发蓝眼,有一种俄罗斯少女特有的魅力。不久前,刚从工人技术学校毕业,处处受到尼古拉(蒋经国的俄文名)副厂长的悉心照顾,内心感激不已。蒋经国卧病,她悉心奉侍汤药,情意绵绵。1935年3月,在悠扬的《国际歌》声中,一对异国情侣结下白首之盟。

据日本人所写的《人间蒋经国》一书记载,蒋经国在1934年担任重型机械工厂作业所主任时,认识蒋方良的,当时蒋方良刚从技术学校毕业。有关蒋经国认识蒋方良的经过,台湾曾流传了一段神话般的故事。故事说,在蒋经国派到那家工厂做工的时候,有一晚加班到11点多,很晚才回家,回宿舍途中,看到一个大汉挡住一位女子,她就是蒋方良。

大汉意图不轨,这时蒋经国来了,大汉起初并不以为然,因蒋经国个子不高,以为没什么本事,没想到蒋经国体格壮硕,胳膊很粗,两三拳就把大汉打倒了。蒋经国以英雄救美的方式,得到这位俄国女子的青睐。

随夫归国

芬娜女士嫁给蒋经国后,同年12月,生下长子爱伦,中文名字蒋孝文;次年,再生一位女孩子,小名爱理,学名孝章。蒋经国事业、家庭,样样得意。这年除夕,他心情特别舒畅,约了朋友,聚餐过年,共同庆祝。蒋经国于1937年4月,从俄国带着妻子蒋方良回国,手上还抱着他们的爱情结晶,总计前后在苏联住了将近13年。

出国的时候是一位少不更事的少年,回国的时候却已偕妻抱子,能不感慨万千?他和蒋介石久违已12载,临别前,蒋介石曾有不少叮咛,想到他写的公开信对蒋介石批评指责,感到不安,一旦见面,如何解释?而且他和蒋方良的婚姻,这位洋媳妇,他的父母能看得惯吗?蒋经国感慨万千,于1937年3月25日踏上归途。

他的归来对于毛太夫人是极大安慰,她对着这位红眉毛、蓝眼睛、高鼻梁的媳妇感到很奇怪。

可是,那个活泼又有趣的孙儿却使她爱不释手。这位洋媳妇穿起旗袍,学着用筷子,慢慢说起宁波话来了。蒋介石让经国回到溪口,有着很多层的目的。溪口非常安静,可以让蒋经国从容不迫地修身养性,慢慢熟悉周围的环境,若放在南京,他自己日理万机,焦头烂额,没有时间去照顾儿子,又怕和后母宋美龄合不来,引起误会和不安。

而和毛夫人一起居住,可以使经国尽点孝,让她冷寂的心灵能有失夫得子的慰藉。

蒋介石对于这位身材高大、金发蓝眼、高鼻梁的俄罗斯媳妇,起先有些不习惯,在此之前,蒋经国曾写信告诉他父亲这桩婚事,蒋孝文出生的时候,还寄了一组黑白照片给他,所以,他对蒋方良还不算陌生,但真正面对这个事实时,心中还是有点不能适应,直到相处两三个月后,他才发现这个俄罗斯媳妇,个性温柔婉约,孝顺公婆,体贴丈夫,照顾孩子又十分周到,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妇女的要求,是标准的贤妻良母,蒋介石相当高兴,于是替她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芳娘”,这也等于是对这位媳妇的肯定。

毛氏觉得称小辈娘啊娘的,是个罪过,于是改为“方良”,取方正贤良之意。

蒋方良中文一窍不通,总不是办法,需从头学起,请位慈溪籍的女老师,教她学中国语文。蒋介石为了讨媳妇的欢心,在剡溪之边,文昌阁之下,特建洋房一幢,供小俩口居住。

1939年,蒋经国被派到江西南部当赣南专员,从事他第一次的公职生涯。蒋方良母子则留在老家,开始过起一位平凡中国主妇的生活。她起先不会说中国话,蒋经国临走时,给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她学习标准的国语,不教她有浓重口音的浙江官话,她在1年后就可以很顺畅地用国语和人交谈。平时蒋经国在家的时候,他们就用俄语交谈,但她的几个子女中,除了独生女蒋孝章会说一点俄语外,其余3个儿子都不会说俄语。

相夫教子

蒋方良初到中国,比较不习惯的是饮食,不论在上海或浙江,吃的都是腊味很重的江浙菜,她嫌味道太咸,吩咐厨子煮淡一点。她在俄国的时候,吃奶酪,夹一片黑麦制成的面包或红烧一盘马铃薯,很简单的一餐就解决了,她没想到中国菜的名堂那么多。

蒋方良到中国后,真正与蒋经国相处的机会并不多,直到抗战胜利后,一家团圆的时间才比较多。1945年,生次男蒋孝武,隔了三年,生三男蒋孝勇。在4个儿女中,蒋孝章最体贴懂事,平常在家里也很乖巧听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最受祖父母的钟爱。

从大陆到台湾,对蒋方良而言,像是又失去了一个故乡,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但蒋方良清楚,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她自我安慰,孩子丈夫在哪儿,哪儿就是故乡。她万万想不到两岸的隔绝并不亚于中国大陆和苏联,在台湾四十多年的日子里,她既回不了俄国,也踩不到大陆故土,对原乡的强烈思念,也只能藏在心底最深处。

来到台湾的蒋方良个性仍十分开朗,他们一家六口住在长安东路时,蒋经国的权势还不大,一家子常四处游玩、逛街。蒋方良也如一般家庭主妇,自己操持家务,邻居都可以看到蒋经国的外国太太做家务的身影。

但随着蒋经国在台湾的成就,蒋方良的生活却有了莫大的改变。他们搬离长安东路住进大直七海官邸,男主人的权力愈来愈大,女主人却愈来愈沉默。戒备森严的官邸、蒋家的大门,就像一道高墙横躺在蒋方良和外面世界之间。

蒋经国不喜欢女人干涉政治,不希望蒋方良和官太太们搅和小圈圈,所以她的生活范围愈缩愈窄,来往的只剩那群从大陆来台,能讲一口宁波话的老友。当丈夫当上“行政院长”时,她并未因贵为院长夫人生活有所改变,反要割舍掉她的兴趣。有一天蒋经国告诉她,不希望人家讲:“院长夫人也打麻将。”就这一句话,蒋方良再没有上过牌桌。

而打高尔夫球的嗜号,也因为一次她乘新的座车去打球,遭蒋经国指责后,便放弃了。据陈香梅回忆,本来蒋方良还会跟一群朋友在统一饭店聚会,洗个头、聊聊天,后来蒋方良节省到自己在家洗头,老友又一个个老去,蒋方良可说毫无其他消遣。

不过,这个以夫为天、以儿女为中心的母亲,虽然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至少有先生和孩子。蒋经国在世时,蒋方良和四个儿女的生日,以及蒋经国夫妇的结婚纪念日,全家一定回家团聚在一起,举办一场简单的家庭Party,切蛋糕、开香槟。有时蒋经国兴致高,除了当场亲吻蒋方良外,也会在儿女的起哄、簇拥下,与爱妻共舞,十分热闹。

晚景凄凉

谁也没想到,蒋方良儿女成群,老来竟会饱尝孤寂和凄凉。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短短8年内,蒋方良的三个儿子一个接着一个病逝,这是她生命中的锥心之痛。

大儿子蒋孝文在蒋经国走后第二年,因鼻咽癌去世,这是蒋方良首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戚。本被外放新加坡的二儿子蒋孝武挂念年迈母亲孤苦无依,在父逝后,积极请调回台,未料在新职就任前夕,突然病逝荣总。这个打击让蒋方良崩溃,她再怎么坚强,也无法抑制情绪,在众人面前掩面而泣。

1996年底,她仅存的小儿子蒋孝勇也因食道癌在荣总过世。蒋方良生前曾说过,每通来自荣总的电话铃声,都是催促她再赶一趟伤心路程。

本来就已经没有声音的日子,随着孩子不断离世,更加寂静。蒋方良变得不言不语也不再哭泣,据这几年到过蒋家的人说,蒋方良经常一个人痴痴地凝视蒋经国和四个孩子的照片,一看就是大半天,那脸上无助的神情,看了令人心酸。

蒋家五代当中,有两位蒋夫人,即宋美龄和蒋方良。两位夫人有着相同坚强的生命力,有着一样波涛起伏的人生,但私下却是完全不同的性格与成长背景。从宋美龄的遗物中,可以重温她的人生,来自中国富豪之一的宋氏家族,从小接受西洋教育,晚年选择在美国终老一生,她的风采、品位,都成为中国近代女性的代表人物。

蒋方良则来自俄国的工人家庭,父母早逝,追随蒋经国到中国大陆、到台湾。她从苏联到大陆再到台湾的离乡背井,从丧夫到一连失去三个儿子的死别,蒋方良的遭遇只能用坷坎形容。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她还是选择留在台湾,因为这里是她永远和最终的故乡。(摘自《蒋介石家族的女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