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建儿子周邦威 美特斯邦威董事长周成建:从小裁缝到制衣大佬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个人的能力变成公司的能力.2009年,我最大的变化是从过去在前线开拓到现在建设后台,我会把80%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软文化.硬流程和系统复制力的建设上. "--周成建每天的晨跑,是周成建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他在周而复始的运动中体会着乐趣,而他掌舵的这家企业的风格却是"不走寻常路".作为美特斯邦威董事长,40出头的周成建一直坚持,"宁做正确方向的乌龟,不做错误方向的兔子."一个会炒作的裁缝1986年,周成建从老家浙江青田

“我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个人的能力变成公司的能力。2009年,我最大的变化是从过去在前线开拓到现在建设后台,我会把80%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软文化、硬流程和系统复制力的建设上。 ”——周成建

每天的晨跑,是周成建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他在周而复始的运动中体会着乐趣,而他掌舵的这家企业的风格却是“不走寻常路”。

作为美特斯邦威董事长,40出头的周成建一直坚持,“宁做正确方向的乌龟,不做错误方向的兔子。”

一个会炒作的裁缝

1986年,周成建从老家浙江青田县来到温州,20岁出头的他不仅要啥没啥,还因为以前经营的企业倒闭,背了20多万元的债务。他唯一会的手艺是裁缝。做裁缝太辛苦。有一次,他实在困得不行,操作时把一批西装的袖子裁短了一大截,第二天老板要他赔钱,一赔就是几十万元。

周成建哪里赔得起。但很快,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过。他将西装袖子改成了夹克袖子,将其他地方也做了相应的改动。经过这么一改,这批货竟然成了畅销产品。这给了周成建信心,从此他一头扎进妙果寺市场,做起了前店后厂的生意。

当时买卖服装都要讨价还价,他掏出800元钱在当地媒体上打了个小广告,称“我给出成本价,你随便加点钱衣服就拿走”,此举当时轰动温州。

后来,第一家“美特斯邦威”门店开业,周成建搞了一个“千店工程”启动仪式,在温州著名的商业街五马街上铺满红地毯。各地媒体开始关注:一个温州的服装企业要在全国开设千家品牌连锁店。周建成又一次“炒作”成功。

在商业启蒙的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商人总是领风气之先,周成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总是能以低廉的成本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在风雪衣热销温州的时候,他花心思缝制了一件世界最大的风雪衣,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温州首次出现双层巴士时,他立即将自己的广告涂满了车身。

在广告代言人上,周成建率先以重金请来香港红星郭富城。明星代言在品牌的成长初期起了决定性作用,美特斯邦威迅速成长为一线品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周成建只懂得炒作。在美特斯邦威发展的过程中,他更有着温州商人精明务实的一面。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坐火车站三天三夜,大桥下面睡一晚的事也常发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成建说到那些“宏大的炒作”总是三言两语,他不时反复提醒“适合就是好”。企业做大后,周成建并没有头脑发热,盲目扩张,在别人都忙于多元化经营的时候,他一直坚守休闲服装业;在大家都要进军海外的时候,他仍然精耕国内市场。

他将之比喻为“宁做正确方向的乌龟,不做错误方向的兔子”。

从1995年至2003年,美特斯邦威的专卖店从几十家飙升到1100多家的时候,周成建决定“缓一缓”。现在的美特斯邦威,货款现金交易,至今没有欠过银行的钱,没出现过应收账款。良好的现金流,使得企业在经济寒流中依然坚挺。

把个人能力变为公司能力

周成建的创新大多集中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动力来自于其做大企业的强烈冲动和对市场的敏锐。在温州妙果寺市场打拼的那几年,周成建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服装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这让他下决心搬离那个当时国内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自创品牌。

自创品牌何其难,用周成建自己的话说,“当时是落后的管理,有限的资本,可谓心比天高,手比地矮”。

在广东的一次考察给了他启发:广东的企业由于长期为国外做代工,拥有良好的设备和熟练的工人,但经常因为订单不够而使机器闲置,在其他一些沿海地区也有这样的情况。回想自己创业初期为别人加工服装的经历,周成建想:美特斯邦威为什么不能采取让别人加工的方式呢?他当即决定采取委托加工的办法,与广东、江苏等地具有一流生产设备的大型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

今天,虽然当年给美特斯邦威代工的那家广东中山的工厂已经倒闭了,但美特斯邦威的合作厂家已经发展到250多家。这些企业具有年生产2000多万件(套)的生产能力,而如果完全依靠自有投资则至少需要超过10亿元的成本。

找到代工厂后,周成建又找到原来熟悉的批发商,让他们经销“美特斯邦威”的品牌,这些人就是最早的美特斯邦威的特许加盟商。如今美特斯邦威在全国的专卖店已达1500多家,除去很少直营店外,其余都是特许连锁经营专卖店。如果这么多店都由自己来投资经营,则至少需要超过5亿元的成本。

这就是美特斯邦威在服装界著名的“虚拟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正是依靠“虚拟经营”为企业扩张节省下的资金,大量投在经营管理、服装设计、品牌提升等业务上。

不过,周成建的做法并不是独创,耐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初创时,周成建不自觉中运用了顺应时代的“OEM”和“特许连锁”方式,那么现在,他是主动追随、学习行业和其他企业的经验。他经常举的例子是“货品流转率”,国外是50天,而中国则需180天,美特斯邦威为80天。

这得益于他早在1996年开始投资的IT系统,生产和销售社会协作化了,美特斯邦威花1亿元投资了物流信息平台。它集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由制造商资源管理系统、集团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和代理商资源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通过它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随时变更生产订单。

这是美特斯邦威的“供应链管理”,不知是否是周成建在浙江大学和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时受到的启发。周成建说,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有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和分众董事长江南春,在他们身上都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这些同学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让周成建下定决心在5年时间内海外上市。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周成建是个善于总结的人,媒体的记者都称他为“拆字高手”。当年他无意中创立的“美特斯邦威”品牌,只是为了使其独特一点,并无特别含意,如今他将这个名字解释为“美丽、独特的,在此,专心专注,扬国邦之威”,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在周成建宽大的办公室里,一头摆放着一尊毛主席挥手像,另一头,先进的音响设备里缓缓流淌出贝多芬的交响乐;电脑显示器显示的是各地加盟店实时的销售数据和分析;透过窗望过去,对面就是他亲手创立的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

周成建擅长“土”的那一套,又积极学习“洋派”的东西,它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再施之于企业。

赴英国考察参观当地庄园经历启发了周成建。他耗资数亿元建立了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提高品牌文化内涵。这家博物馆收藏了少数民族的服饰、织绣以及清代皇室服饰等藏品,合计5000多件。公司里的各国设计师经常流连在那寻找灵感。周成建不仅广揽国内名才,还重金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他特意将公司总部设在靠近浦东机场的上海南汇康桥,便于设计师往来世界各地采风。

对于“美特斯邦威”品牌未来的发展,周成建有自己的理解,“我们既要挖掘中华文化的美,又要有国际时尚。现在美邦资金充裕,战略清晰,2009年-2010年一定会是美邦的大发展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