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结婚 许鞍华为什么不结婚?

2018-04-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许鞍华(Ann Hui,1947年5月23日-),著名女导演,祖籍辽宁鞍山,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日本人.于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作为一名女导演她曾先后获得四次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成为金像奖史上获奖最多的导演,和两次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多个最佳导演奖项以及其它奖项不计其数.还于2008年9月18日荣获了第19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此外,她还捧出两位A类国际电影节影后,柏林影后萧芳芳,和威尼斯

许鞍华(Ann Hui,1947年5月23日—),著名女导演,祖籍辽宁鞍山,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日本人。于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

作为一名女导演她曾先后获得四次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成为金像奖史上获奖最多的导演,和两次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多个最佳导演奖项以及其它奖项不计其数。还于2008年9月18日荣获了第19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

此外,她还捧出两位A类国际电影节影后,柏林影后萧芳芳,和威尼斯影后叶德娴。许鞍华(Ann Hui,1947年5月23日-)是香港女性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她曾于香港中学会考英文科考试中取得A级成绩。

七、八十年代她是香港新浪潮电影制作人中的著名一员。电影作品涉猎多种不同范畴,包括:文学改编、武侠巨著、半自传体、女性议题、社会现象、政治变迁、以至惊栗电影,是目前夺得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得主(1983年、1996年、2009年、2012年)唯一一人,以及两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1999年和2011年),曾任香港导演会会长,而2011年获亚洲电影大奖颁发终生成就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至今只有两部大满贯作品且都出自许鞍华之手,分别为第15届的《女人四十》和第31届的《桃姐》。[1]

许鞍华,中国香港人,主要成就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1975年回港,担任胡金铨的助手。不久进入无线电视台任编导,两年后拍了二十集半小时的记录片《奇趣园》,亦为《CID》《北斗星》等拍过十七部作品。1977年为廉政公署拍摄八集一小时长的《ICAC》,其中两集被禁。翌年加入香港电台电视部,拍了三集《狮子山下》,1979年导演第一部影片《疯劫》,之后执导的《投奔怒海》获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被誉为香港新浪潮导演之一。

1979年的《疯劫》是掀开香港新浪潮序幕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标志着许鞍华作为一位电影作者的诞生。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其特立独行的地位。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难得的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可是后来很男性化。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 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

许鞍华在香港星光大道的手印及签名

手。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