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成都过节 清末成都人怎样过年?打闹年鼓、请春酒、飞名片

2017-09-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清末成都人怎样过年?每年腊月开始,大人小孩已经翘盼新年;随着立冬后杀年猪.腌香肠腊肉,吃腊八粥,年味渐浓;之后祭灶,团年,拜年,游喜神方--掀起春节的各种高潮;直到元宵观灯.正月十六游百病,一年一度的狂欢才降下帷幕.老成都人过年期间,还有放炮.打闹年鼓.请春酒.飞名片.耍龙灯.耍狮子.听扬琴.听相书等诸多娱乐.立冬以后年味渐浓我祖籍成都,爷爷郑真如清末经营绸缎生意,当过椒子街的"街正".1902年1月10日,农历辛丑年12月(腊月)初一,椒子街一家黑漆公馆沉重的大门打开,-个30多岁的

清末成都人怎样过年?每年腊月开始,大人小孩已经翘盼新年;随着立冬后杀年猪、腌香肠腊肉,吃腊八粥,年味渐浓;之后祭灶,团年,拜年,游喜神方……掀起春节的各种高潮;直到元宵观灯、正月十六游百病,一年一度的狂欢才降下帷幕。老成都人过年期间,还有放炮、打闹年鼓、请春酒、飞名片、耍龙灯、耍狮子、听扬琴、听相书等诸多娱乐。

立冬以后

年味渐浓

我祖籍成都,爷爷郑真如清末经营绸缎生意,当过椒子街的“街正”。1902年1月10日,农历辛丑年12月(腊月)初一,椒子街一家黑漆公馆沉重的大门打开,—个30多岁的男子走出来。见远处性急的儿童已在放小鞭炮,他惊叹一声:“啊,黄老幺欠我的烂账还没收回来,就要过年了!”这男子就是我爷爷,这是光绪二十七年。

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都杀年猪,腌香肠、腊肉。爷爷家后院厨房每年用残汤剩水喂一两头猪。选好日子,猪被按在结实的矮脚板凳上……随后,爷爷家屋檐下密密麻麻吊起一串串腊肉香肠。

腊月里,奶奶忙着为全家做新衣新帽。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奶奶凌晨亲自下厨烧粥。腊八后,市面熙熙攘攘,行人慌慌忙忙准备年货,打米酥、蒸年糕、送年礼、点百果灶、贴春联和“喜门钱”,天仙桥街粥厂施舍老弱病残的清汤稀饭也稠了许多……爷爷开的“老元吉”绸庄也开始大拍卖,他把“年关在即、止账候收”的告白贴在黑柱上。

腊月十六日是“祷牙”(倒牙)日。从前家贫者每月初二、十六才吃肉,四川人名曰打牙祭,腊月十六的“牙祭”就称为祷牙日。爷爷这天照例要请店铺中伙计吃顿肉。几大块回锅肉下肚,爷爷挨个敬酒:“孙长顺、胡水长、李宏兴,明年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们的!”这几人立刻兴高采烈。

爷爷又给陈二娃斟满高粱烧酒:“二娃啊,你今年也辛苦啦,但小店池小难养大鱼,过年后另请高就吧!”平时有点“啰唣”的陈二娃霎时成了苦瓜脸,晓得来年的饭碗已打烂了。祷牙日下午,繁华的东大街上出现不少酒足饭饱又垂头丧气的“陈二娃”。

祷牙日后,少城外将军衙门、督院街等处官衙也封印不办事了,所以这天又叫“倒衙”。戏班这天后“封箱”,明年正月初一才演戏。

这时,街面会出现一些端公道士、尼姑和尚,或敲木鱼或打铁磐,挨家挨户敲门讨钱,嘴里念念有词:“过年过年!消灾除邪!”爷爷赶紧掏出一大把铜钱,得了几张“祛邪符”。

恭送灶神

隆重辞岁

随着“红萝卜蜜蜜甜,看着看着要过年”的童谣声,满街小娃娃嗡嗡的响簧(竹簧)声,哔哔剥剥的巴郎鼓,呜嘟嘟的铁皮小号声……过年进行曲奏响。

腊月廿三、廿四日是祭灶日,通常“官三民四”,做官的在前,平民百姓在后。灶神又称灶王爷、灶王菩萨,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晚上,家家户户把锅灶打整干净,锅中放一盏油灯,为灶王爷升天引航照路。后者每年这时候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善恶,安排每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

爷爷把散发着油墨味的彩色灶王菩萨神像,恭恭敬敬贴在灶台上,柱头上贴出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灶台上还供奉一大盘捏成宝塔形、饰以金银纸图案的灶糖,就是白麻糖。接着点上香烛、摆上酒果。

爷爷把街市上买来的灶马、灶述(木板雕印的黄纸上印有马和银钱的纸符)焚烧了,这是送给灶王爷的坐骑盘缠。仪式刚完,小娃娃们把纸灰与干黄豆、草屑撒向屋顶:“灶君老爷,吃了糖,骑马马上天了!”

人们相信,大年三十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那里“述职”完,又骑纸马回归千家万户。

腊月底是“年关”,当收当付的,都要在三十晚上结清。因为过年中不许逼债。

大年三十,爷爷家的门神、春联、“福”字都贴起了,高挂红彤彤的大灯笼。堂屋正面神龛上点起一对大红蜡烛、三根拇指粗的香,中梁下吊一盏灯火跳跃的神灯。团年饭是一年最隆重之时,要杀雄鸡、煮猪头供祖先;鸡鸭鱼鹅几盆几碗摆满。爷爷带着儿女向“天地君亲师”和列祖列宗的灵牌磕头。

到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家家户户祥和快乐。穷家小户团年也总有一碗回锅肉、一盘肥腊肉、一盆萝卜汤。

我爸接过老辈子的压岁钱,和其他娃娃们吵吵闹闹掷“升官图”。这是毛边纸石印的,约二尺见方。玩时,每人轮流转四周写有德、才、功、庄的小陀螺,根据陀螺倒下所亮出的字决定升降。我爸爸从白丁慢慢“升”到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眼看官至状元要当宰相了,眼皮却不争气直打架,只好上床做黄粱美梦去了。

放鞭炮是为驱邪。大人守岁到了午夜,接连不断的爆竹声噼噼啪啪响如惊雷,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

走喜神方 游百病

大年初一天刚亮,众人从鞭炮声中醒来。大人娃娃都从头到脚一身新,人人喜气洋洋。洗漱刚完,我奶奶即一人送上一碗红糖汤圆,口中连说:“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过年气象果然不同,老虎灶凌晨卖“元宝开水”之外,还免费供热水。大商铺关门,做小生意的摊贩生意却特别好,专卖小儿女之钱——甘蔗、橘子、面食、糖人、凉粉、花炮、响簧、小灯、大头和尚、戏脸壳、灯影、风吹吹……街头巷尾,人们见面都要拱手作揖,高呼“恭喜发财!”

爷爷笑呵呵对我爸说:“乖乖,你今天也不要耍疯了!大年初一也有禁忌规矩,这一天不能动针,因为‘针’和‘争’谐音,不能吃豆,‘豆’和‘斗’谐音,不能看书,书就是‘输’。也不许说啥子死、鬼、霉、惨这类的话……大年初一也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倒到门外去,以免财气外溢。更不允许吵架哭闹,流马尿水(眼泪)!”

我爷爷站在大门外,吃着水烟看街景。讨口子—拨又一拨走过来,有的在唱莲花落:“过年你发财,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金银堆满屋!”有的在打金钱板:“屋前栽有摇钱树,家头安有聚宝盆,树上铜钱成串串,聚宝盆里堆金银!”这是他们的“黄金季节”,要从初一讨到十五。爷爷早准备有散碎铜钱,天女散花般乱撒。

突然,门口俨然站了一位神道。原来旧俗正月初一这天,常有人头戴官帽身着红袍、腰系玉带、脚蹬朝靴,扮成文财神;或者金盔金甲、嘴挂长须,扮成武财神赵公明。此时站在我爷爷面前的财神不伦不类:头戴瓜皮小帽改成的官帽,身穿皂袍,墨水把脸染得漆黑,颔下一部黄须是包谷须。他右手高举一根金鞭,是一截烂甘蔗包了一层黄纸,左手托着一个烂瓷盘,放了金银锡箔纸做的东西,像金元宝更像黄狗屎。

这“财神”站在我爷爷面前,不说话,不告求,直呆呆看人。原来财神送宝不能说话,开口就不灵。爷爷忙掏出枚当二百的大铜钱放在他的烂瓷盘里,他才蹒跚离去。

过年时还有放炮、拜年、打闹年鼓、敬财神、迎喜神、飞名片、耍龙灯、耍狮子、听扬琴、听相书、请春酒……许多娱乐中,以走喜神方最隆重。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向,每年新皇历注明新一年喜神方是东方、东北方或西南方……成都武侯祠、丁公祠、望江楼、青羊宫,都是走喜神方的好去处。

初一,我爷爷带全家到武侯祠走喜神方。过老南门大桥就有许多溜溜马,被人雇来骑,尘土飞扬。还有许多轿子、鸡公车。到了武侯祠,有身份的官、绅、商、贾多半在大花园的游廊过厅上吃茶观景。我爸爸像所有小娃儿一样,—进山门就向临时摊头跑去,大嚼糖饼、豆花、小春卷、炒花生、红甘蔗、牧马山地瓜……

我爷爷牵着我爸,随密密麻麻的善男信女向塑像磕头礼拜。游人们尤其要在诸葛殿向孔明先生求一注签,男男女女各有所问:我今年运气好吗?我幺妹婚姻大事如何?卦摊前生意兴隆,正像李劼人先生小说写的:“几十个道士的一年生活费,全靠诸葛先生的神机妙算!”

大殿下面甬道两边,是“闹年锣鼓”队伍比赛之处,有几十伙队伍。闹年锣鼓是古人“击鼓驱疫疠”的遗风,奏响春节的高潮。

还有市民去青羊宫拜李老君、摸青铜羊、逛二仙庵,大人小孩皆大欢喜。

初二后,爷爷忙着到至亲好友处拜年,开始走人户了。正月初五是牛日,又是送穷日。爷爷—大早就把两双旧鞋子扔在椒子街上,让讨口子拾去穿,他觉得自己送了穷又做了好事。之后又到后院河边捡了个漂亮的鹅卵石充元宝藏家中,讨个—年好兆头。

初五是新嫁娘回娘家的好日子。我爷爷出嫁几个月的大女凤姑回来了,一家人又忙乱一番。

正月初七叫人日,成都人这天要去游杜甫草堂,此风相沿久远。正月初九又叫上九,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诞辰,要耍狮子、舞龙灯为玉皇祝寿。爷爷走东家串西家,累极了,正像《成都年景竹枝词》所说:“茶点才过又酒盘,接连摆饭吃三餐。腌鸡腊肉已嚼遍,都说连日胃不安!”

忙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观花灯、烧龙灯、舞狮子、猜灯谜、吃元宵(汤圆)……最热闹的是东大街、科甲巷等处,每晚火树银花、热闹非凡。

十多天的“年”匆匆过完,但成都人恋恋不舍,还要“过厚脸皮年”。正月十六这天,要爬上城墙游百病,其实就是登高踏春。大狂欢在料峭春寒中落幕,留给成都人的,是对下一年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