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林彪元帅生平简介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国防部长.中央***副***等职."***"中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07年12月5日,***

***,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国防部长、中央***副***等职。“***”中组成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一户地主家庭。9岁入私塾,13岁起就读于林育南、恽代英等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15岁转入武昌共进中学。少年时期沉稳内向,善动脑筋。随着“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各种进步思潮的兴起,***逐步接受了新的思想。他于1923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只有16岁,曾被共青团武昌地委指定为共进中学团支部***。十八岁时南下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加入了中国***。

北阀战争开始后,***奉命参战,北伐军打到武汉后,他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任排长。大革命失败之后,***选择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队伍在南下途中失败,队伍多被打散。随后,***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

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中,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发起成立“共进图书社”,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并在陈潭秋等指导下创办“共进月刊”。后被湖北学生联合会推选为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秋于共进中学毕业后返回林家大湾,父母要他就近谋一个教师职业,以便关照家庭生活。但他说服父母,决心弃教从戎。后经当地中共组织批准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在步兵科第2团第2营第3连,同时改名为***。在黄埔军校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并任3连中共支部***。

1926年11月,从第四期毕业后,由广州北上武汉,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排长,曾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中讨伐孙传劳和进军河南的战斗。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1927年4月,随第25师73团(由叶挺独立团改编)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历经上蔡、临颍等战役战斗。7月随部移驻九江。8月2日由***、周士第直接率领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后任73团3营7连连长。同年10月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随***、***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改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1营2连连长。同年4月随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营长、团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初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营长、团长,因指挥作战有方,提升很快,1929年1月,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3月任红4军第1纵队纵队长(亦称司令员)。期间,支持***继续担任红4军前委***。***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其思想也发生过动摇。年底在给***的新年贺信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对革命的前途持悲观态度。为此***专门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评这种思想。尽管发生过动摇,但他还是在高级指挥员的位置上把武装斗争坚持了下来。

1930年6月,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时年23岁。

***在***和***的领导下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多次重大战役,在征战中其军事才能进步很快,到1932年3月,他升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的第一军团总指挥,后来改称为军团长。***在指挥作战时,善于打突击。当一切布置停当,基本条件具备之后,就组织几股部队来个猛打猛冲,屡屡奏效。尤其是对于***的杂牌军和地主武装,因其战斗力不强,官兵贪生怕死,遇到力量较强的部队一冲就乱,一乱就败。所以,***的突袭战术经常得手。他也随着胜仗的增多名声渐大并迅速提升。

1932年3月,年仅25岁的***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在此期间,他还曾被选为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革命***委员。

从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到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始终在第一线坚持指挥战争。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与***指挥所部参加了突破***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作战。他率领的红一军团是长征的主力部队之一。

1935年1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路线,改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由***负责军事指挥。会后指挥红1军团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遵义会议后红军初战失利,再加上许多干部对红军绕着圈子走表示不理解,对比,***曾给中央写信,建议由***出来接替***的军事指挥权。此事受到***的严厉斥责。

同年9月,红一方面军改称陕甘支队,任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陕甘支队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重任红1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西北革命***委员。随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从排长逐步升为军团长,并以此奠定了他一生的重要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