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于希贤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于希贤:人居春城形胜记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昆明地区古今文化交融与多元文化汇聚的文脉特征昆明在古代就是云南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近几百年来昆明是整个云南文化的集中代表,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云南在古代地处中华文化圈的边缘,它属于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与中原文化关系密切,但由于当时云南僻居一隅.交通极不方便,所以代表中央政府的上层主流文化传播到云南时,已经发生相当大的变异,其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使云南文化能够保存在其他地方已消失的历史时期的"活化石",表现出某些"文化孤岛"的特征.另一方面,它

一、昆明地区古今文化交融与多元文化汇聚的文脉特征

昆明在古代就是云南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近几百年来昆明是整个云南文化的集中代表,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云南在古代地处中华文化圈的边缘,它属于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与中原文化关系密切,但由于当时云南僻居一隅、交通极不方便,所以代表中央政府的上层主流文化传播到云南时,已经发生相当大的变异,其影响力大大降低,从而使云南文化能够保存在其他地方已消失的历史时期的“活化石”,表现出某些“文化孤岛”的特征。

另一方面,它又是联系东南半岛和南亚的必经之地,受到来自这两方面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与本地文化结合,使云南的古代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包容性、原始性等多种特征。加上当今世界媒体的发达,人员的交流,昆明的现代化已经和国际接轨,所以云南和昆明的文化特色既保留了最原始、最古典的文化形态又保留了最时髦最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地域上又接纳了从热带低纬度地区到高山冰雪极地地区的各种文化宗教形态,和来自中原、两广、四贵、西藏以及缅泰东南亚的文化宗教形态。

例如在佛教上,就包容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不同派别和藏族地区的密宗。在民族上,分布着26个民族和众多的支系,保存着各自的文化特征。云南文化的不同方面在演进上呈现出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留下的风俗、艺术、信仰和建筑等,不同文化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和谐共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博物馆”。

昆明地区是这个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昆明地区的古代文化是在不断移民和不断接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易于接纳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早在战国时期昆明地区就有楚人建立的滇王国,西汉时成为益州辖区,唐代南诏国在此建立东都拓东龟城,元代为云南行省的首府,在此过程中不断有移民进入昆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相继进入昆明。

明代,朱元璋向云南大量移民,其中移入昆明及附近地区的就有30多万人,极大地影响了昆明地区的文化面貌,使之具有更多的不同文化特征。

例如在饮食上,滇菜是八方风味的汇聚,包含了多种菜系的风味。这种吸纳外来文化的特征体现于昆明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建筑到绘画艺术,从语言到诗歌,从音乐舞蹈到节日庆典,无不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这成为确定昆明旅游圈总体规划主题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城市结构所蕴藏着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城址的昆明城起源于唐代南诏国的拓东城,拓东城在设计上“以龟其形”(张道宗:《记古演说源》),被称为“龟城”,表达了长久不衰的用意,是以中国传统的仿生学原理筑成的城池。元代以后,昆明城在城址上做了较大变动,明代又扩筑为砖城,但龟城的特征仍保持下来,且为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

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内涵。龟的生命周期长,民间借以作为长寿的象征,这是从龟的自然属性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其次,龟甲在远古时代还是占卜的用具,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龟是人与天神之间联系的中介,通过它可以领会神的意志。人们崇拜龟就是出于对神的尊崇,以获得神的保佑,这是“龟”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四象二十八宿”之说。“四象”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各掌一方,分别由二十八宿中的七宿组成。“玄武”又叫灵龟,由北方七宿组成龟蛇相缠之象,为北方之神,司水。另外,古人认为,龟类没有雄性,需要与蛇交媾才能繁衍后代。四象中龟蛇相交的图像隐含着人们对生殖的崇拜,希望能够繁衍子孙后代,永远兴旺发达。

中国人对神灵的崇拜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他们总是通过物化或其他的形式来表现。于是,龟的形象就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城市的规划自然也不例外。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建都时,武子胥提出按照“法天象地”、“相土尝水”的原则来规划都城。

拓东龟城庄蹻入滇,修池立国,揭开了滇池地区城市发展的序幕。滇池地区早期城市的出现是在滇池南岸的晋宁,这里是司马迁《史记》记述中汉文化圈里的古滇国的都城。也是此后汉益州郡、晋晋宁郡的郡治所在地。直到南诏建拓东城为止,晋宁一直都是滇池地区中心城市。

唐开元年间,南诏国王盛罗皮在晋宁修建了拓东龟城,“开元初,威成王(盛罗皮)册杨道清为显密圆通大义法师,塑大灵土主天神圣像曰摩诃迦罗。筑滇之城以龟其形。五年,龟城完复。塑二神,一镇龟城之顶,一镇城之南。”显然,修建龟城、塑神像以镇神龟,目的就是使龟的灵气不外泄,永保晋宁长盛不衰。

此龟城就在北面蛇山之下,蛇山又称为“长虫山”,在地质学上是石炭纪、二叠纪的坚硬灰岩经地壳内力的挤压形成直立的节理,山形外观像蛇的鳞皮故此得名。

蛇山之下的龟城,形成龟蛇相交,象征着生生不已、繁荣富裕。南诏时,云南同唐王朝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了云南。在城市建设上,南诏的城市多仿唐制,拓东龟城的修建就反映了中原文化在云南地区的影响。

随着国势的增强,南诏积极向东扩张,为了控制滇中,唐永泰元年(765),南诏国王阁罗凤派遣长子凤伽异在今昆明拓东路一带修建了拓东城。在南诏的积极经营之下,拓东城成了仅次于大理的第二行政中心,号称“东京”,并发展为滇池地区的中心城市。拓东城是继拓东龟城之后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使滇池地区的行政中心由滇池南岸转移到北岸,置于一个更易发展的环境背景之下,为明清昆明龟城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明清龟城公元1254年,蒙古大军攻陷拓东城,置昆明千户所,“昆明”正式成为地名。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设立云南行中书省,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并将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昆明自此成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初,沐英镇守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开始修筑昆明砖城并扩大了城区的范围,将翠湖、圆通山包入城内。扩建后,昆明城“周九里三分,高二丈九尺二寸。设六门,上皆有楼:大东门曰威和,楼曰殷春;小东门敷泽,楼曰璧光;南门曰丽正,楼曰近日;大西门曰宝成,楼曰拓边;小西门曰威远,楼曰康阜;北门曰拱辰,楼曰眺京。

”相传,昆明城是一龟形,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和大西门、小西门是龟的四条腿。北门内城向北,廓门朝东,是取灵龟掉尾之意;大西门、小西门内门向东,小东门,内门向西,外侧廓门都向南,是取其足动之态。

大东门内外门朝向一致,是因东方属木,取木宜伸不宜屈之意。昆明城在其镇山蛇山山麓,连接蛇山之气脉,龟蛇相交,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玄武图像。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许多城市都是按照某种动物的形状来修建的。昆明城背靠蛇山,面临滇池,龟是适水动物,水是龟生存的基础;龟蛇相交,是对昆明人丁兴旺,繁荣昌盛的祈愿。玄武司水,龟城、蛇山组成玄武图式,是象,滇池水体是物,物象结合,天衣无缝。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龟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赋予春城以龟城形象,是希望昆明能够长盛不衰,繁荣富强,这不正是人们良好愿望的最真切的表达吗?

从明、清建城思想来看,昆明是一处非常有灵气的地方,处于最佳的地理位置。它的北面靠依蛇山,为龙脉进入的主山,东、西耳山为金马山与碧鸡山,分别筑有金马关与碧鸡关。南面是碧波浩瀚的滇池。清乾隆年间的孙髯翁称它为“东骥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稿素”。

金马关是昆明的“上水门”,是入昆大道必经之地。碧鸡关是昆明的“下水口”,是出昆明往滇西的交通要道和风景名胜地。金马、碧鸡的昆明城,驰骋着千百年来老昆明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她是地方山川灵气与人文精神结合的表现。自元代郭守敬在昆明设置天文观象台以来,此间的城市形象设计、城址选择和城市布局,无不贯通天、地、人“三才”相通的思想。

三、明、清及民国初年老昆明的文化生态格局

明、清以及一直延续到民国初的老昆明城,是一座规划布局严谨、整体形象很强、主题思想明确、地方文化与山川灵气突出的城市。老昆明城明快而有力的建筑表现,与云南和昆明地方山川灵气结合在一起,曾给许多国际著名的城市规划与建筑专家以强烈的印象。

她记录着昆明的沧桑岁月和历史文化。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明、清昆明城的建筑形式、尺度、质感、材料和色彩与山川自然极其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空间组合,反映了老昆明的地方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保持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表现了人为建筑对于宇宙空间的接受。明、清老昆明城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昆明城是一座结构严谨、各部分彼此关联、互相呼应的统一体。在城市布局方法上是用凸显的中轴线来连接天际线和地平线,并划分空间,在城区各部分的功能定位上遵循九宫八卦的原则。

天际线(五华山)——昆明山川灵气和人文精神的象征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一直是古代城市形象设计和规划布局中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轮廓线的最高处更是古代城市设计者画龙点睛之所,它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昆明古城环绕五华山而建,背有圆通山为屏,五华山成为全城的中心和制高点,构成中心龟背凸起的城市天际线。它成为昆明古城结构心理和视觉的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来轰炸昆明,在其上挂红灯笼,以示“警报”的状况和危险程度,可见当时五华山是全昆明的“视觉中心”、“视觉焦点”。在五华山上有两处体现城市精神的建筑诸葛武侯祠和拜云亭。

诸葛武侯祠标志着诸葛亮教云南各少数民族用牛耕、改良品种、兴修水利,用发展经济的方法,使各族人民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社会进步,从而安定边疆。因此几千年来云南各少数民族把诸葛亮奉为神明,明清两代的地方官也在当时的云南府城人人举头仰望的天际线上建祠供奉。它象征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精神,成为昆明人文灵气的象征。

拜云亭建于清代,体现了云南和昆明地方的山川灵气。远在公元前122年,“彩云见云南,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昆明滇池之上,是世界彩云缤纷的地方,也是世界云彩种类最多和变幻最为神奇的地方。“拜云亭”体现云南和昆明的地方个性,就突出了昆明“云霞都会”的山川灵气,表达了人们对彩云的景仰和对彩云之乡的认同。七彩之云已不仅是自然现象,而且成为昆明地域人文灵气的象征。

元人王升在《滇池赋》中说:“五华钟造化之秀”、“双塔挺擎天之美”。清代的师范诗中说:“一片昆池水,盈盈眼底来。人烟双塔晓,殿阁五华开。”都说明了“天际线”对老昆明城的重要性。

中轴线——老昆明城的历史文化轴线由五华山向南的正义路是昆明传统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曾有四牌坊、三牌坊(天开云端坊)、近日楼、正义门、金马碧鸡坊等,两侧有藩台衙门和文庙。马市口与西华路交汇处并不是直上五华山的干道。

因风水上为避免“冲射”,道路东折北转经红桥子路为上五华山正门。后又在三市街上建立起了忠爱坊。清代更从北到南建立起了“万寿无疆坊”、“世恩坊”、“天开云瑞坊”使这一城市中轴线由“坊”分割成了许多空间相对独立的街区,使人沿着这条路径在空间运动时产生持续而和谐的感受。

在中轴线之外,又从不同的视点表现了几个重要的对象。从兴华街穿绿水河上双塔寺。从端士街、象眼街、平正街、初地巷至螺峰庵。从甘公祠街、西院街至翠湖等都是南北向的辅助轴线。

中轴线的南城门,即丽正门的近日楼上,原有体现昆明山川特点和灵气的楹联:“日月丽中天,双塔面临文笔秀。关山雄万里,五华背枕彩云多。”

如今在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恢复了忠爱坊和金马碧鸡坊,开辟出绿地和步行街,建议再修复“天开云瑞”、“地接坤维”坊、近日楼和丽正门,以及恢复老昆明的传统风貌,保持老昆明城市景观象征的历史文化中轴线。

地平线(东、西寺塔)——原昆明城的基础与唐代拓东城的标志中轴线向南延伸和地平线相连。通过美丽而有格局的青石条路贯通,并用牌坊和城门分割景观空间,吸引人们层层深入,从而给人深刻的印象。再往南去,有东寺塔和西寺塔,在金马碧鸡坊南,处于明清昆明城的地平线处,建于唐代南诏国拓东城时期,双塔旁临滇池,处于水陆交通和商业的中心,象征着古代昆明城市发展的基础。

五华山之南北阴阳互补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的观念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五华山之南为商业、行政、金融等活跃的经济发展区。在空间上山南象征阳的地方是现实的、世俗的人间,五华山之北的翠湖一带,为高雅的文化区。

有经正书院(后为昆华翠湖图书馆)、贡院(后为东陆大学、今为云南大学)和著名学者、文化人如状元袁树五、著名学者陈古逸、世代翰林倪翰卿等的住宅分布此间,为云南省和昆明市的文化中心区。在翠湖中也有佛教的高雅活动场所。

由于主次分明,街道通路在城市总体结构的地位明确,并在较长时期内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从社区群体心理上来说,它们是深入人心的。它们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符合逻辑的延伸。城市景观的多样性由此派生出来。

四、老昆明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

一提起北京,人们头脑里就浮现出天安门;一提起上海,人们就想起外滩。这些都是城市形象的具体反映,这种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是,昆明所缺乏的就是由若干标志性建筑构成的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昆明的城市形象是什么?金马奔腾、碧鸡展翅,天开云瑞、万寿无疆、五华等坊,也即一、二、三、四、五牌坊,以及护国门就是代表昆明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昆明的腾飞;护国精神,体现着昆明人的爱国情怀。

1.金马碧鸡坊——古老昆明的标志金马碧鸡的传说在云南流传久远,源自土著先民的图腾,早已是云南的象征。汉宣帝时曾派王褒赴滇“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昆明因金马碧鸡的传说而被称为“金马碧鸡昆明城”。城内金马碧鸡坊建于明代,两坊东西相对,拱立于中轴线两侧。

传说每60年一次,在酉年(鸡年)中秋酉时,太阳西沉,明月东升,日月光照射两坊形成的倒影在两坊间相接,形成“金碧交辉”的奇观。金马碧鸡铸就了昆明城市的自然之灵魂,金马碧鸡坊成为昆明的标志。

2.盘龙江——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发源于梁王山,原环绕明、清昆明城,注入滇池。昆明古城依山而建,盘龙江是其重要的水源和天然屏障。江上的云津古桥是昆明城的水、陆要津,昆明城的经济“气口”,“云津夜市”是昆明“八景”之一,丽正门也要向它偏斜,以求城市的兴旺。

江边还矗立着镇水的铜犴,犴为二十八宿中的井宿,按古代星象分野之说,云南的分星为井宿和鬼宿,又井司水事,故犴被视为保护神,用以镇水。今天,盘龙江已是市中心一条美丽的风景带,新城的绿色中轴线。全城的商务中心正在江边兴起,呈现出春城的活力,是都市游览的重要景观资源。

3.护国碑记与护国门——云南历史上铲除帝制的凯旋门护国门位于南屏街东口,是1919年昆明人民为纪念1915年12月25日云南护国军首义而修建的一座三孔拱形铁门,门前有护国桥和护国路。1915年的云南讨袁护国军打破了袁世凯的帝制梦,维护了共和的旗帜,它使中国几千年的帝王专制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是昆明人民爱国精神的体现,恢复护国门、护国桥,重塑护国碑,铭刻护国将士名单和英烈事迹,将有利于弘扬爱国统一和团结精神,有利于塑造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和独特文化风貌,并成为有纪念意义的游览景观。

4.翠湖之滨——云南的文化中心翠湖作为昆明城内的重要风景区始于明代,从那时起,在翠湖岸边今云南大学校内建起了科举考试的贡院。在清代每3年一次的乡试期间,数千举子云集于此,成为士人聚集的场所,出现了士人居住的会馆和与士人有关的街巷名称。

清代在翠湖边建有经正书院,它在近代文化史上很早就提出中西文化融合、古今文化荟萃的主张,反对复古和全盘西化,是当时昆明先进文化精神的代表。近代,翠湖之滨成为新式学堂最为集中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讲武堂旧址。现在,这里已是昆明的大学园区,云南的教育文化中心。今后,它将成为祖国西南的一处高新技术园区。它是昆明新文化的摇篮。

5.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古老昆明的影像昆明老城的市、街景观形成于清代,它的建筑风格是西南独特的建筑形式与中原建筑形式的结合。建筑式样变化多端,参差错落,黄、灰、红诸色相间,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折射出昆明人的传统生活风貌。如今,胜利广场前受到保护的老市街已成为昆明古市街景观的代表。

6.大观楼“古今第一长联”——昆明文采的体现大观楼建于清代,俯临滇池草海。登楼远眺,西山黛紫,碧波茫茫,如今是市区最享盛名的景观。大观楼因清人孙髯翁撰写的气势浑雄、意境深远而富于哲理的“古今第一长联”而闻名遐迩,成为中国名楼之一,可与岳阳楼、黄鹤楼相媲美,脍炙人口的著名长联是昆明文采的象征。

7.圆通寺——昆明佛教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圆通寺始创于南诏,兴盛于元代,背依圆通山峭壁而建,不但是城内最大的佛寺,而且也是佛教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寺内汇集了由南亚传来的小乘教、中原传来的大乘教,以及西藏传来的密宗佛教等,是云南地区佛教文化兼容性的体现,寺内又有道教建筑和儒家文脉,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体现。

同时,圆通寺也是一处优美的寺庙园林,园中留存下众多的士人题壁,是士人文化与佛教文化共同创造的美景。

其他如云南讲武堂、经正书院与老翠湖图书馆、近日楼与正义门、拓东城遗址、古幢公园、松华坝水库、金汁河和银汁河、白塔寺与穿心古楼、状元楼等,也是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景观。

五、昆明市区外围的人文景观与文脉

西山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境。昆明自古就是山水的城市,城市周边寺宇、园林散布于山、水、田园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山风景区,今已开辟为西山森林公园。西山兀立于滇池之滨,古树参天,溪水长流,数百年来,寺宇亭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处处胜景佳境。

有龙门达天阁、三清阁、华亭寺、太华寺和升庵祠等。龙门达天阁———地方山川灵气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最高境界,西山临湖一面峭壁高达数百米,峭壁间凿有孔道,建有达天阁,俗称龙门。

它是昆明最为险要的神圣之区,也是滇池地区人文理想的最高境界。阁内有魁星、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的神像,壁上刻有《文昌帝君阴鸷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两块碑,碑文劝诫士大夫及普通百姓要行善弃恶,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美满的最高境界。

魁星,又称文曲星,道教中奉为主管文章的神,因此,魁星在古代颇受士人举子们的格外青睐;文昌君是主管功名利禄的神;关圣即三国时代的蜀将关羽,关羽死后,历代加封,奉为神明。

古人在当时昆明整个滇池风景区最神圣、最崇高、最险峻、最开阔之处建筑“达天阁”(即通往天上的楼阁),表现了昆明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以及民风民俗的导向与特色,即通过昆明地方文化和民俗导向与大自然风景融为议题的巧妙结合,表现昆明人文与自然精神,反映了古人在风景布局规划时“天人合一”(即把人生融汇于大自然)的追求,即登临绝壁绝顶一览滇海的奇绝自然景观,与昆明坝子传统人文社区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人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二者巧妙结合,其用意之深远令人叹绝。

金殿——位于市区东部,世界现存最大的纯铜铸殿,今为金殿风景名胜区。1999年兴建的世博园与之比邻,更增加了它的名气。

黑龙潭——位于市区北部的龙泉山脉,建有龙泉观,是庙宇与花园、山林融为一体的名胜。今为黑龙潭公园。

筇竹寺——位于市区西部,有我国现存造型最生动的500罗汉雕塑,今为筇竹寺风景名胜区。盘龙寺——晋宁县;曹溪寺——安宁县;法界寺——嵩明县都在外围增加了昆明的历史文化氛围。

亟待恢复的寺庙园林——铁锋庵、虚拟庵、金马寺、碧鸡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