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

2017-10-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安徽桐城自古众孕人杰.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时期,桐城出了一对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他们一位是太子恩师  ,一位配享太庙,均位达朝廷高端.  那么,张氏家族是如何发迹的?处明清交替之际,张氏家族为何能做  到既忠于明朝,又深得清室的特别信任?张英.张廷玉父子为何能成为清  几代帝王的亲近重臣?张氏家族为官做人到底把全了什么机理?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纪连海先生在本书中将为您一一解读,并在  他特有的激越.诙谐的语境中,为您还原这对父了宰相的历史原貌.  本

    安徽桐城自古众孕人杰。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时期,桐城出了一对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他们一位是太子恩师

  ,一位配享太庙,均位达朝廷高端。



  那么,张氏家族是如何发迹的?处明清交替之际,张氏家族为何能做

  到既忠于明朝,又深得清室的特别信任?张英、张廷玉父子为何能成为清

  几代帝王的亲近重臣?张氏家族为官做人到底把全了什么机理?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纪连海先生在本书中将为您一一解读,并在

  他特有的激越、诙谐的语境中,为您还原这对父了宰相的历史原貌。



  本书为CCTV?10《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纪连海先生在安徽电视台公

  共频道新安大讲堂栏目开讲话题实录之完全文字版。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第一讲 张家原籍之谜

  第二讲 张家的先世之谜

  第三讲 明清之际的张家之谜

  第四讲 方家之谜

  第五讲 张秉文、张秉彝兄弟之谜

  第六讲 张英崛起之谜

  第七讲 明朝灭亡前后的吴三桂

  第八讲 吴三桂与大清王朝的恩怨

  第九讲 “三藩之乱”前后的张英

  第十讲 施琅收复台湾之役前后的张英

  第十一讲 康熙皇帝的家事

  第十二讲 太子逐渐学坏

  第十三讲 张英与明珠的关系之谜

  第十四讲 晚年张英

  第十五讲 张廷玉的崛起之谜

  第十六讲 胤?集团与胤集团较量的继续

  第十七讲 胤禊集团与胤扔集团较量的继续

  第十八讲 雍正皇帝的继位

  第十九讲 雍正皇帝继位前后的张廷玉

  第二十讲 雍正王朝时期的张廷玉

  第二十一讲 张廷玉的家人

  第二十二讲 鄂尔泰的崛起

  第二十三讲 张廷玉与鄂尔泰的党争

  第二十四讲 张廷玉之死





精彩书摘     张家原籍之谜

  在清朝著名的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安徽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家族,为

  大清王朝盛世的到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人称誉为“五里三进士”、“

  隔河两状元”。

这个家族曾经出过“父子宰相”??张英和张廷玉父子。

  1.张家的祖籍在哪里

  说到这个家族,就有了一个问题:安徽人认为张英和张廷玉父子是安徽

  人。

可是,也有的人说,谁说张英和张廷玉父子是安徽人啦?江西人第一

  个不同意!



  江西人说,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籍就是江西!

  认祖归宗、寻根问祖、缅怀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殊情结。



  安徽人的证据有很多很多,不论是《清史稿》还是《桐城县志》,那

  都响当当的、明确无误地记载着,张英和张廷玉父子是安徽人。



  可江西人也不含糊啊!不但也有相应的记载,而且证据还比安徽人的

  早上好几百年呢!更有甚者,江西人还说啦,我们的资料来源于张英自己

  的记载。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我想,人家江西人说到这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籍是在江西,那就一

  定会有充足的依据。



  江西人说,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籍是在“江西鄱阳瓦屑坝”。还说

  这个“江西鄱阳瓦屑坝”应该是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相提并论的我国明

  代两大移民的集散地之一。

还有的说法比较宽容,说“江西鄱阳瓦屑坝”

  应该是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

  ”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



  要说“山西洪洞大槐树”,我们北方人都清楚。

可是说起张英和张廷

  玉父子的祖籍是在“江西鄱阳瓦屑坝”,很多人??包括很多学习历史、

  研究历史的人都不知道。



  这就有了问题了,人家江西人不会造谣吧?这个责任可是非常重大的

  啊!

  我们还是来简单介绍一下据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江西鄱阳瓦

  屑坝”。



  2.“瓦屑坝”与鄱阳莲湖“瓦燮?”

  这个“瓦屑坝”,无论是从历史上的归属来讲,还是从历史上的写法

  来说,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瓦屑坝,在很多家庭的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

  “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

还由于

  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

  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

“江右”

  就是“江西”。

据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

  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历史上有“江右王门学

  派”、“江右诗派”、“江右商帮”等流派。



  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

  、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

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

  读作“瓦屑”、“瓦叽仂”。我于2008年1月24日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瓦西

  坝”,找到了相关网页864篇,而同一时刻,我在百度搜索了一下”瓦屑坝

  ”,找到了相关网页5740篇。



  其实,“西”、“屑”读音接近。

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

  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

  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



  “瓦屑坝”的“坝”也有其它两种不同用字:“瓦屑?”和“瓦屑墩

  ”。瓦屑?、瓦屑墩都见于史珥(史珥,字师戬,号汇东,鄱阳镇人,生

  卒年不详。

史珥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举人)

  《续瓦屑坝考》:“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着于瓦屑?。

“瓦屑?”的

  “屑”目前在鄱阳写成“燮”,应该是源于莲湖一带文化人的附庸风雅。

  他们认为郑板桥的那个“燮”很有文气,于是舍简求繁。

鄱阳人读白字用

  白字也是司空见惯,如将“宣化桥”改成“鲜花桥”,“馆驿前”写成“

  管驿前”,有的是弄巧成拙,有的则贻笑大方。



  关于“?”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均查不到,

  但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一种工具,叫《汉典》,其中对“?”字的释义是

  :“《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

”在1985年3月出版的《波阳地名志

  》中,专门列举了一个“方言用字表”:其中有“?”、“?”、“仂”

  等。

“?”在鄱阳方言中,声母读D,意思是指小河、小溪。鄱阳以“?”

  为地名的还有不少,如麻埠?、鸳鸯?、张家?、南湖?、兰溪?、?口

  等。



  瓦燮?今属莲湖乡,1995版《波阳地名志》“瓦燮?”词条的内容是

  :“在慕礼东偏南瓦燮?大队境内,5个自然村(高家、胡家、朱家、何家

  、黄家),396户,2033人,耕地1625亩。

《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载

  ,此处原有砖瓦窑,砖瓦堆积成坝,村民在坝上挖?引水,故名瓦屑?。

  后屑错写为燮,成现名。

“据莲湖派出所最新人口统计,瓦燮?村委会现

  有3000余人。在同治版《鄱阳县志》卷二《古迹》一栏内,是这样介绍的

  :“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余里。

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

  我们的问题在于,“瓦屑坝”也好,“瓦燮?”也罢,这个地方到底

  与张英和张廷玉父子有没有关系呢?话还要从明初的饶州移民说起。



  3.“瓦屑坝”??安徽、湖北人的根

  前面我们说过,明朝初年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并形成了所

  谓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和“江西鄱阳瓦屑坝”两大移民的集散地??或

  者再包括“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

  移民的集散地。



  在元末至正(1341~1370年)至明初永乐(1403~1424年)前后近一

  个世纪,来自赣东北和徽州府的移民或避战乱,或由明政府组织,聚集在

  鄱阳湖畔的瓦屑坝。

这是一个古老的渡口,移民们在此乘船驶入茫茫湖水

  ,驶向长江,也驶向了一个未知的远方。瓦屑坝是这些移民们对于故乡陆

  地的最后记忆,对于丧失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江西鄱阳瓦

  屑坝就是他们的根。



  1991年冬,出生在南昌的学者曹树基与他的复旦大学同事葛剑雄在由

  安庆去桐城的路上,随便问一位正在翻晒棉秸的老人祖籍何处,老人说是

  江西瓦屑坝,并说“我们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前前后后

  的村庄都是瓦屑坝老祖宗的后代。

”之所以了解得这么清楚,一是因为口

  口相传,一是宗谱的言之凿凿。



  安徽一位移民的后代,写了一篇寻根的文章《故乡是一首摇篮曲??

  江西寻根之旅》,作者叙述了2007年暑假的一次找寻瓦屑坝之旅。

他从九

  江取道鄱阳,再到莲湖瓦燮?,接着又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从心中升起

  ,因为,这瓷片散落的瓦屑坝,那古老的帆船,永远地留在移民后代的记

  忆里,作为一种传说流传在异乡的人群中。



  我们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明朝初年会形成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

  移民潮与张英和张廷玉父子的祖先到底有哪些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初年多次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4.

“瓦屑坝”与明初饶州移民

  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发生战争。由于战火蹂躏以及自

  然灾害频发,造成社会剧烈动荡,引发了人口的不断迁徙。

历史上为避乱

  、逃荒,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外大规模流徙,主要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

  流域和更偏远的南方移居。

其它因做官、经商、求学、避害等原因而零星

  迁徙者更是不计其数。这种不断迁移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华夏姓氏的

  广泛播迁。

后来,由于年深日久,历次移民后裔难以确知其祖籍所在,往

  往把先祖迁徙最初的集散地作为先人的祖籍,手传口授,记入家谱,传给

  子孙后代。



  ①明朝初年多次移民潮形成的原因

  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

  》的文章,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

  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于今日之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

  、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

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波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

  燮?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葛先生认为,自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

  莹玉、邹普胜、徐寿辉在湖北蕲(qí)州、黄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及其部

  将赵普胜与陈友谅多次率兵沿江而下攻安庆及周围各县。

朱元璋与陈友谅

  、赵普胜又多次大战于鄱阳湖、安庆、池州一带,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灭

  陈后安庆才恢复安宁,战乱长达13年之久,其毁灭性的破坏可想而知,人

  口必然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江西饶州一带受战乱较少,人多地少,明初

  朝廷鼓励向江淮及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



  明朝建国后,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决定对

  江淮地区进行移民。而同时的饶州地区,虽有陈友谅军骚扰,当地人吴宏

  、于光组织民众保土安民,所以人口没有大的损失。

于是朝廷命令迁饶州

  民众填实安徽、湖北等地。



  从政治方面看,为剥离大宗大族的势力而采取集中移民的办法,即对

  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政府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

  起,民间称之为“赶散”,因事情发生在洪武年间,故又称“洪武赶散”

  。

瓦屑坝作为官方指定港口承担起移民之重任。有人问,朱元璋为何在开

  国之初就忙于移民呢?对于这样一件大事为何国史又避而不谈呢?政治因

  素才是主要原因。



  ②明初饶州移民的范围

  元末的江西饶州路,所辖约相当今鄱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

  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

到明初时,人与耕地的矛盾已经十分

  突出了,人浮于土的状况在《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十年三月条)中亦有

  记载:“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

”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口

  稀少地区移民,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

  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

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当这些无地

  贫民到达安庆府属各县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很

  快就吸引他们就地定居。

消息传到故乡,又促使更多的饶州人加入了移民

  的行列。江西其它地区渡江北迁的移民,也被安庆地区的条件所吸引而就

  近定居。



  ③明初饶州移民的移民过程

  在江西,从明朝初年到清朝嘉庆年间,官方有组织的移民,再加上民

  间自发地离去,有统计说达到了几百万人。

据复旦大学著名的历史地理学

  家谭其骧先生的弟子曹树基博士考证,在明朝,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

  国北方的一个主要移民点,在南方的两个主要移民点,均在江西境内,一

  为鄱阳的瓦屑坝,一为南昌城里的瓦子角。

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

  间也有传说:在明朝初期对江西的强制移民过程中,官方都将两个人的手

  反绑在一起,遇内急上厕所时才将手解开,因此后来江西人的土话都将上

  厕所叫“解手”。

可见移民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④明初饶州移民的去向

  一是安徽,二是湖北。

先说安徽。

  清初宿松人朱书说:“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

  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

  才十一二耳。

”(《杜溪文集》卷三)

  不仅如此,葛剑雄教授在《瓦屑坝??安庆人的根》一文中对安庆各

  县36种宗谱的统计,迁自瓦屑坝者有18姓,占50%,又据《宿松县志》记

  载全县256个姓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者外有213个氏族,内有182族

  是元末明初迁来,其中就有143族来自瓦屑坝,占总数的88%。

当时安庆府

  的人口约42万,他推算有28万为江西移民,20万来自饶州,其中有10万来

  自瓦屑坝。

而这些也只是保守估计,实际上迁入江西移民可能更多。加上

  迁往安徽其它地区和湖广的移民,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

  人。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

  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

  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

  地??瓦屑坝。

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

  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鄱阳瓦屑坝,已是安庆地区和其它地区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

  。”

  瓦屑坝移民除迁往安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去向是湖北,历史上有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



  从明初到清末,不断有江西移民迁至湖北,这个为时600年左右的移民

  潮,其高峰是在元末明初和清代乾隆及其之前这两个时段。

只要对湖北历

  史稍作梳理,我们便会感觉到,江西移民对湖北有再造之功!



  另外,江西始迁移民在湖北落地生根后,虽然与湖北这方热土世代厮

  守,繁衍子孙,建设新家园,却对江西有割舍不断的故土情怀,这在风俗

  、语言甚至地名上都有表现。

如武汉市有“鄱阳街”;《汉川县志》中有

  “江西湖”、“江西垸”的地名;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城东有地名

  称“瓦屑坝”,是最能代表江西移民历史的地名。

在语音方面,湖北大多

  数江西移民后裔,还保留着从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词语读音。

例如在鄂东

  、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地区,将方向词“去”读“器”音,动词“站”字

  读作“记”音,等等,不胜枚举。

这类文化遗存,从另一视角证明了江西

  填湖北的史实。

  5.“瓦屑坝”在移民文化中的地位

  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说到张英和张廷玉父子了。



  前面,我们论证的是,安庆一代的很多人其实都应该是江西饶州人的

  后代,因为他们在迁居安徽时的集散地是瓦屑坝,于是就说自己的祖先是

  瓦屑坝人。



  可是,仅仅依据这一点,我们并不能证明张英和张廷玉父子也是瓦屑

  坝人。



  且慢!根据康熙年间的《潜山县志》卷十四记载,张英曾经说过下面

  一段话:“吾桐(城)与潜(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

余之先自鄱

  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

  ,徙居于潜之青山焉。



  张英的记载是可信的。他的祖先张贵四、张贵七是千千万万饶州移民

  中的一员。有人统计了桐城县的63种族谱,其中有20%的家族的始祖来自江

  西鄱阳瓦屑坝,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

看,张氏家族来自

  瓦屑坝吧?

  好啦,关于张家的祖籍,我们算是搞清楚了。

其他的事呢?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