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峰薛乐 专访薛晓峰 转型升级:调结构力争好字当头

2017-05-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半年中山转移或倒闭的企业600多家,平均投资强度50多万元;新增加企业600多家,平均投资强度5000多万元.投资强度的100倍之增就是发展质量提升的力证.○大手笔未来三年中山将投入60亿元推进岐江河"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工程和雨污分流工程,让岐江河早日重现"鱼翔浅底"的美景,让广大市民早日重圆"中流击水"的好梦.○驱动力今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山社会环境和创新环境两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

上半年中山转移或倒闭的企业600多家,平均投资强度50多万元;新增加企业600多家,平均投资强度5000多万元。投资强度的100倍之增就是发展质量提升的力证。

○大手笔

未来三年中山将投入60亿元推进岐江河“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工程和雨污分流工程,让岐江河早日重现“鱼翔浅底”的美景,让广大市民早日重圆“中流击水”的好梦。

○驱动力

今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山社会环境和创新环境两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其中社会环境竞争力内地排名第一。

转型成效

新增企业较淘汰企业投资强度高出百倍

《南方日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任务。今年受宏观环境影响不少地方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山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如何攻艰克难、危中寻机?

薛晓峰:最核心是转型升级,而且要强调“率先”二字。经过30多年发展,中山的开发强度达到了26%,接近30%的上限。如果继续拼资源和依靠人口红利,将难以为继。我们要努力实现“促转型”前提下的“稳增长”,不遗余力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近年来,中山密集出台了三个一百、企业上市、总部经济等20多项推动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构建起支撑转型升级的政策框架体系。

今年上半年,中山经济总量比增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增11.7%,固定资产投资比增11.4%,公共财政收入比增14.4%。比快速增长更可喜的是结构调整的加快。上半年,中山重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轻工业增加值增速7—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7—8个百分点;全市用工减少5万多人,但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再看另一组数据,上半年中山转移或倒闭的企业600多家,平均投资强度50多万元;新增加企业600多家,平均投资强度5000多万元。投资强度的100倍之增就是发展质量提升的力证。

西岸探路

传承“先发优势”激活“后发潜力”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之后,中山主要党政领导先后走访了东岸的深圳、惠州和东莞。看到了哪些差距?得到了哪些启发?

薛晓峰:为了进一步看清差距获得启发,省党代会后中山的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去了珠江东岸的深莞惠三市,走出中山看中山、博采众长促转型。我们看到,在转型升级方面,中山没有像东莞一样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像深圳一样形成高度自觉,像惠州一样拥有龙头带动的好基础。东莞经历危机后推动产业大转型、深圳在高位上持续升级、惠州以战略性大项目实现跨越,让我们体会深刻,也明确了今后转型升级的方向。

未来五年,中山要以“六大战略”为抓手实现科学发展,首要就是转型升级。调结构必然会经历阵痛,中山要经得起这个阵痛,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决不能为谋求一时的“保位”而牺牲长远的利益,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堆头大、速度快而影响转型升级的时代步伐,永远要坚持“好”字当头。

一是抓大头,形成“皓月当空,群星璀璨”的产业格局。比如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势头迅猛,有潜力成为“皓月”;二是抓上市,两年前中山上市企业只有8家,现在达到了18家,年内有可能达到25家,“十二五”将有能力超额或提前完成50家的目标;三是促兼并,通过兼并重组将小企业捆绑起来发展;四是促个转企,目前已有1.

5万家个体户成功转型为企业;五是促双转移,去年,中山(河源)和中山肇庆(大旺)两个省级产业示范园在全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中位居前列。

中山30多年来积累了先发优势,而且目前仍有后发潜力,因为中山的环境并没有受到破坏,比如最早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中山传承先发优势并激活后发潜力,就能走出一条具有珠江西岸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

幸福和美

全民创业构建橄榄型社会

《南方日报》:中山如何将“幸福”与“经济发展”挂起钩来?未来的中山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薛晓峰:围绕建设“幸福广东”这条主线,中山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目标,要做到“强效率、抓中间、促公平”。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坚持“效率为先、公平为本”的原则,讲究效率上不封顶,注重公平下要保底。目前中山最富村居的年收入达2亿,最穷的仅有80多万元,还有一部分百姓生活相对贫穷。对此,要实施市镇两级规划,每年促使一批人实现脱贫,切实解决相对扶贫问题,避免“灯下黑”。

关键是抓中间。我们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构建橄榄型的和谐社会。如果按家庭年收入50万元、固定资产100万元这个中等收入标准,目前小榄镇80%的居民已是中等收入群体。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在全市推广“小榄模式”。

幸福和美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凡是涉及环保问题的项目均一票否决。从2010年起,我们加大对岐江河的整治力度,去年就开通了岐江游。未来三年中山将投入60亿推进岐江河“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工程和雨污分流工程,让岐江河早日重现“鱼翔浅底”的美景,让广大市民早日重圆“中流击水”的好梦。

社会融合

坚持和衷共济,共建共享幸福

《南方日报》:沙溪“6·25”集聚问题的解决妥善迅速,公开透明,在化危为机的过程中有何值得总结的经验?

薛晓峰:沙溪“6·25”集聚问题在48小时内平息,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稳定。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市干部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中山扎实的工作基础和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高素质的市民群体。中山是一座移民城市,包容和谐是精神内核之一。我们历来提倡“新老中山人都是一家人”的理念,中山只有新老之分,没有内外之别。

解剖事件我们发现,诱因是偶然的,但事发有一定必然性,反映出社会融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要顺势让对“坏事”的迅速妥处产生“好”的结果,继续探索具有中山特色的“一个理念,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模式。要以包容增长理念为引领,更有效地破除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双重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

中山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探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1.6:1,全省最小;在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方面,两年来中山通过积分制解决落户和入学者接近2万人。

经历沙溪之事后,我们信心更足,动力更大,方向更明确。中山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对异地务工人员开展“幸福能力建设行动”,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文化素养,让他们更具竞争力,人人都有向上的空间。

寻找价值取向最大公约数

城市善治

《南方日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中山在传承和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方面应肩负起怎样的责任?

薛晓峰:我们正从三个维度来推进社会善治,努力实现“身修、家齐、市治、一方平”的目标。首先是以德立市,目标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中山特色、对全社会有感召力的共有精神家园,寻找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2011年10月,中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民修身行动,312万新老中山人都参加到行动之中。目前已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共形成了300多个修身学堂和几百项修身主题活动。

其次是以文强市,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向文化强市迈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样的幸福导向型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成为支柱产业。

第三是依法治市,中山是全省唯一的依法治省试点市,今年4月在全国率先推行“创建无医闹城市”,在铺开大医精诚教育的同时守住法律底线,已连续几月未发生一起“医闹”事件。

上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山社会环境和创新环境两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其中社会环境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二,仅落后于香港,内地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