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真相已大白天下 朱令同学:最清楚案件内幕的辅导员好像死了一样从无声息

2018-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再度引发舆论关注热潮的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案又有新消息.朱令的同班同学童宇峰和张利近日在媒体公开表示,当年清华大学刻意淡化事件,开始时不让学生了解朱令是被人为恶意投毒.随即有网友表示,朱令班级当年的辅导员肯定最清楚事情经过,如果他能秉着良心来说话,那事实就很容易彰显于众了,"可惜,这个辅导员好像是死了一样,从无声息".清华大学被指有意淡化事件从5月10日开始,中国互联网上一则港媒采访朱令当年的同班同学童宇峰.张利的视频被热传.作为当时学生会干部的张利证实,孙维是警方最后认定的法律上的唯一

再度引发舆论关注热潮的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案又有新消息。朱令的同班同学童宇峰和张利近日在媒体公开表示,当年清华大学刻意淡化事件,开始时不让学生了解朱令是被人为恶意投毒。随即有网友表示,朱令班级当年的辅导员肯定最清楚事情经过,如果他能秉着良心来说话,那事实就很容易彰显于众了,“可惜,这个辅导员好像是死了一样,从无声息”。

清华大学被指有意淡化事件

从5月10日开始,中国互联网上一则港媒采访朱令当年的同班同学童宇峰、张利的视频被热传。作为当时学生会干部的张利证实,孙维是警方最后认定的法律上的唯一一个犯罪嫌疑人。而童宇峰则是“帮助朱令”微博账号的管理人。张利和童宇峰均表示清华大学有意淡化朱令中毒事件。

童宇峰长期关注朱令案,他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他遇见的阻力主要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等相关人员都不愿意提这件事。

童宇峰透露,一开始清华大学瞒着这件事,男生中除了几个班干部之外,大家都不知道朱令铊中毒是被投毒的,学校也在刻意淡化朱令被投毒。于是,同学之间就像没有事情发生一样,印象中一直以为朱令得了一种怪病。然后知道朱令铊中毒,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后就是不了了之。学校当时的老师也好、主任也好,都希望不要追究这件事,刻意淡化。

随后有民众追问:什么样的背景能让清华大学的老师对自己学生中毒闭口不谈,刻意淡化?对此,身份认证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的名博主“破破的桥”表示,如果当时清华和警方就向整个班级披露是投毒,然后让大家根据记忆报线索,这件事就很可能不会出现“悬案”的状况。因为像宿舍失窃等毁灭证据的事情,知道当时谁在场、谁不在场,都是很好的排查方式,但警方连这些都没做。而微博认证为幸福大街乐队主唱、作家的吴虹飞表示:“在朱令案里,童宇峰是7年前唯一一个愿意和我谈论朱令案的同学。而孙维一直回避。我自愿作为朱令案的嫌疑人。原因是我考民乐团没考进,却进了合唱团和军乐团,都没有任何发展的机会。我也想学古琴,学广陵散,而且我身体文弱,所以我妒忌她,现在请重启此案调查吧!”

此外,有网友表示:“当年的辅导员肯定是最清楚整个事情的。如果他能秉着良心来说话,那事实就很容易彰显于众了。可惜,这个辅导员好像是死了一样,从无声息。”

5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首次回应朱令案,但其说法受到各方质疑。童宇峰表示,北京警方的通报,有明显破绽和混淆视听的嫌疑。

童宇峰说,北京警方的通报逻辑不通,比如,朱令其实是两次不同的中毒,而北京警方的说法含煳其辞,给人感觉像一次中毒。北京警方的公告又称,从朱令中毒到公安机关收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这个说法是偷换概念。

北京警方的通告还称“朱令案”无法侦破的原因是“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而朱令的律师李春光次日向北京市公安局寄送了《信息公开申请书》。李春光对照2007年公安覆函,在《信息公开申请书》中提出5大疑点:一是中毒到报警的“延误期”从两个月改成近半年;二是虽无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同样能定罪;三是应公开排除了哪些疑犯;四是应公开当年覆函提到结案是“受到相关批示批准”的内容;五是警方即使当年“无法侦破”,也应继续侦查。

舆论呼吁正义不能铊中毒

在大批舆论为朱令伸张正义,要求北京警方重启调查、公开资料的同时,朱令的父母也在舆论骤起又散去的循环反复中坚守了19年。困境之下,力求帮助朱令的网民们左冲右突,在迟迟见不到司法公正得到伸张后,愤而赴白宫网站请愿。截至北京时间5月13日13时,白宫wethepeople请愿网页上关于调查并驱逐朱令案嫌疑人孙维的请愿签名已经达到145,247人。

有评论指出,朱令案凸显的是:面对无处不在又难以撼动的体制力量,社会上的善与温良努力,很多时候像陷入迷宫般使不上力,走不出来。朱令案以及其他类似案件的悲哀不在于正义不公,更在于正义的问题好像一开始就不重要,它从一开始就缺席,被人刻意抹平与遗忘,如同被投了铊毒。

正如多维新闻此前在《白宫成中国信访办朱令案考验中国司法尊严》一文中所言,如果正义果真只会迟到却从不缺席,那么今天,面对朱令19年前被毒手吞噬的健康与青春,以及中国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仰,乃至孙维可能受到的不白之冤,人们都期待着正义的最终降临。舆情高压、危机常态化,悲愤填充的社会,只会让暴戾与脆弱性不断加深,等待爆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