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铮之死 [民国纪事] 陆军上将之徐树铮

2018-09-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国民政府公告说:"外蒙古人民于1945年10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主持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最高委员会之审议,决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除由行政院转饬内政部将此项决议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徐树铮之死 [民国纪事] 陆军上将之徐树铮" 2月13日,国民政府接待蒙古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访问.从此,中国失去了对外蒙古的主权.外蒙古的独立,是那个时期中华

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国民政府公告说:“外蒙古人民于1945年10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主持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最高委员会之审议,决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除由行政院转饬内政部将此项决议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徐树铮之死 [民国纪事] 陆军上将之徐树铮

” 2月13日,国民政府接待蒙古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访问。从此,中国失去了对外蒙古的主权。

外蒙古的独立,是那个时期中华民族无可奈何的事情,国力羸弱,内忧外患,以致疆域分割,令人扼腕。

但在民国初年,一位远威将军,亲率8000铁骑,只用了仅仅22天时间,就收复了外蒙古,将已经独立的外蒙古重新纳入中华版图。建立这一奇功的是中华民国陆军上将徐树铮。

徐树铮之死 [民国纪事] 陆军上将之徐树铮

徐树铮像

徐树铮(1880年—1925年),江苏萧县(今安徽萧县)人。13岁考中了前清的秀才,25岁前往日本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27岁时他已经是一军的总参谋长,34岁担任北洋政府的陆军次长,36岁就任国务院秘书长,是段祺瑞执政时期的政府核心人物。

徐树铮之死 [民国纪事] 陆军上将之徐树铮

收复外蒙

外蒙古的独立一直是沙俄和日本在背后支持。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沙俄自顾不暇,西伯利亚的沙俄白军主力忙于和红军决战,无暇顾及外蒙古。不久,一直垂涎外蒙古的日本,因为朝鲜突然爆发31运动,紧急调动军队镇压也无暇西顾。徐树铮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窥得这一收复外蒙古的绝好机会。

此时的徐树铮是中国参战军总司令。这个中国参战军,是一战时由列国出资援助为中国组建的一支部队,目的是去欧洲参战,结果还未走出国门,一战即告结束。手握劲旅的徐树铮决心出征外蒙古收复国土。

1919年4月徐树铮正式向政府请命,提出收复外蒙古的建议。1919年6月,北洋政府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7月,中国参战军改名为西北边防军,徐树铮挥师出塞,当月先头部队挺进乌兰巴托(当年叫做库伦),11月,徐树铮的主力第三混成旅进入乌兰巴托,总兵力3个团。

外蒙古地域辽阔,中国军队兵力不足,徐树铮仿效孔明增灶,一路上旌旗招展,大肆张扬。当时,徐树铮所部只有8000人,但徐树铮采用循环进军营的手段,让外界误以为他带有五万雄师。

在足够的武力威慑之下,徐树铮开始各个击破,首先将支持外蒙古独立的势力逐一剪除。他刚一进入乌兰巴托,即与日方交涉,依据国际法惯例,将一百余名日本士兵缴械,然后礼送出境。

徐树铮在外蒙古

对于蒙古喇嘛、王公在中、俄、日之间的骑墙,徐树铮认为根本原因是中国方面不够强势。徐树铮进入外蒙古后,杀一儆百,迅速控制了局势。徐树铮用铁血手段处决了担任叛乱政府首脑的外蒙活佛,枪杀了此前曾经率军祸乱内蒙的外蒙军总司令达木丁苏隆。当时,俄国方面内乱重重,因此未及做出反应,只能坐视中国军队占领外蒙古各要地。

同时,徐树铮把外蒙古伪政权的“内阁总理”巴德玛多尔济等“请”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对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加以软禁。在威风凛凛的中国军队面前,外蒙古伪政权的高官们顿时没了威风。

徐树铮利用政治手段,又打又拉。对于不合作的“总理”巴特玛多尔济大喇嘛进行游说,许诺活佛哲布尊丹巴死后由他主持大局并封王爵。徐树铮还许诺,保留外蒙古的大部分现状,尤其保留活佛的地位。另一方面,则用军人的手段进行恐吓:如果明日不能照办,就将你押回北京,听候中央政府处分。

11月14日夜,徐树铮带领军官与外蒙古当局负责人协商取消“自治”问题。徐树铮拿出他拟定的取消“自治”的8项条件交给外蒙古当局“总理”巴特玛多尔济,“迫令签字”。15日,外蒙古全体王公、喇嘛开会,作出了递交取消“自治”呈文的决定。11月17日,外蒙古当局取消“自治”,回归中国。至此,离开了中国7年之久的外蒙古地区重新归入中国版图。

中为徐树铮

徐树铮入蒙仅仅22天,不费一枪一弹,便收复了多达17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完成了外蒙古重归版图的重任。此后,徐树铮在外蒙古设立边蒙银行,修筑公路,从天津引种大白菜,创刊日版,开展中华民族教育,聘请德国化学家从事地下资源调查,使外蒙古风气为之一新。

外蒙古,尤其是唐努乌梁海,此前被沙俄侵占七年之久,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中国的版图在辛亥革命后,此时达到最大的顶点。

徐树铮兵不血刃收复外蒙古,消息传到北京,国人振奋,举国称颂,被誉为民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孙中山称之为当代班超。孙中山在电报中称:“吾国久无班超、傅介子其人,执事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遗憾的是仅仅两年之后,因为中国内战再起,徐树铮南下后,在沙俄的武力支持下,外蒙古再次脱离中央。

三造共和

1910年,徐树铮从日本士官学校学成归国,被段祺瑞委任为军事参议,担任段棋瑞的幕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徐树铮32岁。

辛亥革命烈火熊熊,也危机重重。清政府坚决主战的势力仍然强大,武昌危急。局势扑朔迷离,是和是战,作为清军第二军将官的段祺瑞举棋不定。

此时徐树铮的政治天赋显露出来,力劝段停止进攻武昌,先与革命党人议和,以便以北压南,以南制北。一语惊醒梦中人,段祺瑞立即派徐为议和代表,秘密渡江到武昌,与黄兴、黎元洪等人谈判。徐树铮冒着生命危险,凭着三寸之舌折返与南北两方,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逼清帝逊位、拥护袁世凯做总统等五项协议。

随后,徐树铮深入分析隆裕太后可能接受的退位条件,炮制了段祺瑞领衔,包括前敌各路将领姜桂题、张勋、曹馄等48名将领共同署名的“请立共和政体”的奏电,以兵谏方式威胁恫吓隆裕太后,促成宣统帝诏令退位。

段祺瑞像

在这场大变局中,徐树铮既为推翻清廷、建立共和立下汗马功劳,也把袁世凯推到了大总统的宝座,更为段祺瑞赢得了“一造共和”的美誉。

可惜,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得陇望蜀,还想要当皇帝。面对袁世凯的称帝闹剧,徐树铮大为懊悔,日夜劝说段祺瑞 “不论直接间接,积极消极,均反对帝制到底,不然后世史书该怎样书写你先立共和又反共和的行径呢?”。段祺瑞遂称病请辞,赴西山“调养休息”。

徐树铮不但劝段抵制帝制,自己也发挥秀才专长,写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上袁大元帅书》,亲自上书,当面交给袁世凯,以必死之心劝谏。文章要求袁世凯:“下罪己之明诏,收已去之人心。”

袁世凯像

段祺瑞在徐树铮谋划下坚决抵制袁世凯称帝,声誉扶摇而上。时人对他评价持续走高,认为他反清一造共和、反袁二造共和,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的缔造者与捍卫者。徐树铮居功甚伟。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了总统,段祺瑞是总理,徐树铮当上了国务院秘书长。然好景不长,总统府和国务院的权利之争,形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府院之争”。段祺瑞被迫辞职。

复辟的张勋

徐树铮不久便制定了一个险恶计划,就是暂时不表示反对复辟,甚至伪装同意,引诱徐州军阀张勋放心大胆地进行复辟,以期借张勋之手解散国会、驱逐总统。张勋带领着5000辫子军进了北京,拥戴溥仪重登皇位。结果又是在徐树铮的策划下,段祺瑞于马厂誓师,高调通电讨伐张勋。仅仅两个星期,张勋和溥仪的复辟闹剧便戛然而止,黎元洪黯然下台。段祺瑞则坐收“三造共和”的美名并东山再起。

纵横裨阖

1925年,徐树铮出国考察,历时半年多,先后会见多国政要,据中外报纸报道“使车所至,上自君相,下逮士庶,莫不殊礼相待”。在法国,有白里索中将接待;在俄国,会晤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在美国,会见总统柯立芝;在东京,日本天皇、首相和外相先后接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意大利时,徐树铮与墨索里尼两次会晤,相谈甚欢,乃至外界普遍传言,说墨索里尼将大力支持皖系,助其武力统一中国。此时,徐是一个连横合纵的外交家。

徐树铮出访时的照片

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与之也相交甚密。直皖大战失败后,徐树铮下野,避居天津。随后,他前往桂林拜会孙中山,两人惺惺相惜,孙中山甚至不揣冒昧,请求徐树铮留下来做他的参谋长,但徐树铮乃是段祺瑞的小扇子,对段忠心不二,他只得婉辞:“我在北方帮助孙先生,会比在孙先生身边帮助更大。”

孙中山和蒋介石在一起

徐树铮与蒋介石也有旧交。蒋介石尚未显达时,与徐树铮见过面,徐当时就对人说过,将来真正能帮助孙中山成功的恐怕是蒋介石。后来,蒋曾一度与孙赌气,擅回宁波老家,徐即写信给孙,劝其切不可放蒋走,同时函蒋万勿离孙。

黎元洪出任总统时,主战场摆在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胜负虽未见分晓,但徐树铮已经嗅得先机。在徐树铮的策划鼓动下,段祺瑞力主同德、意断交并宣战,公然同总统唱反调,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从事后的结果看,段的意见乃明智之举,战后中国确因站对了队而罕见地成为战胜国,并派员参加巴黎和会,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

日德在青岛交战时,徐树铮曾私下为青岛德军运送过一批军火,并声称有事他一人承担,这么做在当时颇具胆识,也这让德国人很感激。当时的列强,法国军战略重心在非洲,英国国力日益衰落,且其重心也不在中国,只有新兴的德国和美国或许会成为日后中国对抗日本的重要盟友,这一点徐树铮比其他人要看得清楚。

树敌招祸

1925年12月30日凌晨,徐树铮被人枪杀于河北廊坊火车站。

这与早年的一起命案有关。1918年6月14日,时任奉军副司令的徐树铮因为派系斗争在天津枪杀了北洋将领陆建章。陆建章原是袁世凯时期的军政执法处长,在任期间,大肆搜刮民财,屠杀进步人士和无辜群众,民愤极大,但徐树铮以私刑加害,彰显了其锋芒毕露、飞扬跋扈的一面。

陆建章的死,引起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冯玉祥。冯玉祥与陆建章有密切关系,冯在第六镇时,陆任协统,对冯多加奖赏和提拔。陆建章很欣赏冯的为人和才气,便让自己的外甥女与冯婚配为妻。

陆建章死后,冯玉祥就想着要为陆建章报仇,干掉徐树铮。

当时冯玉祥在直奉大战期间回师北京发动政变,权倾朝野,徐树铮偏偏不听劝告,非要从上海赶到北京述职,结果自投罗网。

冯玉祥像

1925年12月29日下午六时许,徐树铮到执政府向段祺瑞辞行,而后即到东车站登车,大概六时半许,专车开驶。本来由京到廊坊,只需一个半小时,不料沿途军车络绎,耽搁了时间,午夜十二时才抵廊坊站停靠。

徐树铮因疲倦,已在车中就寝,忽有自称驻军司令部参谋长黄某的人,持冯玉祥所部第5师师长张之江名片求见。徐为敷衍酬应起见,起身相见。黄某说,敝司令请下车叙谈,徐还没来得及回答,即有多名持枪士兵蜂拥上车,口呼“绑绑绑”,将徐及随员绑走,约20分钟后,随员听见枪声两响,就是这两声枪响,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后人推测,冯玉祥之所以要加害徐树铮,除了报仇之外,更主要是为了自身利益。因徐树铮和墨索里尼签订了合作协议,令徐如虎添翼。一旦徐壮志得酬,必然后患无穷,所以冯决定趁徐蛟龙尚未得水之际,予以除掉以灭隐患。

徐树铮之死,冯玉祥以陆建章之子陆承武为父报仇之名顶包,不了了之。段祺瑞无限伤感却也无可奈何,这位时过境迁的皖系头号人物,唯一能做的,是为徐树铮写一篇情真意切的“神道碑”。碑文中,段祺瑞称赞徐树铮“性风正,志忠纯,重职责,慎交游,其才气远出侪辈”。

四年之后,段祺瑞下野出京,当专车到达徐树铮遇害的廊坊站时,段祺瑞开窗久久向西远望,老泪纵横……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徐树铮这位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政坛呼风唤雨的将军仿佛瞬间就被隐没了。

多才多艺

徐树铮多才多艺,能文善书,爱好广泛且喜研究,通晓日语英语,是军人也是优秀的学者。在徐逝后出版的《上海画报》第72期中,还刊有徐的墨迹,相关介绍称其书法“美不胜收”。

1919年10月,徐树铮出征外蒙的途中写了一首题壁诗,诗云:“冲寒才觉铁衣轻,莫负荒沙万里行,是月是霜惟马啸,疑风疑雨听鸡鸣。中原鼎沸谁孤愤,大海回澜作夜声,好拂毡车趁遥曙,沉沉闾阁渐清明。”以文采飞扬的诗句抒发了自己“澄清宇内”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孙中山去世后,举国哀悼。挽联无数,而公认写得最好的,则出自徐树铮之手:“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此挽联区区三十八字,便概括孙中山一生主要历史功绩。

当时的记者写道:“中山先生之丧,全民哀悼,举国堰旗,挽词之多,莫可纪极,而当时竟共推徐氏此联为第一。”国民党内文人学者盛极一时,而竟无一联能道出孙先生心事,以堪与徐氏抗衡。可见徐之才气横揽一世,远不可及。

1925年5月,他以专使身份出访12国,应邀在英国皇家学院演讲,题目竟然是《中国古今音乐沿革》。正是有着这种过人的文化素养,在考察过程中,风度翩翩的徐树铮虽然本系军人,却给人以儒雅斯文之感。其风流与博学,把同时代的军人远远甩在身后。

身后事

徐树铮有一妻四妾,子女十人,其中两人早夭,徐道隣是其三子,最为徐树铮疼爱。父死时,道隣仅19岁,回国奔丧后返德继续学业,1932年,徐道隣回国后走了仕途,先是供职于国防设计委员会,做蒋介石的秘书和蒋经国的家庭教师,后来,他转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直至1945年。

1945年是徐树铮遇害20周年。徐道隣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辞掉行政院政务处处长职务,向重庆北碚法院及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诉张之江和冯玉祥,后者当时是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控告的罪名是杀人罪。在过去的20年里,他从未放下复仇之念,也从未开口说过一次“冯”字。

徐树铮墓

军事委员会并未接受他的诉状,原因是,依据行凶时的刑法,杀人罪的追诉期是15年,此案已逾期。他以“抗战8年时效中断为由”提起上诉,但无论是军事委员会还是法院,均无下文。

其实,早在1933年,徐树铮被杀8年后,下野的冯玉祥住于泰安。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曾派人与徐道隣联系,说可帮他报仇,徐道隣以“不愿意做陆承武,做一个冒名的孝子”拒绝了。

徐树铮才华横溢,建功无数,尤其是孤军收复外蒙古,写下了那个时代最为灿烂的一页,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最终却死于军阀的倾轧和仇杀,让人无限惋惜。民国就是这样五味杂陈,能给人无限的机遇,让生逢其时的英雄纵横驰骋,折冲樽俎,运筹帷幄,同时,却又血雨腥风,丛林法则盛行,在文明与野蛮间大浪淘沙。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