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儿子 张纯如母亲:女儿的死和南京大屠杀未必有关

2018-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和自由撰稿人,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凤凰卫视12月18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张纯如遗书片段:亲爱的布瑞特,妈妈.爸爸和纯恺在过去的几周里,我一直在为生或死的决定而纠结,你们不会希望一个人在她的余生,如行尸走肉般活着.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和烦恼的岁月,请原谅

核心提示: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和自由撰稿人,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凤凰卫视12月18日《冷暖人生》,以下为文字实录:

张纯如遗书片段:亲爱的布瑞特,妈妈、爸爸和纯恺在过去的几周里,我一直在为生或死的决定而纠结,你们不会希望一个人在她的余生,如行尸走肉般活着。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和烦恼的岁月,请原谅我爱你们的纯如。

解说:2004年11月9月,在留给丈夫、父母和弟弟一封打印出来的遗书后,张纯如离开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的寓所,当天深夜,她的遗体在一处高速公里旁的车中被找到。

陈晓楠:2004年,当张纯如自杀身亡的消息传来,全世界为之震惊。张纯如美国华裔女作家,生前以《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而闻名于世,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全面而深入,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1997年,该书在大屠杀60周年之后出版,西方世界这才第一次震惊于这场人类史上的惨烈暴行,而张纯如,这位时年仅29岁的美丽女性,则成为了东西方两个世界关注的明星,然而七年之后,当张纯如再次作为各大媒体报道焦点的时候,却已经是一个悲剧故事的主角了,张纯如的死因,在其后的这些年里一直被人们议论着、揣测着、探寻着。

2011年,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的悲痛之中,耗时六年多为女儿写出了三十万字的传记,《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2012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发行,所有怀念和关注张纯如的人们,终于可以透过这样的一些文字,以最近切的视角去触摸张纯如的灵魂,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要去写《南京大屠杀》这样一本书以及她因何而死。

张纯如着迷文字母亲促其关注南京大屠杀

解说:2012年5月2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张盈盈和张绍进又一次来到了女儿的雕像前。这座青铜雕像是馆方在张纯如去世后,特意委托艺术家创作,并永久陈列于纪念馆外的。1995年盛夏,当张纯如身穿圆领衫大短裤行走于南京街头时,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个来自异国的年轻姑娘能和这座城市以及那段久远的黑暗历史,建立如此紧密的纽带。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诞生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美丽校园中。一年后,作为物理学博士后的父亲和生物化学博士后的母亲,进入伊利诺伊大学成为教授,又一年后,弟弟纯恺出生。在世界顶尖高等学府的优美环境中,张纯如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她性格多思、敏感,内心充满激情,与钻研理化的父母不同,她对文字有着来自天性的着迷。十岁的时候,她就写下了一首关于孤独的小诗,"孤独是湖那边传来的蟋蟀叫,日落时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她还将自己写的故事和诗编成一本书,并自封为作者,也许从那时起,写书就成为了她一生的志向。有一年父亲张绍进从台湾探亲归来,带回来一张蚕纸,蚕卵孵化后父亲教他们用桑叶养蚕,姐弟俩着了魔每天守着蚕宝宝,看着他们长大吐丝成茧,这来自中国的古老游戏让少年张纯如,对那遥远的血脉之根产生好奇。

张盈盈:她就会问我,我们为什么会要到美国来,为什么不呆在中国,她最好奇是像她那么大的时候,我们在中国什么样子?

记者:你怎么说呢?

张盈盈:我们当然就告诉她了,她那个时候九岁、十岁,我们那个时候正还在逃难呢。

解说:1940年,张盈盈出生于战乱中的重庆,从那时起一直到1949年随家人退守台湾,她人生中的前十年一直在跑警报、疾病、饥饿、战火和全家人的颠沛流离中度过。1937年日军逼近南京,正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张纯如的外公张铁君,从水路撤往湖南,他和妻子相约在芜湖会合,然而苦等四天,妻子还不见踪影。最后一天官船即将起锚,张铁君绝望地对着江面呼喊妻子的名字,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从远处驶来的一艘小船上妻子探出了身喊道我在这里。

张盈盈:假如那个时候她不会合的话,我父亲就说那他就再也见不到我母亲,这一家就失散了,父母亲经常讲这一幕,他就觉得是老天帮忙了,让我们存活下来。那么这个故事我当然就很自然地讲给我们的儿女听,纯如从小就对这段历史很有兴趣,那么她就说假如我父母亲失散,那就没有我,也没有她了。

解说:中国人的苦难历史就这样以一个家族传奇故事的方式,从外同外婆传到母亲,再传到张纯如这里。1972年,张铁君也和妻子移民美国,在外公那堆满中国古籍的书房里,张纯如被一遍遍告诫着,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这位老人眼中的骄傲和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忧虑,也许并不能为少年张纯如所理解,但这一切都在她心里埋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985年,17岁的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如果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她会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大二时,她却忽然决定转到新闻系,她的选择虽出人意料,但依然获得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张纯如本性中对文字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好奇统一了起来,这个世界从此多了一位重要的纪实题材作家。

但张纯如开始的职业之路并不顺利,实习后她被美国几家著名媒体拒绝,为了养活自己,她还做过比萨外送的活,这让父母非常担忧。在他们看来这一阶段的张纯如,过于野心勃勃而又缺乏耐心,她急切地想成为"将军",而不愿意在大媒体中从一个基层的"小兵"做起,张纯如本人也承认自己过于个人主义,并不愿意成为团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