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成为艺术家 苏新平:青年艺术家要走自己的道路

2017-07-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5年4月2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大型展览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于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本次展览

2015年4月2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大型展览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于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本次展览以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20世纪具象油画珍品为主体,以及中国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华艺术宫等机构和艺术家的藏品,共计300余件,展陈空间多达5个展览大厅,2000多平方米。

展览既从历史的视角勾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更从油画艺术与中国新文化建构的关联入手,呈现油画的本体价值与文化意义。

展览开幕当天,来自全国的诸多前辈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悉数出席。艺讯网记者就本次展览对不同角色的学者进行采访,从学术理念、组织策划,或是参展艺术家本身对具象油画的理解、内涵等角度全方位解读本次展览的影响及意义。

采访时间:2014年4月29日    采访地点:上海中华艺术宫 展厅现场 采访对象:苏新平(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采访撰文:林佳斌 编辑:朱莉

艺:能谈谈您的参展作品《风景2012-1》的创作动机及当时油画创作的大环境背景吗?

苏:大家都知道2012年是雅玛人寓言的“世界末日”,艺术家在这种重大课题面前自然也做出了一些反应。所以我在2011年初的时候就想,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是不是也应当对当下社会的这件事做出自己的“反应”,于是当时计划在2012年创作一系列的作品。

当然这是最开始产生的一个想法,但如何去创造还是和个人的探索有关系。我经常随意地画些东西,有天我画了一个躺着的人体,无意中倒过来看,发现这很像一副山水画。于是我继续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勾画,在草图上得到了启示:所谓寓言,就是对今天世界进程的一种颠倒感,那是人们不可想象和操控的一种感觉。

所以我想把这种感觉在画中体现出来,也是像最开始描绘人体一样,先是有一个“人形画面”的描述,之后再把整个画面颠倒过来,在这基础上继续去寻找元素,最终形成如今作品的面貌。可以说,这幅作品无论从观念或方法来说,都与我一贯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艺:从“油画”到“中国油画”,既在时间上穿越了世纪的长河,更在精神内涵上体现出中国文化借鉴、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您是怎么看待“油画中国化”这个问题的?

苏:油画的历史发展大家基本都比较清楚,它由西方引入中国,又经过了百来年的实践,这期间包括教学方法和创作方法的实践,其实在今天已经转化为中国本土的语言方式,或者可称为“油画的中国精神”。但是这并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作为一个概念,“油画”确实是由西方传入至今从而融入中国本土语言方式,但作为一个个体来看,它走出了不同的道路,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个人的语言方式、思想方法等。比方说我个人并没有经过油画的训练,但我用油画的方式画画,绘画思维与油画也是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这其实都是个人的方式和特点。

艺:对当代从事探索的油画艺术家们,往往会纠结于继承油画传统还是结合中国当代语境的创新,您不仅是艺术家,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副院长,您对这些困惑的青年学生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苏:其实这样思考本身就会产生一个误区。像前面所说,油画由西方引入,经过那么多年的实践已经转化成中国的本土语言方式,也可以说“油画已经中国化”了。作为青年学生,最开始如国、油、版、雕、壁的专业分类,都是作为学习的基础来划分的,他进入油画系或者国画系学习,这都是作为知识、技能的积累,这是必须的。

但是一旦毕业后,要开始探索自己艺术风格道路的时候,学生们不要把自己定位在某一个“专业”的范畴之内。所谓的“艺术道路”与画种并没有关系,因为今日艺术的边界已经不存在了。当然,艺术家们一定要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