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伟和张曼玉的花样年华[影评]

2019-06-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部上映于千禧之年的影片,在时隔十年之后依然魅力不减当年,依然令很多电影爱好者对它的经典发出唏嘘惊叹.我后悔在我年幼不懂爱情的年龄看了这部影

这部上映于千禧之年的影片,在时隔十年之后依然魅力不减当年,依然令很多电影爱好者对它的经典发出唏嘘惊叹。我后悔在我年幼不懂爱情的年龄看了这部影片并对它做出的无知诋毁和亵渎。十年后的现在,我作为一名影视专业的学生,又重新细细观赏了这部影片,竟至于泪流满面。

除了感动,更多一份感触。那些低沉温绵的吴侬软语,那些无数次的相遇和错过,那些变幻多样的旗袍,都让我为之悸动,为之震撼。我不得不佩服王家卫这位香港奇才导演超强的驾驭能力。

王家卫,这个香港奇才导演,总是能那么贴切的展现人们心灵深处最微妙的情愫和人类精神世界无法触及的细腻。用画面去展现实体眼可见手可摸的东西,对一个专业导演来说不是件难事,可是要刻画那种细腻的感觉这种不可言喻的灵异感觉是何等的难,可是王家卫做到了,他不仅做到了,他甚至近乎完美的阐释了这样惟妙惟肖的感觉,影片《花样年华》将他这种才能得以极致的体现,以至放眼整个华语影坛,在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拍出这样的挈人心灵影片了。

故事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香港,一群操着吴侬软语的上海人间的故事。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相遇也许是个偶然,因为都要租房子,所以意外成为邻居;也许是个必然,与千万人这种偏偏他们都喜欢武侠小说,于千万人之中偏偏他的老婆爱上了她的丈夫,于千万之中偏偏她的丈夫爱上了他的老婆,于千万之人中偏偏她貌美如仙优雅气质像他深爱的武侠小说里她,于千万人之中偏偏他英俊潇洒儒雅绅士像她深爱的武侠小说里的他,所以让相遇似乎成为冥冥之中的必然,可是他们能不能抓住上天给予的必然冲破重围的在一起呢?

当苏丽珍穿着迷人的旗袍身姿妩媚的一次又一次穿过楼梯与周慕云相遇时,彼此微笑点头,眼神里流露出的是满满的期盼与深刻的隐忍,他们彼此什么也没说。一切仿佛都和从前一样,可是仿佛一切又都不一样了。那一刻他是不是在想:眼前这个穿着旖旎的旗袍比自己老婆还美的女人自己这么想靠近她,去抚慰她失去丈夫心的伤痛一面又那么期盼他的丈夫永远不要会来这种矛盾到底算什么?是因为他的丈夫抢走了我的老婆所以我也要去抢他的老婆吗?她只不过是和我一样喜欢武侠小说罢了,她只不过刚好在我生病的那天想喝粥所以我只不过是有幸和大家一起尝了一碗她煮的粥罢了,她只不过刚好和我一样失去爱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共同的纠结与感伤,这一切不能说明说明吧,但好像又说明了什么,这是爱吗?当周慕云拿来很多苏丽珍喜欢的武侠小说时,她会不会也在想:这个男人刚巧和我一样喜欢武侠罢了,这个男人刚巧和我一样被爱人背弃,刚巧和我一样的寂寞与无奈,所以这一切都不是爱,是吧?可是当她在被房东讲了闲话后拒绝和周慕云见面时,周慕云骗她说再也不会去找她时,她指甲掐住指甲的胳膊强忍着不流泪,但走后当周慕云的背影消逝在她的视野时,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

谁知道这只是周慕云试探他的玩笑,他走回了拉着她的手,她伏在她的肩上痛哭流涕,在她以为一切都还没变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她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男人。在他的肩头失声痛哭,依旧是没有言语的内敛。一个人的远离就会给另一个人接近的机会,那么是什么让他们的深爱的人开始远离的呢?是什么让他们开始靠近的呢?也许真的,所有的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的吧。

可是他们和他们的是不一样的,是怎样的不一样呢?周慕云和苏丽珍吸引是一种感觉,一种纯粹的感觉,细腻而微妙的感觉。可是即使是感觉也是无法掩饰的,就像苏丽珍知道周慕云病了,没胃口吃饭,就为他煮粥,可是又怕邻居说闲话,就说自己想喝,顺便也煮给大家一起喝。

这样细心的掩饰其实只能欺骗自己,在别人看来是欲盖弥彰的吧。就如苏丽珍刻意地不回周慕云的电话,刻意的想逃避时,这一切在她的上司何老板眼里都看的很清楚的,毕竟他也年轻过。

可是缘分是无法躲避的,瓢泼大雨的夜晚,他们共同来到屋檐下躲雨,斑驳的墙壁,湿漉漉的地面,昏黄的路灯下倒影着他们的身影,尴尬的相对着,难以启齿,难以互诉衷肠,因为他们终究和他们不一样的,他们不能像他们一样跟着感觉走下去,不能放弃家庭,尽管他们彼此的家庭早已不是完整的意义了,可是固执的他们还是要固守着,所以就注定了他们无法冲破重围的在一起。

所以,最后周慕云准备离开了,他最后一次打电话给苏丽珍,约她在他们一起写武侠小说的2046的房间相见,可是他没有等来她;她也没有看到他,是的时间错过。错过了,就是错过,关于青春的错过是无法挽回的,就像三年后,她怀揣着当年的感觉去新加坡找周慕云,可惜周慕云不在,她打电话给他,可是电话这头的她,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她可能忘了,那个年代已经过了,那么属于那个年代的一切都会散去的。当她回到香港时又租下原来的房子,带着他的儿子住在那里,她这样仅是为了怀念与祭奠?可是所有失去的时光不会因为你的思念和缅怀而重新来过的。

而后,周慕云在去香港时,去看他的房东时得知,苏丽珍还住在隔壁,他久久的凝望着那扇门,没有去敲门。

因为他也知道,有些东西失去就是失去了,是无法挽回的,那场悸动已经过去了,尽管让他一直怀念了这么久,但是是不可挽回的,所以他去了柬埔寨的吴哥窟,对着山洞说出了埋藏心中的秘密,让那些情愫被风化在了石头中。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会到早已消逝的岁月。”可是,这么多年谁也没有冲破那块玻璃,所以他们谁也不能回到那消逝的岁月,一切就像被风藏在吴哥窟的秘密一样渐渐被时间风化……

说到对这部影片的分析,先撇开“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风格不谈,我想服装设计是个重点,是这部影片的亮点之一。我们都知道服装在电影中是塑造演员性格形象及内心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在影片女主人公苏丽珍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苏丽珍身上穿的一件件华美的旗袍,衬托她的婀娜的身姿,将所有青春的美好都蕴含其中以及她复杂纠结的情绪都暗含其中。导演很恰当的利用了这一元素将苏丽珍这个感情细腻怯懦的女子的内心得以丰富的刻画。在有一场戏中,他们在一起吃饭,苏丽珍尝试她妻子的口味吃着很辣的牛排,周慕云照着她丈夫的模样学起了油腔滑调,那次苏丽珍穿的是一件黑白渐变色的旗袍,这是对她心情的一个暗示,她此刻的心情应该就像那黑白渐变的布一样很复杂,一半忧伤,自己的丈夫爱上了别的女人;一半明媚,眼前这个和自己吃饭的人是一个令自己悸动的男人。

这件旗袍,在戏的开始,他的丈夫又要出差去日本时,那场戏中,她也穿了这件衣服,与她当时的心情相搭,很复杂,丈夫刚回来又要离开,心情就由明媚的白色渐变成暗色。从影片的总体来看,苏丽珍和她丈夫在一起时,都是穿着很亮色暖色的衣服,而她丈夫出差不在家,她的衣服都是暗色,很沉稳。

影片后来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旗袍的颜色就开始变得复杂的花色,尤其是那场躲雨戏中,她的旗袍似乎绕眼的色泽,让人看着就觉得心乱如麻的那种亮色的结合,在暗夜里显得很扎眼,与她此时的想法相吻合,她也不知道自己该这么做,放手自己的丈夫还是和她一起离开。

以及周慕云约苏丽珍的最后一次见面,她穿着一件满怀希望的绿色去奔赴约会,可是她迟到了,他已经走,此时她绿色的衣服与2046房间的红色的墙壁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她此刻失落惆怅的情绪表现尽致。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影片中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老婆可以说也是主要的角色,可是都没有在影片中出过镜,都是同期声的形式展现他们说话的声音,没有露脸。导演这样刻意的安排也体现了导演的情感倾向,这样的倾向无疑会影响观众的。

在观众的审美印象里,就会形成她的丈夫和他的妻子的结合是周慕云和苏丽珍他俩的一种对立面形象,这样的形象无疑会形成对比,他们俩可以放手不顾一切的在一起。而他们面对已经破碎的家庭还是要去刻意的维护,这样的画面安排只会让观众看了后更惋惜和遗憾,这样也就达到导演牵引观众心理渴望的作用,让观众形成心理期盼,希望男女主人公可以放下一起去相爱,那么最影片会怎样发展呢,依然是王家卫式慢镜头开始慢慢展开叙述。

从影片的配乐来看也是无可挑剔的,周旋的《花样年华》的旋律以各种乐器的伴奏出现影片中的情节相呼应。那种舒缓的调子将影片的忧伤的情绪渲染的恰到好处。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苏丽珍坐在墙的这边,周慕云靠着墙的那边,两个人都是若有所思,配乐响起,这样的画面与音乐搭配其实是在暗示观众即使只有一墙之隔,他们也无法冲破的;就如同,时钟这个道具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提醒观众时间不断的在流逝,那种感觉也在流逝;都是为影片的主题服务的,花样年华渐渐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