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历险记张充仁 《丁丁历险记》和"中国张"的情怀

2017-09-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电影<丁丁历险记>正在上海和国内热映,当年风靡全国的比利时漫画,如今以3D大片的形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催动无数70.80后的文化怀旧.而在上海七宝老街上,一幢粉墙黛瓦的张充仁纪念馆每天在安祥地迎客,上海很多丁丁迷们可能未必知道,在此正蕴藏着一段丁丁的艺术血脉,陈列记录着蜚声海内外雕塑大师"中国张"的艺术人生.张充仁这位籍贯上海闵行七宝的著名美术大家,与<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友谊,更与他共同完成了丁丁作品<蓝莲花>,并成为其中的主角之

电影《丁丁历险记》正在上海和国内热映,当年风靡全国的比利时漫画,如今以3D大片的形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催动无数70、80后的文化怀旧。而在上海七宝老街上,一幢粉墙黛瓦的张充仁纪念馆每天在安祥地迎客,上海很多丁丁迷们可能未必知道,在此正蕴藏着一段丁丁的艺术血脉,陈列记录着蜚声海内外雕塑大师“中国张”的艺术人生。

张充仁这位籍贯上海闵行七宝的著名美术大家,与《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友谊,更与他共同完成了丁丁作品《蓝莲花》,并成为其中的主角之一。在丁丁几十年的历险生涯中,《蓝莲花》和《丁丁在西藏》的两次“中国行”,是埃尔热一生创作的转折点。这两部作品深受埃尔热中国朋友张充仁的影响,“张充仁”甚至直接进入了漫画中。今天记录当时创作历程的许多珍贵资料,依然保存在七宝老街的张充仁纪念馆中。

1934年,时年27岁的“丁丁之父”埃尔热,在推出多部“丁丁”作品后,打算创作《丁丁在中国》,但他对中国的自然人文风貌都很不了解。通过鲁汶大学负责中国留学生工作的拉贝?戈赛神父牵线,埃尔热结识了1931年开始赴比留学、学习美术的张充仁。在张充仁介绍下,埃尔热知道,中国不是自己印象里那个女人缠小脚、男人留辫子、人们非常野蛮好斗的国家,他了解了中国人的善良、热情,也从张充仁那里得知日寇对中国的侵略。

张充仁还向埃尔热介绍中国画中的单线白描技巧,这与欧洲传统连环画的画风差别颇大,埃尔热在《丁丁在中国》的创作里,学习使用了这种技法,并最终发展出他著名的欧洲漫画“清晰线条派”,至今已成欧洲漫画创作的一大主流。

在与张充仁的讨论、构思中,这部《丁丁在中国》最终被定名为《蓝莲花》,那是形容鸦片吸食者吞吐的烟圈,主题也是反映日本鸦片贩子在华出售鸦片、毒害中国人。作品中的另一主角,丁丁在中国结识的好友正是“中国张”,这个角色不仅用原型张充仁的名字,形象同样是埃尔热按照张充仁的特点创作的。

张充仁1931年10月进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埃尔热说:“这个学生是图画家、油画家、雕塑家,诗人。”“在《蓝莲花》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之前,对我来说,中国不过生活着一些似人非人的居民……就这样,我发现了一种完全不了解的文明,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一种责任……因为他,我更加懂得友谊、诗歌、自然。

”受张充仁影响,《蓝莲花》具有鲜明的反日色彩,为此日本驻布鲁塞尔大使还派了一位将军和埃尔热的出版商交涉,但埃尔热还是照画不误。

书中所有中国字,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均出自张充仁的手笔。埃尔热自己都数次承认,《蓝莲花》和《丁丁在西藏》是“丁丁”的转折点,都打上了张充仁的印痕,“《蓝莲花》标志着我的''纪录片''时代的开始!对我来说,让丁丁来到一个真实的中国环境中,简直让人热血沸腾。”

张充仁则在《蓝莲花》中,运用中国国画技巧,创作了许多上海的街景,那些弹格路、老字号,让《蓝莲花》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为此,埃尔热曾邀请张充仁加上署名,但被他婉拒。

张充仁1935年回国后不久,中国和比利时都陷入了战火,两位艺术家的联系中断了,友谊却留在他们心中。后来几经辗转,他们才在40余年后再度获知对方的消息,1976年,张充仁当时任上海油画雕塑院名誉院长,埃尔热通过一位朋友与张充仁联系上,开始书信往来。

1982年,张充仁访问比利时,两位老友在比利时终于重逢,当时比利时国王博杜安还亲自设宴款待张充仁。1983年3月3日,埃尔热因贫血症在布鲁塞尔去世,丁丁停止了旅行。1998年10月8日,张充仁病逝。

而在张充仁的家乡—上海闵行区七宝老街上的张充仁纪念馆,现在专门开辟一个展厅,陈列介绍张充仁与埃尔热、与丁丁的故事。其中包括张充仁运用中国国画技法为《蓝莲画》绘制的上海街景,以及他用国画白描技法所画的丁丁和倾倒无数丁丁迷的小狗“白雪”;还有埃尔热以张充仁为原型、创作“中国张”形象的资料。展厅中更有一件张充仁晚年为埃尔热所雕的雕塑小样,记录了两位艺术家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张充仁从小就展露了极高的艺术天分,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留学比利时,以优异成绩轰动欧洲艺坛,雕塑作品《马修》至今高耸于布鲁塞尔拱门上,法国报载“以前都说中国丝、中国瓷,现在满街都争说中国铜了”。1934年张充仁帮助画家埃尔热创作的《蓝莲花》(《丁丁在中国》),被译成五十多种语言,畅销不衰。

而他却婉拒加入比利时国籍,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开办“充仁画室”,立志将西方艺术传授国人。作为跨世纪艺术家,张充仁在教育、创作、著书等各领域均卓有建树,尤以雕塑著称于世,齐白石曾经为张充仁的雕塑写下“泥塑之神手”的题词。

张充仁把自己对生命的挚爱、对正义的渴求糅进了泥土,铸入了青铜,不仅创作出了《邓小平》、《恋爱与责任》、《可怜其少子》、《清溪》、《齐白石》、《茅盾》、《聂耳》、《冯玉祥》《马相伯》、《钱君匋》、《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密特朗》、《司徒雷登》、《德彪西》、《雷纳三世》等著名雕塑名作和大量的水彩画作品,也为引进与移植欧洲写实雕塑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两人享有“南张北刘”雕塑大师之美称。

今年在《丁丁历险记》上映前,张充仁纪念馆又从法国张充仁女儿处,寻访新征集到张充仁创作的丁丁头像雕塑,这件珍贵的雕塑作品,将在明年张充仁诞辰105周年之际展出,届时将通过特展形式举办纪念活动,更好地展现张充仁的艺术人生。

上海从2002年以来,积极推进张充仁艺术研究交流工作,通过市区联手组织专门研究机构,在张充仁诞生的七宝老街专门建造了纪念馆,树立起艺术家的雕塑铜像,在国内外广泛征集张充仁的艺术作品,约请全国美术机构和海内外人士,举办学术研讨26次,正式发表纪念和研究文章达100万字,参加纪念活动和参观纪念馆有30万人次,出版《张充仁雕塑绘画和美术文集》,拍摄电视专题片《“中国张”的世博情缘》,并且参展于去年上海世博会,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多次举办张充仁艺术作品展览。

2010年继《张充仁研究》丛书连续出版三辑之后,又编辑出版《张充仁艺术研究系列》,在系统地梳理张充仁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雕塑、绘画作品和著述文稿的基础上,集中展示了他在美术理论、美术实践方面的精辟见解和辉煌成就,翔实地记录了他近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从而填补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记叙中的缺失。

张充仁一生创作了近百尊的雕塑作品,留下大量的绘画写生范例。他的艺术创作学贯中西,崇尚写实、神形兼备、追求鲜明海派特色,那种“高洁的人格、真诚的心地”,毕生为之拼搏的“以我只手,塑作人生、斧凿千秋”宏愿精神和作品风范,他在作品中显现的给泥土以生命,给石块以感情的创作追求,就像他在90高龄时为迎接香港回归创作了《完璧归赵》雕塑小样时讲过的:“雕塑是描述历史之最有力的工具,雕塑家关心身边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从环境中产生创作题材,以其用料坚守,故传世亦久”。

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朗曾经深情的感叹“张先生是一种象征,最有力的象征了广大中国人,在面临各种考验时所表现的尊严和庄重”。所以无论过去、现在及将来,张充仁都是上海美术界和中国雕塑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天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繁荣城市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艺术珍宝,他的作品,无不蕴含丰富精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才华内涵,也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题材和联系中国情怀、上海情缘的一个纽带,3D电影大片《丁丁历险记》就是一个突出的证明。

我们今天研究张充仁,一定要站在上海美术重振雄风的更高历史起点上,来研究这位有国际影响、具有世界级雕塑大师份量艺术家的人文贡献和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力,全面深入的研究张充仁的人品艺品和创作方法的传承意义和历史价值,努力在上海城市的文化发展、美术创作、艺术雕塑的领域中弘扬和彰显他的创作精神,更好的推进上海建设世界级文化城市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