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是一部拥有全球高评分却能催眠中国观众的电影

2018-09-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天晚上,我和朋友一块去影院看了一部在全球拥有超高口碑的电影<敦刻尔克>,观影的时间是属于周末晚的黄金时期,按常理来说一部好的电影上映,在那个时间段不说能够达到座无虚席的效果,至少上座率达到50%还算说得过去. 可现实并非如此,我看到的却是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包括我和朋友在内,那场观影人数撑死也就七.八个来着. 重点是观影过程和结果反馈,每个人表达出来的反射弧各不尽相同,先拿我和朋友举例,我是整个人投入到电影剧情里头去了,而我朋友完全可以说是开幕睡到落幕,中间我还叫醒过他好几次,可他还是抵挡不了

昨天晚上,我和朋友一块去影院看了一部在全球拥有超高口碑的电影《敦刻尔克》,观影的时间是属于周末晚的黄金时期,按常理来说一部好的电影上映,在那个时间段不说能够达到座无虚席的效果,至少上座率达到50%还算说得过去。

可现实并非如此,我看到的却是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包括我和朋友在内,那场观影人数撑死也就七、八个来着。

重点是观影过程和结果反馈,每个人表达出来的反射弧各不尽相同,先拿我和朋友举例,我是整个人投入到电影剧情里头去了,而我朋友完全可以说是开幕睡到落幕,中间我还叫醒过他好几次,可他还是抵挡不了那枯燥乏味的剧情和催人欲睡的背景音乐。除此之外,我还听到前排观众的呼噜声,那真是一浪接着一浪来,幸好声音不是很大,对观影没有多大的影响。

为什么在全球拥有高评分的《敦刻尔克》,反倒来到中国就成了一部催眠神片了呢?

首先我们还是得看一下这部电影到底是根据什么故事改编而来的;其次站在不同受众群体的角度去理解电影想要表达出来的立意;最后就是最为外显的艺术与技术的交融性如何?

简单来说,《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期间著名的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希特勒开始发动西欧作战。德军中路主攻部队,以1700辆坦克展开闪电战,突破阿登天险,撕开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战火迅速燃烧到了法国境内,短短十几天时间,英法联军几十万人被困在法国海港小城敦刻尔克,在仅仅60平方公里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三面被德军围困,背后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北美取得票房冠军,除了奔该片导演诺兰大名去看的,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对先辈的缅怀,而北美最大的两个国家不就是美国和加拿大,它们的国民不都是什么英裔法裔,一条血脉延续下来的人种,发生在先烈身上的故事,自然要比我们国人去观影更容易产生共鸣对不?

再说要不是这部电影的出现,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历史上,竟然还有这么一次带有胜利性质的撤退事件。

说句不好听的,像这种以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取材的电影,历史没学好的话,真的很难看明白,我们自家历史都没有学个透彻,怎会去了解人家外国人的历史故事呢?

OK,我再来说说这个电影的内容,一句话简单概括它——取了战争的背景却没有拍战争的电影。

因为在这部电影里头,你根本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更看不到像《战狼2》这种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的剧情出现。唯一只有的是三条时间轴,分别描述了士兵、飞机和船舶,士兵要逃亡就得上船,上了船就被德军的飞机炸,为了防止敌机炸船,英国空军狙击德国空军,船被炸多了就不敢多派战舰去救人,民船就成了士兵的最后一个救命稻草。

反正这绕来绕去,让人记住的不是角色,只有一种强烈求生的欲望。

再来说说背景音乐吧,打个比方形容,真的有点儿像给手枪里头装鲜花,尤其是开头两个士兵抬着病员一路小跑去登船的BGM,哔哩哔哩让人真的很想睡觉,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