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杜鹏程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的命运悲欢

2019-05-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9年7月,杜鹏程被任命为新华社第一野战军分社主编,10月,新疆和平解放后,他又随同-野-兵团司令部全体干部乘飞机由甘肃飞抵迪化(今乌鲁木齐).杜鹏程跟随部队参加了许多次扫清余匪的战斗,走遍了西北的大部分地方,穿过沙漠.草原.戈壁,越过数不清的山川河流,直到1949年末进军至帕米尔高原,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无数英雄人物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给了他巨大的冲击和永世难忘的教育,升华了他的思想感情,使他不禁萌生了要将西北战场这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诉诸笔端.昭示后人的强烈冲动,他说:"难道这些积

1949年7月,杜鹏程被任命为新华社第一野战军分社主编,10月,新疆和平解放后,他又随同-野-兵团司令部全体干部乘飞机由甘肃飞抵迪化(今乌鲁木齐)。

杜鹏程跟随部队参加了许多次扫清余匪的战斗,走遍了西北的大部分地方,穿过沙漠、草原、戈壁,越过数不清的山川河流,直到1949年末进军至帕米尔高原,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无数英雄人物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给了他巨大的冲击和永世难忘的教育,升华了他的思想感情,使他不禁萌生了要将西北战场这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诉诸笔端、昭示后人的强烈冲动,他说:"难道这些积压在我心里的东西,不说出来,我能过得去吗?……也许写不出无愧于这伟大时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生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的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做自己作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保卫延安杜鹏程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的命运悲欢

"

在边陲继续追剿残匪的弥漫硝烟中,那血与火的战斗场面无时不在冲击着一个作家的滚热情怀。

1949年11月下旬,杜鹏程被任命为新华社野战二支社社长兼记者,从部队转业后又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他与爱人张文彬在迪化结婚的次日,夫妻俩便随同-野-兵团二军进驻南疆重镇喀什,在一间刚接收的平房里安下家来,而这间四面透风的房子,也是他的办公室、写作间,妻子为他的生活和写作提供了巨大帮助。

保卫延安杜鹏程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的命运悲欢

在喀什那段时间,杜鹏程整日采访报导,筹办维文报纸,带领记者进行社会调查,忙得不可开交,张文彬总是帮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保存战友的遗物,整理一些必要的资料,她看到,每逢夜深人静,杜鹏程总是习惯性地打开那个从战场上带回来的马褡子,凝神观看,他睹物思人,浮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多次在内心默默许下的诺言——将来一定要把这一切写成书告诉后人!

保卫延安杜鹏程 杜鹏程与《保卫延安》的命运悲欢

那时,由于喀什纸张奇缺,妻子就特别留心搜罗,甚至还托人从各处收集来一些旧报刊、旧标语、旧簿册以及老百姓用以糊窗户的麻纸等,当他在这些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废纸上写作时,就不得不把字写得小之又小。

杜鹏程在列写作提纲时,前后反复四次,其间还到随军采访的原独四旅几个团进行深入调查。二军政委、喀什军区政委兼南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得知情况后,给予杜鹏程极大的支持和关怀,当面勉励他说"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把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这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书写出来,让它安慰死者,鼓励活者,教育后者。"

一部"英雄史诗"的诞生

杜鹏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凝聚他心血的手稿,"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时序交错,似乎和我无关,调我到大城市学习,我就把稿子带到大城市;让我到草原上工作,我就把稿子驮到马背上……"

自1950年动笔,杜鹏程经常通宵达旦,与昏暗的小煤油灯相伴15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一部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

"写着,写着,有多少次,遇到难以跨越的困难,便不断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想起了那些死去和活着的战友,抚摸烈士遗物,便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气来……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饿了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头上敷上块湿毛巾。

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在稿纸上……"杜鹏程这样回忆当时艰苦创作的情景。

以至草稿完成的当天,他倒头便睡,直至两天两夜后,才从睡梦中惊醒,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他饥饿之极,便拉上几个记者一同上街吃羊肉包子,他的食量和狼吞虎咽的样子令同事们大惊失色,过后有位记者告诉杜鹏程妻子张文彬说:"你这老杜可不得了,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包子,这哪儿是吃,简直在喝油。"

四年间,这部作品先后历经9次修改,由最初的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后又变成30多万字,前后被杜鹏程涂改过的稿纸足可以拉一大马车。

当初,这本书从初稿、定稿、审查、出版都是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负责的,1953年春,总政文化部设法将杜鹏程从新华社新疆分社借调出来,到北京住了一年,集中精力反复修改,确定以小说形式反映1947年3月至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其间还将书稿送给国防部长彭德怀征求意见。

当年底书稿就完全定下来了,列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解放军文艺》1954年第1,2期分别选发了"蟠龙镇"和"沙家店’两章,后由总政文化部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

杜鹏程对自己的书稿牵挂如子女,希望它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又将一份打印稿寄给了素不相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并写了信,冯连回两封信,约他到自己家里一谈,杜鹏程知道,冯雪峰不仅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革命,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文坛上地位颇高。

当得知杜鹏程只有32岁时,冯雪峰感叹地说:"还是个青年,不过,像这样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尤其是能写出描绘彭德怀将军形象的文章,真是不容易,要我写我也不一定能写出来,"冯从总体上对这部作品做了估价,说:"这是一部史诗,虽然在艺术上还比不上《铁流》、《水浒》及《战争与和平》那样的辉煌,可以说这是一部史诗的初稿,将来还可以不断修改……你自然有能力把它搞成和古典杰作争辉的作品。

"

当晚他们谈到凌晨三点。第二天冯雪峰又打电话给杜鹏程,约他再谈一次,并说他已经向《人民文学》编辑部做过推荐,希望他们先刊发该书的部分章节,还说,他已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位负责同志商量过了,希望作者用两周时间,将一些地方做点修改,在1954年元月十日左右交出版社,然后加快印刷,争取在三月份能与读者见面,这使杜鹏程"心里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涛"。

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初版印数达到近百万册,这部作品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出现了争购争读的可喜景象,有评论说,作者以澎湃的激情。高昂的笔调,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解放军指战员的人物群像,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其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钢铁般的意志,成为鼓舞和教育中华儿女的楷模,为这部小说付出心血的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撰写了两万字的长文《论(保卫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发表在当年《文艺报》第14、15期上,该文指出:"这本书的很大的成就,我觉得是无疑的。

它描写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了人民如何战胜敌人的生动的历史中的一页。

对于这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精神和成就……它的英雄史诗的基础已经确定的了。"还说"作者以战斗的精神,写出了这样的革命战争,于是作品就具有迫人的鼓舞力量。"文化部长茅盾先生也评论说:"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是用巨斧砍削出来的,粗犷而雄壮;他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尖端,构成了紧张热烈的气氛,笔力颇为挺拔。"

这部书出版后,杜鹏程调任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当选中国作协理事。

1956年,作者对《保卫延安》进行了较大修改,增加了二三万字,又出了第二个版本。为了配合这次发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又将冯雪峰的长文以《论(保卫延安)》为题出成单行本,放在"文艺作品阅读辅导丛书"中,一下子印刷了四万册。

1958年《保卫延安》又在原来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出了第三个版本,使彭德怀的形象更加丰满,《保卫延安》在五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独领风骚,许多读者投书出版社和作者,称赞小说坚持从生活出发的原则,为他们提供了一部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食粮。

杜鹏程回到西北后,深入到铁路工程的建设工地,写出了《工地之夜》、《延安人》、《在和平的日子里》等一系列反映工人精神面貌的作品,名篇《夜走灵官峡》还被选人到当时的中学语文课本,然而,这位因《保卫延安》而享受全国的著名作家,却同样因为这本书而遭到意外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