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王铭章 赤壁:抗日英雄王铭章将军后人这里结缘的故事

2019-0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3年1月9日,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李志康一行来到位于赤壁市的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慰问抗日英雄王铭章的二儿子王道义的遗孀白光莲女士.其二儿子王道义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原称黄埔军校)21期炮兵科毕业,生前是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抗日英雄王铭章 赤壁:抗日英雄王铭章将军后人这里结缘的故事为此,笔者与赤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大海专程走访王铭章已逝次子王道义先生生前所在单位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及王道义遗孀家中,听取白光莲女士讲述他们一家与赤壁结缘的故事.1945年1月3日,王道义先生在四川成都入伍,1

2013年1月9日,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李志康一行来到位于赤壁市的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慰问抗日英雄王铭章的二儿子王道义的遗孀白光莲女士。

其二儿子王道义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原称黄埔军校)21期炮兵科毕业,生前是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

抗日英雄王铭章 赤壁:抗日英雄王铭章将军后人这里结缘的故事

为此,笔者与赤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大海专程走访王铭章已逝次子王道义先生生前所在单位陆水试验枢纽管理局及王道义遗孀家中,听取白光莲女士讲述他们一家与赤壁结缘的故事。

1945年1月3日,王道义先生在四川成都入伍,1947年12月25日,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1期炮兵科。作为一个军人,首先想到的是履行军人的职责:上战场。未想,被生母,也就是王铭章的大夫人周华玉极力阻拦。这也是人之常情:已承受丧夫之痛的她不能再承受一次中年丧子。于是王道义先生便留在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分校任教。

抗日英雄王铭章 赤壁:抗日英雄王铭章将军后人这里结缘的故事

1949年12月,解放军进入成都。王铭章小儿子王道纲(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5期步兵科学生)时在中央军任上尉军官,后随军撤退台湾。1950年,王铭章将军二夫人叶亚华经香港辗转逃往台湾,与王道纲会合。

叶亚华携子女去了台湾后,一家人失去了联系,后来大女儿王道纯辗转来到内地寻亲,那是后话。

抗日英雄王铭章 赤壁:抗日英雄王铭章将军后人这里结缘的故事

解放后,王道义由于家庭出身等原因,未能走上工作岗位。为了养家糊口,在成都火车站挑过扁担,也拖过板车。

当时还是扁担工的王道义先生,在成都火车站偶遇那位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贵人,也是王道义先生会来到湖北省赤壁市工作的起因。

王道义先生在火车站偶遇上了来成都出差的陈离将军。陈离(1892—1977年)四川安岳人,字显焯,号静珊。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炮兵科毕业。1937年任一二七师师长(王铭章将军当时为一二二师师长),跟随邓锡侯总司令出川抗日。1950年6月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委员兼西南水利部(部长邓锡侯)副部长。1953年3月改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工程局局长。

王道义便上去和父亲的老战友打招呼。陈离将军看到了王道义,很诧异为什么自己战友的儿子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会在火车站当挑夫,王道义先生向陈离将军讲述了生活的艰辛。或是惜才,抑或是关照一同抗日老战友的后代,从随身带的笔记本上面撕了一张纸下来,挥笔写上一行字,准许王道义入职,让他拿着这张字条去长江水利委员会报到。

工作在长江流域,地点也会随着人事变动而变动。

王道义先生先是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技术部工作,1958年10月,三峡试验坝—蒲圻水利陆水枢纽在赤壁开工,当时在武汉参加干部培训班的他,被调动到湖北省蒲圻县(今赤壁市)长办施总,担任长办施总修配厂调度,后为经济师。

白光莲女士本为四川合江县人,泸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家乡合江小学教书,后经人介绍到赤壁工作,认识王道义。同在赤壁工作的两个四川老乡一见钟情,1965年,两人喜结良缘,定居陆水。男工女教,直至退休。

婚后的日子,二人携手走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为赤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谱写上了鲜活的一笔。

2005年5月,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内地,拉开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序幕,也表明民众渴望的是和平、合作与双赢,此行促进了两岸合作共赢,改善两岸关系,有利于统一大业的实现。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趋势下,文化事业的目标方向也开始朝国共合作双赢的局面发展,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共合作抗日的电影电视作品。

然而,对于王铭章牺牲时的细节,不管是新闻报道、传记还是电影、电视剧,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王铭章“自杀殉国”,另一种则是“遭日军机枪扫射而牺牲”。

谈及此事,白光莲女士向我们反复讲述,“其实我们一直想澄清,王铭章是死于敌人的枪口下,不是自杀的。”

白光莲听自己“小婆婆”叶亚华讲述过,王铭章牺牲后,血衣拿回来,腹部有7个枪眼。在滕县保卫战时任代理排长、现年93岁的幸存老兵叶光文也于2009年滕县保卫战71周年纪念活动期间证实此情况:王铭章牺牲后,他亲耳听到王铭章贴身侍卫李绍坤介绍了当时情况,1938年3月17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在重炮与飞机的掩护下攻入城内,守军与日军再次展开肉搏,王铭章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遭到敌人的机枪扫射,身中数弹,当场牺牲。

可是“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也将王铭章的生平事迹写成是“自杀殉国”,白光莲女士有些无奈地说,“我在1998年和去年都去参观过,每次都向纪念馆指出了错误,他(王道义先生)在世的时候也曾写过信反映此情况,但一直没引起重视。”

不管“自杀殉国”这一说法是不是艺术加工,我们应该还历史和子孙后代一个关于抗日英雄的殉国真相。

图为叶亚华女士及出家的王道纲先生(法号恺因)

在王铭章将军的墓碑前

“民族光荣、烈比雎阳、死重泰山”这三个词,是王铭章将军阵亡后,国民政府于1938年分别在武汉、重庆、成都为其题的字。

2009年,已近百岁在成都定居的叶亚华女士,将此三个牌匾翻新,捐赠给成都建川川军抗战纪念馆。

如今王道义先生已经于2009年正月初九在赤壁市,也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寿终正寝。

白光莲女士指着墙上的革命烈士证书说,“这份证书是四川那边的亲人捎过来的,我年纪也大了,主要是给生活在赤壁的孩子们一个念想,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何时何地,他们是抗日英雄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