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映射政治 大明王朝1566一个没落的政治系统

2019-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公元1566年,执掌帝国40多年的嘉靖皇帝终于与世长辞,而此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北有鞑靼年年犯边,南有倭寇屡剿不绝,一年之中全国各地灾荒不断,内部左右支绌,拆东墙补西墙.后世的史学家对大明王朝的灭亡有许多争议,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问题出在经济上,在财政上,正是由于经济上的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改革矛盾;所以才有海瑞的直言不讳,才有一系列的政策,试图弥补财政上的漏洞,但从结果上来看,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大明王朝1566映射政治 大明王朝1566一个没落的政治系统那个时代的人没有

公元1566年,执掌帝国40多年的嘉靖皇帝终于与世长辞,而此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北有鞑靼年年犯边,南有倭寇屡剿不绝,一年之中全国各地灾荒不断,内部左右支绌,拆东墙补西墙。后世的史学家对大明王朝的灭亡有许多争议,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问题出在经济上,在财政上,正是由于经济上的问题引起了一系列的改革矛盾;所以才有海瑞的直言不讳,才有一系列的政策,试图弥补财政上的漏洞,但从结果上来看,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

大明王朝1566映射政治 大明王朝1566一个没落的政治系统

那个时代的人没有找到答案而我们跳过了几百年的时光来看怎样才能破这个局呢?

古人说对症下药,我们得先找到病根才能针对性的下药,而大明王朝病入膏肓,根在哪儿呢?

在400多年后看1566年,我们可以看出大明王朝至少有这么几个病因。

大明王朝1566映射政治 大明王朝1566一个没落的政治系统

一、政治死板

外交政策不灵活是大明亡国的一个重要的诱因,当然对于明朝人自己来说没有这种自觉,我记得永乐帝说过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敌国兄弟之礼。

大明王朝1566映射政治 大明王朝1566一个没落的政治系统

这话听的很气派,但仔细一想蠢到地了,汉之和亲,唐之结盟,宋之岁币,听起来是很屈辱,但这正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所在——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政治目的,政治只要求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但并不要求做的体面,所以汉有和亲,唐有结盟,宋有岁币,这些政策虽然不体面,但是给国家每年节省下来的财政支出是实打实的,这几个朝代都不需要为了边患每年开支大量军费,但明朝每年却要支出大量的军费拿国家利益去换国君的面子,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大明一家别无分店了。

此外,在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面子,要想要大元朝万国来朝的气派,于是就把中国多年坚持的贸易体系给废止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时名刺桐)就是在朱元璋的手里关停的。

废止之后就规定了其他国家来做生意,必须来朝贡,不然就不让你做生意,然后你进贡,贡上来的东西,我还加倍还给你,这叫赐。为了大明的这个面子,就规定了各国几年一贡。建立了一个朝贡的贸易体系,这个体系其实是一种畸形的贸易体系,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整个大明朝276年过程中,走私就没有断过,大量的海边渔民为了发家致富走上了走私贸易的道路,而从嘉靖开始的横行江浙几十年的倭寇其实都是这些没有饭吃的渔民对帝国的叛乱而已。

这种死板的政治制度,通过不知变通的外交政策,以及对经济制度的过度干预,为了皇帝的所谓面子,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在后世人的眼光看来这是极为不智的,而这却是大明王朝坚持了几百年的政治遗产,可惜、可叹。

二、亲亲之恩,以家乱国

整个大明王朝这亲亲之恩恐怕是最受有诟病的部分了,明朝内阁曾言,本朝亲亲之恩甚重,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朝矣。也许是因为苦出身,朱元璋对于朝臣刻薄寡恩,内阁首辅一年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这还是大明开国时的物价,也不过刚好够各项开支,也难有节余,后期这点银子根本不可能够一个官员的一年开销。

所以大明贪腐成风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整个大明亲亲之恩却十分深重。随便一个亲王一年的恩养却过万石,相当于一品官员的十倍之多,一个宗室从10岁开始由国家奉养,结婚时国家发房,死时还有丧葬费用,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皇庄,供给各位藩王支用。

更可怕的事情是,由于朱棣的造反成功,历代削藩,只要活下来的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了,每天饱食终日,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成了生孩子。

所以大明初年,宗室只有两口人,但到了明末时宗室人口竟有百万之巨,这些人开支用度无法消减,因家却没有办法支付军饷、赈济灾民,同时由于这些人肆意兼并土地,大量的土地变成了皇庄,而这皇庄又是不交税的,国家的财政帐进一步的减少,这样下来怎么可能不捉襟见肘?天下可以交税赋的士地至明朝末年已不足四成,支出又极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可以说,百万之巨的朱家之人几乎就是趴在大明王朝身体上不断吸血的寄生兽,直到大明这个庞然大物寿终正寝,大家一起完蛋。

这一点也可以由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对明朝亡国袖手旁观的态度,崇祯只想着让官员们报效银量救国,可是官员们哪怕真的报效了,皇帝转过身一想你们哪来这么多钱?秋后又算账不如不报效了。更何况,皇亲国戚每年享受国家那么多恩养却没有一个人掏出一个子。官员们又何必为了老朱家的天下掏自己的钱呢?

史书上记载李自成在攻打武汉的时守城的官员让楚王出钱劳军,但楚王就是不愿出钱,当然他这么作死的结果就是真的死了。但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大明朝三百年的国策直接后果就是成功创造了上百万的垃圾……,与之相比清王朝虽然有两百万旗民,但对于这些生齿日繁的旗民却并没有很好的待遇与明王朝相比,财政负担就要小很多了。

以一国之力奉养一家之用度,与秦有何异?这样国家不亡也真是没天理了。

三、兵制腐败

明王朝与清王朝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在前朝基础上的一个大倒退,在经历过农兵、府兵、募兵的演进过后,元明清三代的世兵制可以说是社会一大毒瘤,这种兵役制度会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腐败的滋生,兵营中将领几乎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地主,他们世代经营,把明朝所谓的卫所当成了私产,所谓的士兵变成了家奴。

所谓世兵就是指世代当兵,你父亲是兵你儿子也是兵,这种制度无疑是野蛮且没有效率的。所以整个元明清三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趋势就是不断的无兵可用,原本的强军过了几十年就变成了一种百无一用的废物状态了。所以终明清两代,都在不断的花钱编练新军才能保持应有的战斗力。

说了这么多,都是大明王朝财政支出捉襟见肘的原因,其实别的朝代都是量入为出,只有大明王朝量出为入。清王明吸取教训有了一个永不加赋的国策,但有明一朝却始终在提高小民的税赋水平。

我们知道了大明王明的病根在哪里,但是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400年前,在1566年,作为一位明朝的统治者嘉靖皇帝我们有没有办法挽回大明朝的颓势呢?

我思前想后了很久之后觉得恐怕很难。虽然,后来有著名的张居正改革,但几乎没有改变大明王朝的颓势,整个大明朝还是向下坡路一路下滑而去了。

其实也很好理解,信息困境,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我们能很容易判断出要做什么,做什么能够解决问题,而作为一个决策者,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所有的决策权无非是用人的权利,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忠臣——海瑞,假如嘉靖重用了海瑞结果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想并不会有什么区别,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哪怕你足够耿直,可以直面弊症,结果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即得利益者不可能在看得到的地方放弃自己到手的利益,俗话说断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更何况,嘉靖皇帝还不知道该用什么人,他所在的环境中天然就是一个信息屏障,让他不高兴的话没有人会说,只要这个系统可以勉力维持下去,自然就会以这种方式维持下去,直到这个系统崩溃。

这里面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一个政治系统的无奈,知道情况的人永远没有办法把真实情况反映到决策者身边,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其实更接近于一个最后通碟博弈,如果每个人拿不到自己所得的最基本利益最后往往就是一拍两散,古代王朝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是这种不公的利益分配的最后通碟没有办法传递到即得利益者的手上,或者说即得利益者之间的差异,群体性效应使得没有人肯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来保全整体利益。

因为你牺牲也就牺牲了,也是白放弃,与其如此不如大家一起玩完。

所以这正是一个奇怪的逻辑回路,大家都知道要让社会财富更公平,但谁也不愿放弃手中所得的利益,都希望其他得利者出利。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是一个这样的状态,可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博弈的信息充分流动,以避免这个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