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抗日战争第一卷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金远,男,1956年生,福建省莆田市人,中产党员.福建省莆田市政协调研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州会战军旅作家王树增近期出版了中国革命

杨金远,男,1956年生,福建省莆田市人,中产党员。福建省莆田市政协调研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徐州会战

军旅作家王树增近期出版了中国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这部写了6年的纪实文学作品总计180万字。他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表示,写这部书想让读者全面了解抗日战争,明白日本右翼的侵略逻辑是如何形成的。提到抗日雷剧,老王有些愤怒地说:“它戏谑的不是对手,是我们自己,世界上有出息的民族不会出现这种事情。”

为何没按历史顺序写?

题材难度大很多人对抗日战争认识含糊

“我看了他写的《长征》,正在看《解放战争》,打算购买《远东朝鲜战争》,突然发现没有《抗日战争》,为什么没有写?”这是一位读者发在网上的疑惑。当天的采访在“朝内166”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老楼内,王树增穿着灰色T恤十分干练,刚刚签完500本《抗日战争》第一卷。

聊到那位读者的困惑,王树增说:“我写战争系列没按历史顺序来写,为什么把它搁在最后?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难度比较大,包括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还有档案和资料的获取,这些东西都比其它的几个题材难度要大一点,体量也大一点。

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总一直定不下来写这个的决心,最后时间逼到这儿了,就赶紧写出来。”

《抗日战争》难写,直接的原因是对历史的认知问题,王树增认为,这是当代中国战争史中,我们很多人认识最含糊也是最有分歧的一场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当代中国读者真正地全面了解这场战争的人不多。他觉得,这不是读者的原因,而是我们的很多历史读物不尽如人意,这些作品大大地低估了这场战争的意义,同时也低估了这场战争给这个民族命运上带来的变化的重要性。

在王树增看来,在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已有70年的时候,再来审视这场战争对于当代中国的精神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一场战争的认识,恐怕是对这个民族的心路历程、这个民族所承担的沉重苦难,以及对当代中国的精神状态一种关照,这场战争有鲜明的当代性”。

序章长达7万多字

做历史铺排永远不要对日本右翼有幻想

这场战争对于当代中国人有何启示?王树增写了一个长达7万多字的序章《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一方面,他觉得真正的抗战时期应该从1931年算起,总共加起来有14年,“很多孩子问我,日本侵略我们总要通过一线开始打起吧?怎么一下子卢沟桥成国门线了,这就涉及日俄战争留下的一个权益分配,还有皇姑屯事件。”卷首这个长长的序章,就是为读者梳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六年的历史脉络。

最重要的一方面,王树增是为了做一个历史铺排,告诉当代中国人日本右翼侵略逻辑的渊源。

“我从明治维新就开始叙述了,现在不能简单地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了,安倍一讲话你就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不可理解?他认为很正常,对不对?必然有他的逻辑。我就特别想阐述清楚这个逻辑是什么?日本国策的形成有它的必然性。”

《田中奏折》是解读日本国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它的真伪史学界存在争议。

在王树增看来,这份奏折是有相当可信度的,因为它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的国策在逻辑上是一致的,这种逻辑直到今天的日本右翼依然秉承着。“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武汉会战之后他基本上就打不动了,为什么还玩命开辟另一个战场?”